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沒病更好……論那些查不出來的病

北京東單九號院,是著名的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所在地。百年來,從這裡畢業的莘莘學子,已成為中國醫學界的脊樑。現在,他們又彙集在這裡,為每一位中國老百姓,用平實簡單的語言,做負責任的醫學科普。

大夫,我有疑難雜症,我這幾年一直在跑醫院,就是查不出是什麼病?

那你哪裡不舒服?

我到處都不舒服,我頭暈,頭髮悶,整天昏昏沉沉的。我還胸悶,喘不上氣。我消化還不好,肚子脹,吃不下飯。我都上不了班,病退在家了。

大夫,這是我的看病資料(掏出一大堆各大醫院的病歷和檢查)。你看,這麼多。心臟科、消化科、神經科、中醫科,我都看了。做了好多檢查,抽血、心電圖、腦CT、腦核磁、胃鏡、腸鏡。他們說都沒啥大問題,說我沒病。你說是不是下面醫院水平不夠,查不出來?

那你有什麼擔心或者害怕嗎?

(十分警覺)大夫,你也懷疑我心理問題吧?我心理沒問題,我不擔心。我就是想查出我是什麼病。

那麼,上面這位患者到底有沒有疾病呢?

由於我出的是普通內科門診,幾乎每個門診都會遇到好幾個這樣的患者。他們有很多症狀,但是客觀檢查又沒有發現問題。患者到處尋求醫學幫助,就診經歷複雜,醫生認為他們“沒病”,但患者的症狀完全不緩解。

其实,没病更好……论那些查不出来的病

他們到底是什麼病?

西醫大夫理解的傳統意義的“疾病”,症狀背後往往能找到組織器官的異常,能用一整套完整的病理生理機制解釋。比如冠心病心梗,是由於給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堵塞,心肌缺血壞死,患者因此出現胸痛、憋氣等症狀。

上述患者的症狀無法用傳統的器質性疾病或病理生理異常來解釋,現在這種情況可以統稱為“醫學難以解釋的症狀” (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MUS),也可以稱為功能性疾病、軀體化症狀。以前也有醫生稱之為“神經官能症”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但這兩個名詞現在已不建議使用。

MUS可以出現涉及身體任何系統的症狀,如疲勞、疼痛、心悸、氣促、頭暈、耳鳴、噁心、腹脹、腫脹、失眠等等。說這些患者“沒病”是不對的,症狀是患者的主觀體驗,它們真實存在,並且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為何出現此類症狀?

既然稱之為“醫學難以解釋的症狀”,證明它背後的病理生理改變並不清楚。目前國內外學者傾向的解釋為它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生活應激事件、人格特徵等多種因素相關。

  1. 誘發因素:患者常常有外界刺激或者器質性疾病等誘發因素。比如工作壓力或家庭變故誘發身體不適感,如果你和患者深聊,往往能聊出這種誘因。“我和老公大吵了一架後肝這個地方就不舒服”、“我同事突然得病去世了,我很害怕”、“生病以前我換了工作,壓力很大”……再比如器質性疾病治療效果沒有達到預期,身體不適導致負面情緒引發其他症狀,形成惡性循環。“我有牛皮癬,吃好多藥都不好,現在還有頭暈憋氣”“我就是上一次肺炎之後,一直不舒服”……


  2. 人格特徵:內向、固執、多疑、易焦慮的人更容易患MUS。這樣的患者傾向把一些症狀解釋為嚴重的疾病(即災難化解釋)。現在網絡發達,很多人有了症狀喜歡上網查,把網上看到的疾病套到自己身上,自己做出解釋後其注意力就聚焦在症狀上,更加緊張和不安,進一步放大負性解釋,這一過程的重複和自我強化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3. 社會環境因素:人是社會的人,身體和所處的社會環境是融為一體的。社會環境會影響身體的調節,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在緊張的環境中會想上廁所、在傷心的環境中會覺得胸痛,這就是環境對身體的影響。現代社會壓力大,人的壓力無處釋放就會以身體的不適釋放出來,這也是目前“醫學難以解釋的症狀”的患者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4. 醫生的因素:不能否認的是醫生的行為也成為“醫學難以解釋的症狀”維持和加重的因素。由於專業越分越細,再加上門診時間緊,不少醫生習慣用簡單粗暴的方法處理這類患者。“你去做檢查吧”, “你檢查都沒問題,裝的吧!”,“你不是我們科的病,看XX科吧”,“你就是腦子有問題”……醫生忽視心理社會線索,醫患關係不佳,患者就診失望,患病觀念和就診行為不斷重複強化,這也是症狀不能緩解的重要因素。

患者可以怎麼應對?

  1. 與醫生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所有的專家共識都認為良好的醫患關係是“醫學難以解釋的症狀”治療的關鍵。“話療”是診治“醫學難以解釋的症狀”非常重要的環節,這要求醫生耐心傾聽患者傾訴,表達理解和共情,合理安排檢查,予以適當的解釋和教育。對於患者來說,就診時儘量準確表達自己的症狀和疑慮,信任醫生的判斷,不反覆要求做過多檢查。


  2. 不排斥心理評估和治療:很多患者對心理科存在偏見,覺得心理疾病是非常丟人的事。但對於症狀較重的“醫學難以解釋的症狀”患者,專業的精神心理評估是非常有必要的。當醫生建議你心理科就診時,不要排斥,坦然接受。


  3. 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也是“醫學難以解釋的症狀”很好的治療方法,運動會讓身體釋放多巴胺,多巴胺會讓人產生愉悅感。如果症狀不能完全緩解要努力學會和症狀共存,選擇自己喜歡或合適的運動,循序漸進,逐步進行。


  4. 迴歸日常生活:很多患者因為不適症狀而選擇病休在家,這其實是一種非常不明智的選擇。要努力建立信心,迴歸日常生活,迴歸社會。


臺灣漫畫家朱德庸在“大家都有病”說:這個社會把人逼瘋了,大家都很慘,但只要你還保有幽默,笑得出來,你就贏了。願大家笑對人生,遠離“醫學不能解釋的症狀”!

其实,没病更好……论那些查不出来的病
其实,没病更好……论那些查不出来的病

黃曉明

黃曉明,北京協和醫院普通內科,副主任醫師。1999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北京協和醫學院),獲臨床博士學位。擅長髮熱待查等內科疑難病的診斷和治療/風溼免疫病的診治,高血壓、貧血、痛風和COPD等常見病的綜合管理。

其实,没病更好……论那些查不出来的病

東單九號院

面向大眾普及的醫學資訊

來自東單三條九號的校友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出品人:東單九號院健康理事會

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給親朋好友及朋友圈!

“東單九號院”只做科普,不做診療。如有疾病,請儘早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