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變「歐洲杯」,是必然還是偶然?

隨著五星巴西輸了,本屆世界盃變歐洲盃了,2018的比利時猶如回到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盃的紅魔比利時,那些年比利時也進入半決賽,只是半決賽阿根廷依靠馬拉多納的梅開二度才擊敗比利時。今年的比利時看上去更嚇人,2018俄羅斯世界盃目前唯一一支五連勝的球隊,破門次數最多的球隊,進球球員最多的球隊,比利時能走多遠,關鍵看比利時和法國的半決賽了,法國也是漸入佳境。不得說說下比利時當時有位球員對於沒有入選比利時國家隊而不滿,他說中超球員能入選也不要我,可是如今,才知道維特塞爾在比利時國家隊是多麼重要。

世界盃變“歐洲盃”,是必然還是偶然?

對於巴西,還是有些心疼,甚至也心疼內馬爾,內馬爾的兩次世界盃居然有些憂傷,這就是足球,也猶如我們的人生,不管怎樣,生活仍將繼續。

其實,世界盃變“歐洲盃”,南美諸強陪跑也是必然的。

歐洲球員大多有著出色的職業素養,並且以整體型打法為主。無論是西班牙的無解傳控、意大利的鐵血防守還是德意志的穩步推進,都充滿了十足的團隊紀律性,這樣使得歐洲強隊不會輕易出現崩盤。

世界盃變“歐洲盃”,是必然還是偶然?

世界盃變“歐洲盃”,是必然還是偶然?

而南美球隊更多的依靠球星的個人能力,往往在一瞬間能改變比賽的走勢。無論是昔日的球王貝利、馬拉多納、外星人羅納爾多,還是現今南美雙雄的核心梅西、內馬爾,都具備著歷史級別的個人技術。往往在比賽膠著的情況下,這些球星能憑藉自己的靈光一現以及天馬行空的球場想象力,進行一些觀賞性十足的個人表演。

世界盃變“歐洲盃”,是必然還是偶然?

但這種依賴球星個人能力的打法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當家球星不在狀態或者遭到對方多人的盯防而失去作用,球隊的場面也會陷入僵局。總而言之,南美強隊上限高下限低,既會出現馬拉多納的世紀進球,也會像本屆世界盃這樣集體迷失。而以法國、比利時為代表的歐洲強隊在本屆世界盃上擁有更均衡和整體的打法。

從某種程度上講,目前是重視“集體打法”的歐洲盃取得了上風。

世界盃變“歐洲盃”,是必然還是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