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印度奇蹟」

1962年,29歲的牛津大學畢業生維蒂亞德哈爾·奈保爾(V. S. Naipaul)偕妻子離開倫敦,踏上前往印度的尋根之旅。在那之前,他對這片遙遠大陸的印象完全來自童年時代外祖父的隻言片語:在千里之外的大洋中存在一個巨大而朦朧的神秘國度,那裡有著自洽的、與歐洲文明截然不同的原生宗教,並使它的萬千子民永遠帶上了一種特立獨行的烙印。儘管這種雜糅有想象的記憶終結於19世紀末外祖父遷居英屬特立尼達的謀生之旅——那個加勒比海島國也是奈保爾的出生地——卻使未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始終無法迴避“‘我們’與‘他們’(周遭的加勒比海土著及其英國統治者)有何不同”以及“我從何處來”這兩大終極追問。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對自身身份認同的困惑在奈保爾身上表現得越來越突出;“歸鄉”,似乎成為一劑最終解藥。

探访“印度奇迹”

從那時起直至1988年,奈保爾在超過1/4個世紀裡數次遊歷全印度,寫出了被合稱為“印度三部曲”的三大本長篇遊記。在《幽暗國度》(1964)中,關於血緣和精神故鄉的浪漫想象已然被巨大的幻滅感所取代,作家看到了一個醜陋、浮誇、掙扎在後殖民時代泥潭中無力自拔的現代印度:陳腐黯淡的舊傳統與殖民統治殘留的形式主義夾雜在一起,使次大陸的每一個個體都呈現出荒誕可悲的精神狀態。《受傷的文明》(1976)則開始咀嚼20世紀印度的政治失敗,一度被奈保爾尊敬、崇拜的甘地被證明依舊無法擺脫印度教教義對內在世界的痴迷以及拒絕正視現實世界的盲目,結果遂使對往昔烏托邦的痴迷和自以為是的傲慢被等同起來,最終造成了國大黨(INC)的治理赤字:這個自詡締造了現代印度的政黨,竟只能靠宣佈緊急狀態來維持地位!

到了1990年出版的《百萬叛亂的今天》中,奈保爾終於提煉出了一個足夠豐富的意象,來概括他對現代印度的觀感。遠在18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文明人”職員曾經對百萬印度士兵(Sepoy)的群起叛亂流露出疑惑:何以這些“蠻人”竟如此冥頑不靈,硬是要拒斥外來者更現代的生活方式,同時拼死追逐他們自己也難以詳述內涵的模糊目標?而在1988年的孟買,奈保爾察覺到一場新的“百萬叛亂”正在醞釀中:儘管尚不確定應當朝何種方向努力,但屬於不同階層、不同行業的人們已經憑本能意識到,墨守對傳統的崇拜、將希望寄託在執政黨身上終究無濟於事。唯有變化、唯有去打破,才有些許可能突破徘徊往復的怪圈。並且印度社會實現自主轉型的關鍵不在於對某種精神彼岸的偏執,而正應立足於對世俗財富和物質世界的熱切盼望。

那時的奈保爾尚不知曉,鉅變在一年之後就將洶湧而來:蘇聯解體使得國大黨政府固守的準計劃經濟模式就此崩塌,印度迎來了市場化轉型。歷經26年的發展,到2017年,印度GDP規模首度突破2.6萬億美元(據IMF數據),上升至全球第6位,距離昔日的宗主國英國僅有一步之遙。而在2014年全國大選中,國大黨以空前驚人的劣勢慘敗給納倫德拉·莫迪領導的人民黨(BJP)陣營,為甘地主義的治國實驗畫上了一個複雜的句號。在那之後,面向全球化的“百萬叛亂”開始沿著自上而下的路徑全面展開:從激進的“廢鈔令”到建立新稅收制度,從進一步放開外資入場到喊出“印度製造”口號,廣泛的變化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

今天的印度已經不必再借助尋根者奈保爾之筆記錄其自身,它擁有獨特的自主表達和自我展示窗口——寶萊塢(Bollywood)。2018年6月初,一部頗具主旋律色彩的寶萊塢電影《廁所英雄》(Toilet: EkPrem Katha)在中國上映,它展現了一幅充滿進步主義色彩的圖景:在莫迪政府發起的“清潔印度使命”(Swachh Bharat Abhiyan)運動中,覺醒的青年一代尤其是年輕婦女挺身而出,努力向自己的家庭成員和宗族長輩灌輸一種更健康也更有尊嚴的現代生活方式。但在感動和讚賞之外,它也不禁使人追問:在21世紀的世界裡,倘若一個人口超過13億的大國還在把推廣公共廁所當成頭等大事,則它相較奈保爾的反思,究竟改變了多少?

在2018年,印度依然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富矛盾色彩和神秘性的存在。牛群與汽車會在首都主幹道上並排而行,宗教導師通過Facebook和WhatsApp向信徒發佈指示,超過7%的經濟增長率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最驚人的性犯罪發生率。環境政治學者正在發出比半個世紀前的奈保爾更加嚴厲的警告,他們認為分配不公、族群矛盾和政府的處置不當遲早會導致一場比2002年古吉拉特邦騷亂更加恐怖的大沖突。經濟學家和資本市場則異常看好這個“未來之國”的長期前景,理由是一連串的統計數字——它的青年人口紅利、它在信息科技(IT)以及外包服務業已然打下的基礎,乃至它位於亞歐之間的地理位置。2014年之後,這幅矛盾圖景中又加入了一個同樣複雜的人物莫迪,一位兼有印度教民族主義者、赤貧階層賑濟者和“國際資本之友”三重身份的強人總理。他那些雷厲風行但又不計後果的“休克”式改革措施,似乎也只有在印度才能持續推行下去。

經濟自由化的“百萬叛亂”開始整整27年後,印度社會到底發生了何種程度的改變?環境政治學者的警告與經濟學家的樂觀,究竟哪一種才是真相?寶萊塢電影中那個怪誕諧趣,同時始終洋溢著樂觀情緒的印度,是否存在於現實之中?帶著這種對“何謂今日印度”的疑惑,我們啟程踏上歷時近兩週的南亞次大陸之旅。

0

閱讀更多更全週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下載三聯中讀App,註冊就有紅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