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羣相同理念的人!

善用廢棄空間,就能在不花太多成本考慮下,利用本來硬件改建與經營,創造出小農更多可能與美麗。重建容易改建難,到底改建要怎麼做最佳?

一個農學. 手作. 實踐夢想的地方

在空氣夾雜灰塵,在車馬熙攘的大馬路上,就在那汽油味好重的加油站旁,竟然也能靜靜藏一座小農苑。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位於臺灣台中的「樹合苑」, 沒招牌,還被冰冷的廢鐵皮包裹,裡面卻懷著溫暖的生活空間,默默且耐心地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做出成績,擁穩定客群。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樹合苑」,沒招牌,鐵皮屋前種一些樹,所以這空間稱「樹合苑」。有八十年老楊桃樹及其它百花百果,還以被棄置的汽車零件,重新組裝成郵筒及門前的裝置藝術,似乎在掙扎著要在鋼鐵般冰冷又汙濁,滿是灰塵的工商環境裡,取得樸拙且自然的心境。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宛如我們城市人們的處境。一些和諧但又不願妥協,就是它存在的意義。樹合苑屋,致力發展人與人互相支持與合作的溫暖,像是把鐵衣卸下,以愛扶持彼此。場地大空間常舉辦各種工作坊,這就是「樹合苑」的「 苑 」字由來。

早期的鐵工廠,現今是小農樂學處

這裡最早以前是鐵皮老工廠,更之前是釣蝦場,合樸農學市集的夥伴善用這個被廢棄的空間,在不花太多成本的考慮下,儘可能利用本來的硬件去改建,創造出更多可能與美麗。

如何改建得好?

明白重建與改建的區別,重建容易改建難,重建可以完全不管本來的基礎或樣貌,直接蓋上自己喜歡的房子。

資金有限又希望改建得好,怎麼做?

一、先放下自我執著,好好觀察自己有的。

二、把本來的問題,轉換成資源,與舊建築融合出美樣貌。

重建往往要浪費很多資源(丟掉及新增),不過完成速度可以很快;改建則可以保留及活化很多資源,但常常極為費時。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在這個以快速及便利為主流的世代,人們往往喜歡以重建取代改建。樹合菀卻不這樣做,也成就出美麗的結果。

保留土壤比填入水泥更佳

首先,它讓屋子儘可能保持原有留下的土壤,不以水泥鋪地,改以木板提起屋子的地板結構。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這是因為每一寸土壤的生成都得花上好久甚至幾萬年才有的,一但鋪上水泥就什麼都沒有了,連以後可能讓土壤變出食物的能力都喪失了。

廁所堆肥再利用

廁所由制式的耗水沖水系統,改為可永續資源循環使用的堆肥式廁所。所有蒐集著的尿液及糞便在堆肥腐熟後,都能做成景觀樹木的施肥。

而且現在水資源很不穩定,在一般廁所裡,一個人就只是為了沖掉這些排洩物,一天便花了大約60公升的水(而一個人一天可能只需2公升的水飲用)。在這裡上完廁所不是用水把便便或尿液沖掉,而是用木屑就能混合分解便便,再輔以酵素液分解尿液。

走廊的洗手檯也有提供水讓如廁完的人可以洗手,但這些水最後也會流到土裡澆灌植物。儘量改善跟優化這套系統,就能不用化糞池。那麼原來的化糞池就拿來種植與處雨水收集時的溢流水。收集的水用來澆灌菜園。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未來世紀供水也有可能越來越吃緊,環境跟氣侯更是越來越極端,這些作法能讓自己可以有能力接近自給自足。整個空間由小農們及社群協力完成,大家一起找廢材及資源,再由師傅引導,蓋出穿鬥式大木架廁所。也不用冷氣,多利用自然原理取得自然空調,儘量多利用自然採光。

小農產品聚集在此,吸引顧客

每個月第二週的週日,合樸農夫市集會去法鼓山販賣產品。社群裡所有友善大地的農產品生產者,有機會跟消費者互助與瞭解。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至於平日裡,就在這間樹合苑,提供這些天然食材的展售與販賣。還有每週一次豆腐課程,培育豆腐工坊及專業的豆腐加工區。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創意咖啡廳更不可少,由咖啡學習成員大家一起共同運作,從中還能學習到實際運作咖啡廳的機會,更讓公平交易咖啡有銷售機會,讓更多雨林被保留。這兒還有部落商店,交流課程,手工藝品、農作物銷售,讓山上的

年青人可以生產農作物或藝品,獲取好的利潤,安心住在山裡。

在這個共同學習的空間裡,發展出很多工作坊以及更成熟的「部落」(指能成為一個深化主題或產品的群體)。

以及友善環境生產的小農,發展出廚房課程及料理。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廚房衛生環境極講究,讓來參加課程或消費的朋友,都有很安心的食材與用餐環境。

就地取材,小農們共享專業食品加工區

一個小農常負擔不起這些加工設備,但是當很多小農聚集,就能共享同一套專業食品加工設備。配合這個講究便利的時代,甚至能把很多食材包裝成便利包,讓食材有更多被利用的可能,也讓消費者有更多機會買到這些友善食材做成的菜餚。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樹合苑跟食物有關的廚房有四個:陽光廚房、農學廚房、加工廚房與廚藝教室,可見好食物多麼重要!這裡展售小農蔬菜、販賣創意手工藝品、及豆腐加工區的豆腐、公平貿易咖啡等。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再結合許多工作坊,彼此互動發展的友善商品,讓樹合苑能多樣並穩定發展,經營順利。

課程與工作坊是重要基礎

讓小農們一起學習與服務,創造出友善土地與文化的更多就業機會,甚至在社群裡還能給社員或志工專屬的優惠。推行讓小農好好工作、好好務農、好好生活、好好讀書、好好吃飯。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當資本體系厄殺各種特別性,不斷地複製、以錢再滾錢,金錢變成很大的衡量標準,卻也常常在致富時傷害了我們的環境與生態。農田常被消失,蓋成一棟棟大樓或工業區。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幸好還有像樹合苑這樣的空間,小而美,獨特友善的存在,凝聚小農們,大家一起為共同目標努力,因團結而能共享更多資源,也讓獲利空間更大。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彼此共同打氣、合作與交換,不只是以金錢為價值衡量的標準,而是以興趣及「 愛好 」來連繫。

鐵工廠改建的小農苑,沒立招牌,卻聚集了一群相同理念的人!

大家都能有機會發揮天賦,讓更多人好好工作、好好務農、好好生活、好好讀書、也好好吃飯,品嚐天然優質的好食材。或許這才是農業的長久之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