忠武楊家將

忠武楊家將

楊家將,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代名詞,代表著忠烈、勇武、忠貞、果敢……凡是美好的名詞都可以毫不猶豫地作為其定語,這是非常罕見的。難怪後人通過評書、戲曲、電影、電視等各種文藝表現形式頌揚之、謳歌之。千百年來一直傳頌不斷,經久不衰。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楊家將不僅僅活在史書裡,更是活在了人們的心中。

我小時候就是從聽評書、看戲曲知道楊家將的,什麼《楊家將》《楊門女將》《穆柯寨》《十二寡婦徵西》《穆桂英掛帥》等等,這些楊家將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忠武楊家將

參觀位於代縣城東北19公里的鹿蹄澗村的楊家祠堂時,我滿腦子都是楊家將的故事。想象力展開有力的翅膀,任思緒自由飛揚。楊業佇立邊靖樓,眺望雁門關。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戰遼軍,震契丹,勢如破竹。雁門關、金沙灘,風煙滾滾。英雄颯爽英姿,一騎絕塵,手中劍戟飛旋,敵軍聞風喪膽。關內關外美名揚,敵我雙方交口贊。被稱為“楊無敵”的楊業打出了大宋的威風,打出了楊家將的威名。

英雄不問出處。史載,楊業早年屬於北漢的將領,追隨劉崇。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甚得信任。北漢滅亡後,宋太宗求才若渴,立即派遣使者召見楊業,並委以重任。楊業不負眾望,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隨軍北伐,因監軍王侁威逼,要求帶兵出征。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於陳家谷口力戰被擒。楊業無限悲憤,為表忠心,決不投降,絕食三日而死。朝廷追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贏得生前身後名。

忠武楊家將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由楊家十七代孫奉旨建祠,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曾予重修。規模宏大,形制周全。坐北朝南,大門東西兩側栽有松柏,一對蹲坐的石獅子守護著祠堂。祠門以南,有三間樓臺,名為“頌德樓”,是楊氏族人祭祠祖先的祭臺,也是唱戲的舞臺。

忠武楊家將

沿石階而上,祠門上懸掛的金字匾額分別是:“奕世將略”“一堂忠義”“三晉良將”。祠堂兩廂有描述楊家將戰績的連環壁畫,陳列著楊家將史蹟展覽和相關文物。後院是祠堂的主體部分,有正殿五間,正中是楊業夫婦的塑像,兩側是楊門的“七郎八虎”像。《宋史•楊業傳》記載,楊家三代抗遼,楊業的六個兒子,包括楊延昭、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瓌、楊延貴,楊延彬,都被宋廷封了官職,加上陳家谷口戰役當中,和楊業一起戰死的楊延玉,楊業確確實實有七個兒子。至於那個養子“八虎”,沒有記載。此外,還有許多石碑,都是歷朝歷代褒揚楊門忠烈的文字,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當代的楊成武將軍也有一塊題詞匾懸掛在祠堂正殿門頭上。

忠武楊家將

戰神只為疆場而生。楊業父子作為北宋拓疆守邊的開路先鋒,抒寫了一曲曲壯懷激烈、可歌可泣的慷慨悲歌,繼承保家衛國的事業成為其後代忠貞不二的必然選擇,繼任者無不前赴後繼,勇往直前。隨著時光的流逝,一個個英雄的落幕,楊家將的時代漸行漸遠,如煙般消散,只能成了故事和傳說。

忠武楊家將

祠堂是英雄的魂系之地,也是祭奠的最佳場所。後世累代,綿延不絕,緬懷憑弔。懷十分敬意,獻一瓣馨香。

撰文 / 高海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