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的安然
蘇聯的解體是由於你中央內鬥對地方進行分權。中央的權柄被分了再分。最後分無可分!於是三家分晉,國家解體!
這和美國沒有什麼關係。也與經濟問題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無論你是什麼制度,經濟狀況如何,當地方有了獨立的財政,軍事,人事,經濟,她都會走向獨立!
周朝,羅馬,法蘭克帝國,大唐王朝,後來的大清,大元,國家解體不解體,這與國家的行政控制手段有關。和經濟問題是沒有半毛錢關係的。
蘇聯到了後來壓盟國的領袖都成了政治局常委,與中央最高領導人一個級別。誰也管不了誰!葉利欽不給中央交錢了,中央立馬傻眼!
蘇聯中央,就像周天子晉公室,已經淪落的連半分權都沒有,如果不解體才是奇怪!
地方山頭主義要不得!
所有遵循給地方分權的聯邦的社會主義國家,他們都國家解體的,比如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
哎,其他國家最多是經濟上政策的改變,無論多麼困難國家還在!說難聽一點,最多是變色。可國家還是國家!
無論是當時的中國,還是解體或者蘇聯,經濟問題,比起當時的蘇聯都要差得多可是國家沒有解體。
在中央權力強大穩定的國家,經濟困難,甚至會造成抱團取暖,促進國民團結!
蘇聯的經濟一直是在增長。1990年中央完全癱瘓,地方各自為政,才出現了經濟的負增長。
而美國時不時來一下週期性的經濟危機,經濟負增長。也沒動搖國家的統治!
克里米亞危機之後,俄國遭受西方制裁。一段時間經濟是大幅度的負增長,但是俄國明顯更加團結了。齊心協力,恢復了增長。
而且從英國到加拿大甚至到美國,很多國家都有鬧獨立的。他們經濟可沒什麼問題!
甚至他們的經濟是所在國家最好的。
但是就是由於地方權力大了,找出各種理由扯淡,要獨立!
不要說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家庭,孩子長大了,經濟上獨立了,也遲早要分家。
所以蘇聯解體是自發性的。內部權力結構問題!是沙俄後期開始,中央有內部鬥爭,就向地方放權,尋求地方實力派的支持這種傳統習慣造成的問題。
和美國真的沒什麼太大關係。也與實力無關!
莊楚狂
一般而言很多人肯定會說是蘇聯經濟問題,被拖垮的。但是這種說法是根本站不住。中國現在的人均可支配還不到美國的15%(不是GDP,是可支配收入)而冷戰80年代的蘇聯人均可支配收入可是達到了美國人的60%以上,從1950年到1975年,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是4.8%,而同期的美國是3.3%,原東歐的那一票蘇聯的衛星國的經濟增長率也遠遠高於除美國外的西方國家。從1975年到1989年,蘇聯的經濟增長率開始下降了,但是這是相比於前幾十年,蘇聯經濟總量第一次下降是在1990年,在戈爾巴喬夫做了一系列破壞蘇聯經濟體系的事情之後。1991年葉利欽截留了絕大部分的俄羅斯稅收不上繳中央財政,當年,蘇聯的經濟總量下降了13%。所以蘇聯解體的原因根本就不是什麼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原因。
直到1990年根據西方的民意調查,蘇聯80%的人民希望繼續堅持社會主義,也就是說無論是基層民眾還是國家經濟上都沒有促使蘇聯解體的因素。
如果把思考的基礎放在政治上。
從人的角度講:就是一群精英階級為了自己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放棄了民族,國家的利益,事實上他們成功了,如今的俄羅斯那一票寡頭都是當年贊成蘇聯解體的人。
從制度上講:按照中學歷史課本上的說法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模式過於僵化。一個國家要在保持體系穩定存在的情況下才能有生產力,而生產力中的一部分要用於維護這個體系的穩定存在,無論是階級腐敗還是經濟增長放緩,到最後都將演變成體系產出的生產力不足以維持體系自身的存在。
從哲學的高度看:“……舊的國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國才略一齊崩潰,以致王冠成打地滾在街上而無人拾取;絕對無法預料,這一切將怎樣了結,誰會成為鬥爭中的勝利者;只有一個結果是絕對沒有疑問的,那就是普遍的衰竭和為工人階級的最後勝利創造條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精準的預測了馬克斯與恩格斯的語言,列寧繼承了他們的遠見卓識創造了新生的蘇聯,但是此時的蘇聯還相當脆弱,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新生的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敗了周邊所有的敵國,並且讓蘇聯成為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強權,有了繼續革命的資本。
然而原子彈出現了。
世界大戰的代價變得如此沉重以至於紅色蘇聯根本無法承受。當解放全人類所有無產階級的戰爭無法繼續下去時,革命就無法繼續下去了,那麼高度集權為戰爭而生的社會主義就沒有了存在下去的價值。
貞觀防務
這個問題依舊首先要從蘇聯的最為基本的生產體系上說起。
眾所周知,因為斯大林個人思想,和蘇聯在二戰所處的地位的原因,蘇聯更加註重發展重工業,所以蘇聯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體系非常完整,軍事工業也非常發達。當然,這種發展模式也使蘇聯的輕工業極度落後,尤其以農業上的落後更為直觀,上述問題是從民生和一部分基礎上來看的。
而更為重要的原因,其實是蘇聯的斯大林式的政治制度的弊端上,和其它一系列歷史問題,而上述問題,在戈爾巴喬夫進行改革後所有的問題都開始漸漸凸現,並最終引發矛盾。
第一,從歷史上看,蘇聯從巴爾戈喬夫開始的前幾任領導人,雖然都想進行改革,但是最終都變成改良。巴爾戈喬夫本人想推翻斯一部分大林模式的制度,重新開始從制度上改革。
(1)指導思想推行多元化
(2)政治上推行多黨制和議會政治
(3)經濟上推行私有化
(4)軍隊建設上推行非黨化、非政治化
上述行為其實已經有向西方部分制度靠攏的傾向的。很明顯,巴爾戈喬夫已經背棄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和政治方針,與此同時,幾乎瞬間開發的言論卻使蘇聯民族在大量的,混雜的信息下,變得迷茫。
多黨制也意味著原本由無產階級領導的蘇聯,將加入多個階級,共同領導,無產階級專政已經瓦解,蘇共的權威和領導力被削弱。
而此時的蘇共,內部也陷入權利爭奪,蘇共其實已經腐朽,從內部糜爛了。
這時,一葉利欽為代表的各加盟國實力,開始引導,加快蘇聯的分裂。可以說這時,蘇聯總體上從上層領導,內外壓力,經濟方面都已經標誌著蘇聯分裂已成必然。
至於分裂後的俄羅斯,可以說是蘇聯改革後留給世界的最大遺產了。
總結:蘇聯的分裂有內外各方面原因,而內部的因素才是最主要的,蘇聯留下的嚴重歷史隱患,領導人和領導層的失策最終造成了蘇聯的解體。
有問題儘管提出和補充,作者並不認為自己的回答很完美グッ!(๑•̀ㅂ•́)و✧
q坐著火箭上月球p
首先蘇聯的經濟並不強大,以糧食為代表的民生為典型。
蘇聯在1964年開始首次成為糧食進口國,隨後糧食進口量便不斷上升,從1964年至1975年的年均255萬噸,佔同期國內糧食產量的1.5%,上升至80年代前期的年均4000萬噸,佔國內同期糧食產量的20%左右。糧食進口的急速增加導致對美元等硬通貨需求的大幅增加,由於蘇聯民用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毫無競爭力,除依靠不穩定且受政治形勢影響很大的軍火出口以及拋售黃金儲備外,蘇聯剩下的唯一選擇便是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氣以平衡支出。因此,在蘇聯晚期的對外貿易結構中,油氣和糧食分別成為進出口的大宗,蘇聯貿易在很大程度上進入“石油換食品”模式。“石油換食品”貿易同時使得蘇聯經濟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日益加深,實際上已完全陷入資本主義經濟循環中,成為龐大蘇聯帝國最薄弱的一環。
因此在80年代油價暴跌對蘇聯經濟形成了巨大沖擊,更何況蘇聯還要經常貼補陣營小兄弟。
第二,蘇聯高層過於樂觀。
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 在紀念十月革命五十週年的演說中首次提出蘇聯已建成了“發達的社會 主義社會”。1971年蘇共“二十四大”強調了社會主義社會階段劃分的重要性,再次宣佈蘇聯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從此發達社會主義的概念被肯定下來,併成為蘇聯理論界研究的中心,並逐漸把它發展成一個內容十分廣泛、龐大的理論體系。
蘇聯領導人及理論界認為,發達社會主義的特徵是:社會主義作為完整的社會制度各方面已經成熟,並全面協調的發展,生產力高水平的發展,生產關係已無非社會主義的成分,社會主義的各種制度、規律和優越性全面充分地發揮作用,集體所有制逐漸接近國家所有制水平;各級勞動者的差異進一步縮小,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長入全民的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已成為全民黨,蘇聯人民已成為人的新的共同體;自覺的共產主義勞動態度普遍形成,馬列主義已經成為全體人民自覺的世界觀。關於發達社會主義的理論對蘇聯社會的發展水平估計過高。勃列日涅夫以後的蘇聯領導人對蘇聯社會發展階段不斷降調。
第三,勃氏改革。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柯西金擔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開始了長達18年的勃列日涅夫時期。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對當時的蘇聯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史稱勃列日涅夫改革,為“三夫改革”之一。
這一時期的蘇聯大體上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964年到70年代初進行了新一輪的經濟改革。“新經濟體制出臺”,經濟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經濟發展規模擴大,蘇聯綜合國力增 強。第二階段,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經濟改革步伐減緩,停留在對以往改革的調整和修補狀態,沒有任何創新,經濟發展呈現出停滯和下降的趨勢。
正是由於第一階段改革的成功,所以蘇聯自以為進入“發達社會”。
第四,美國的全球退縮與蘇聯的全球擴張。
上臺的尼克松調整全球戰略,停止越戰、中美建交緩和關係孤立蘇聯、調整與歐日盟國的關係。
尼克松政府面對的是一個極端動盪的世界,尼克松上任伊始,美國外交政策內外交困。儘管面臨著重重困難,美國的軍事力量仍是世界第一,經濟實力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並具有充分的人力優勢。美國面臨的真正問題是:美國如何解放自己並重建美國作為世界領袖的信譽?尼克松政府如何以國內外敵友都能接受和尊敬的方式達到這一目標呢?這意味著尼克松政府要根據世界局勢的變化,尋求一個新的全球力量平衡,而不損害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絕對優勢。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確立美國外交的基本原則,使美國從最危險的海外軍事衝突中脫身,恢復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
而反觀蘇聯,積極參與南非邊境戰爭(中美英法戰隊VS蘇聯古巴),鼓動支援越南在東南亞擴張,還引火到南美(美國後門),甚至後來陷入阿富汗。
第五,後任的戈爾巴喬夫的折騰。
關於蘇聯的解體,推薦你看《亡國之路——看他們如何搞垮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晃天下
木叔有個基本的理念,就是國際關係某種程度上也是人際關係。國際關係也類似人際關係,國家也具有人格化的屬性。
套用在蘇聯和美國的對比例子上,就是說國家的發展和人的發展一樣,要均衡。如果一個學生數學80分,語文30分,就不能說是一個好學生。如果一個人只懂得研究數理化,但不懂得基本的人情世故和禮儀禮貌,那麼也很難有好朋友,甚至很難獨立生存。國家也如是。一個國家集中全力發展重工業,大炮火箭造得再好,老百姓吃飯成問題,工作成問題,這個國家的危險就會累積。
蘇聯本質上就犯了發展不均衡的錯誤。
60-70年代蘇聯是在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時期,雖然前者摒棄了斯大林式的個人崇拜,但後期依然有這個傾向。到了勃烈日涅夫時代,特別是執政後期,這股風潮極為盛行,社會發展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這種狀態反映到經濟領域就是過度依賴大國企,過度強調蘇聯重工業的建設成就,過度依賴所謂社會主義的國際分工體系,而沒有在蘇聯國內建設適應本國國情的全面的均衡的經濟發展體系。
這種社會意識的停滯不前和經濟不均衡狀態疊加,讓蘇聯進入80年代之後,日益難以追上新科技革命蓬勃萌芽的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進步速度。
除了蘇聯自身原因外,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蘇聯的迷惑和捧殺,也是讓蘇聯凝固不前的重要原因。無論是卡特、福特還是里根,對蘇聯提防和打壓之外,都在與蘇聯接觸,試圖通過和蘇聯的這種交流來滲透西方思想,進而瓦解蘇聯國內的統治力和向心力。
在接觸之外,美國以其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來把蘇聯拖入了經濟不相適應的軍備競賽當中。有人說是“星球大戰”計劃,導致蘇聯社會矛盾和經濟矛盾進入臨界點,最終社會革命葬送了蘇聯。
木春山
咱們首先明確在上世紀的70年代蘇聯到底是在什麼領域力壓了美國?在上世紀的70年代,蘇聯只有在核武器數量和洲際彈道導彈數量上超過了美國。除此之外,在國民經濟的其它各個領域都遠遠落後於美國。我們都說蘇聯是被美國的軍備競賽拖垮的,這個說法雖然並不全面,卻切中了問題的本質。曾經的超級大國蘇聯,雖然和美國一樣併成為超級大國,但這個超級大國是建立在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不匹配的畸形軍事之上的怪物。蘇聯的整個工業體系,最龐大最完整的就是服務於軍事的軍工體系,而除此之外在輕工業,在民用工業等領域遠遠落後於美國和西方。
有個笑話說蘇聯可以生產得了氫彈原子彈,卻造不好一個保溫瓶。其實這也不是笑話,據當年蘇聯媒體的報道,莫斯科曾經在八十年代某年冬天的一天當中,發生了三十多起暖瓶爆炸事故。與美國的國民經濟全面發展不同,蘇聯的強大是傾盡全國之力建設強大的軍隊,將國家財政收入過度投入到軍事相關領域,造成了國民經濟的畸形發展,最終導致民生問題遲遲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儘管蘇聯的垮臺有很多原因,甚至還有陰謀論的說法,但不可否認國家的強大無法惠及到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民眾的強烈不滿,給體制的崩潰帶來了決定性的一擊。
照理說事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時代背景,1945年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拉開了美國,蘇聯的冷戰序幕。
隨後美國及西歐各國成立北約,蘇聯1955年成立華約。兩大陣營的形成標誌著世界兩極格局的形成,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兩大陣營開始了瘋狂的軍事競賽。20世紀70年代,美國遭遇石油危機
此時蘇聯軍事實力強盛,處於攻勢,美國處於守勢。那麼為什麼蘇聯最後敗給了美國?
首先在1936年蘇聯通過了國家的憲法,標誌著蘇聯著名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也就是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模式。
這個模式一開始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使蘇聯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但是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重視重工業,犧牲農業。
隨著時間的推移,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暴露出來。
先是農業,畜牧業產量的下降,直接導致了蘇聯經濟的動盪,食品供應不足,輕工業嚴重落後,用黃金儲備購買糧食,中國的狗皮換飛機等等。
然後就是高度集權帶來的貪汙腐敗,各種社會不公,比如窮人孩子想要過上幸福生活基本不可能,而高官子弟可以輕鬆的佔有各種優質社會資源。
蘇聯的幾任領導人都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加之西方的和平演變,最終蘇聯在赫魯曉夫簽署的《阿拉木圖宣言》中解體。
橙子的桔子
蘇聯崩潰的具體原因,歷來七嘴八舌、五花八門,有說經濟原因的,有說民族原因的。要俺說:蘇聯的崩潰是歷史的必然,是自然規律的懲罰!
關於蘇聯的誕生,有一個小故事。當恩格斯主持第二共產國際時,有一位來自俄國的女記者發問:社會主義能否在資本主義最薄弱的國家率先實現?
作為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倡導者,馬克思理論的最大支持者恩格斯,對此問題的回答非常明確:不行!社會發展自有其規律。只有當資本主義大發展,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生產力極大提高,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成為社會繼續發展的阻礙力量,社會主義才將應運而生!
但列寧已經等不及了,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蘇聯成立了。但僅僅七十多年後,蘇聯轟然解體。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實驗以失敗告終。
回頭再看這個小故事,不得不為恩格斯的論斷而喝彩,不得不為馬克思的前瞻性研究成果而敬佩。社會關係的發展不僅跟隨生產力的進步而進步,背後還有人性的力量。“人性是自私的。人性的自私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但是,如果人性的自私得不到制約,必將摧毀這個世界。”一一一一此言不謬!
尊重規律,發展經濟,改良社會。如果蘇聯人民真正獲得了自由和幸福,蘇聯絕不會因為外部的競爭而被拖垮。
猴思猴想
首先是蘇聯的制度決定,其次蘇聯做出的決定不是經過人民廣泛同意的,而是少數所謂的統治集團根據集團利益做出的決定,怎麼可以和一個民主國家抗衡呢?而美國不同,涉及到整個民族國家都會徵得人民群眾同意,因為執政集團不僅接受人民群眾監督而且是通過選舉產生。忽視這一點去看問題,永遠也不知道輸贏的原因。美國政府內部也有不同意見,但是能各抒己見,不會產生你死我活的鬥爭,不需要考慮如何維護自己到手的權力(何況權力可以隨時被人民罷免)八年(兩屆)就結束了(不違反美國憲法的情況下)蘇聯能夠和美國比嗎?所以一開始就輸了。
痴呆11
上個世紀70年代的蘇聯能夠壓制美國,只不過是蘇聯趕上一個好的時機,要知道當時世界爆發嚴重的石油危機,這就使🉐世界油價飆升❕
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作為產油大國🉑以說是賺🉐缽滿盆溢❕
憑藉從石油當中獲取的利潤,這才使🉐蘇聯的衰退才沒🈶顯🉐那麼明顯,這樣也蘇聯能夠🈶底氣在世界當中興風作浪❕
當時的美國是剛剛從越戰當中抽身而出,面對蘇聯的強勢,美國只好忍氣吞聲的進行防禦性的戰略❕
不過美國也不是吃素的,美國一方面聯🈴其它石油國家,共同打壓油價,這就使🉐蘇聯的收入暴跌❕📉
同時切斷蘇聯的貸款等手段,幾乎使🉐蘇聯的財政出現很大的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