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

最後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

自衛應戰理氣壯,挺劍而起是今朝!

盧溝橋!盧溝橋!為國爭光在此橋!

——《盧溝橋歌》

81年前,多少熱血男兒,在守衛盧溝橋的戰役中,拋頭顱灑熱血,為北平城奮戰至最後一刻……

八十年光陰荏苒,這首作於“七七事變”後的《盧溝橋歌》,歌詞中透出的悲壯仍然令人動容。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第29軍大刀隊士兵在戰壕中準備拼殺。年輕的臉龐,視死如歸的表情和閃亮的大刀,把中國人的抗日決心傳遞給歐洲讀者。本片刊於1937年8月27日法國《世界之鏡》雜誌的封面。

這是一段用血與火熔刻的記憶。

北平陷落

1937年7月29日,清晨。

北平城裡的老百姓度過了難熬的一夜。

從28日一早便響起的槍炮聲整整一天都沒有中斷。頭天晚上,巡警挨門挨戶地通知,叫把窗戶縫兒、門縫兒都塞好了,防著日本人的飛機夜裡放毒氣……

一大清早,一些膽子比較大的老百姓趕到北平城城牆下,想看看戰況究竟如何。奇怪的是,往日緊閉的城門此刻洞開,四周一片靜悄悄,不見了中國守軍的一兵一卒。

這時候,住在西單牌樓左近衚衕裡的朱自清接到了朋友打來的電話:“宋哲元、秦德純昨兒夜裡都走了!北平的局面變了!就算歸了敵人了!”

一夜之間,北平城裡的老百姓就彷彿從天上摔到了地下。從這一天起,北平城八年的淪陷生涯正式開始。

而這一天,距離“七七事變”剛好三個星期。

21個晝夜之間,北平,無可奈何花落去。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1937年8月7日,英國《倫敦新聞畫報》關於淪陷後的北平城的報道,標題:俯瞰在中國北方戰鬥中被國民政府遺棄的北平。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前門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法國《畫報》(L’ Illustration)關於北平的報道,標題:北平的紫禁城。法國攝影師在飛機上拍攝的這張紫禁城全景,可以清楚的看到紫禁城內及周邊的佈局,遠處可見天壇和先農壇。

七七之後

蔣介石有個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在盧溝橋事變發生的當天,他在日記裡寫道:

倭寇在盧溝橋挑釁矣。彼將準備乘我準備未完之時,使我屈服乎?或故與宋哲元為難,使華北獨立乎?……倭寇已挑戰,決心應戰,此其時乎?

這一天,華北大地烽煙四起。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1937年7月7日,北平宛平盧溝橋上的守軍。

1937年7月7日午夜,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給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打電話,詭稱有日軍陸軍一中隊夜間在盧溝橋演習,彷彿聽見由駐宛平城內之軍隊發槍數響,致演習部隊一時呈現混亂,丟失士兵一名,要求進入宛平城搜索。

29軍軍部拒絕了日軍的無理要求,並答覆說,盧溝橋是中國領土,日本軍隊未經我方事先同意而在此演習,已經違背了國際公法,妨害我國主權,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負責。

中日雙方軍隊的交涉一直持續到7月8日凌晨5時許,日軍隨後下令向盧溝橋一帶的中國軍隊發起攻擊,並炮轟宛平縣城。

當日晚,中國守軍第29軍第110旅奮起抵抗,吉星文團連續擊退日軍的三次進攻。日軍第3大隊直撲龍王廟和附近的鐵路橋。守衛橋頭的29軍只有兩個排,終因寡不敵眾,60多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

隨後,吉星文團的青年戰士用繩梯爬出宛平城,出其不意地將日軍的一箇中隊全殲在鐵路橋上,重新把龍王廟和鐵路橋奪了回來。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駐宛平的中國軍隊緊急奔赴盧溝橋戰場。

同在7月8日,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發盧溝橋通電》,指出:“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號召全國同胞、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同日,蔣介石電令第29軍軍長宋哲元:“宛平城應固守勿退,並須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

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電令全國備戰,並令第26軍孫連仲等部4個師歸宋哲元指揮,支援第29軍作戰。

戰事彷彿一觸即發。

然而,箭在弦上之際,對決角力的雙方卻都暫時鬆了手。

7月9日晨,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秦德純與日本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達成了三項口頭協議:

一、雙方立即停止射擊;

二、日軍撤退到豐臺,29軍撤向盧溝橋以西;

三、城內防務由保安隊接防,人數限制在300人之內。

隨後幾天,和談在零星衝突中時斷時續。宛平城城門緊閉,負責談判的中方代表也得拽著繩子被人從城頭上吊下去。

中方對和談的態度應該說是充滿誠意的,因為希望儘可能以和平方式解決“七七事變”的,正是第29軍軍長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宋哲元。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1937年,德國《柏林畫報》(BerlinerIllustrirte Zeitung)關於盧溝橋事變的報導,標題:北平:決定的時間。這份德國報紙用一名舉著白旗的警察前往宛平城為日軍送信的照片做頭版封面,極有象徵意義。宛平城內是中國守軍,透過門縫可以看到門後堆著高高的沙袋。

宋哲元

“七七事變”將第29軍軍長宋哲元推到了歷史的聚光燈下。

對於他的一生,有人說是英雄——因為1933年那次蕩氣迴腸的長城抗戰,但也有人說他欺世盜名——因為他在“七七”之後的猶豫不決。

如果回過頭來,再審視這段歷史。只能說,將整個華北放在宋哲元的肩頭,那一副擔子,對他來說,實在是有些重了。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宋哲元

宋哲元曾經是抗日最堅決的將領之一。當時的29軍上下,以抗日熱忱聞名於全國,這與這位軍長的默許不無關係。

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29軍憑藉大刀、手榴彈和不屈的精神,以近戰、夜戰殲滅日軍3000多人,取得了喜峰口、羅文峪大捷,使得29軍的大刀隊揚威海內外。宋哲元也由此取得了最高級別的青天白日勳章。

日本兵的鋼盔上後來加了道可以上下活動的鐵護頸,據說就是為了防備29軍的砍頭刀。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第二十九軍大刀隊在“七·七”事變中使用的大刀。北京日報記者 吳鏑 攝

在鮮明的愛國教育之下,29軍官兵的抗日情緒一直非常高。1937年春天的一件事情可以作為證明——

那次宋哲元在南苑搞閱兵,請了各國駐華的公使和武官來觀看。軍隊走完分列式後,軍長宋哲元對他們提了個問題:“學員們,我們當前的敵人是誰?”

當時,宋哲元料想中的答案應該是——共產黨。

沒想到的是,軍隊整齊劃一,舉手的舉手,舉槍的舉槍:“我們的敵人是日本人!”

此話一出,高坐主席臺的宋哲元和日本官員相顧無言,十分尷尬。正是那次閱兵之後,日本人給29軍下了這樣的評語:“抗日意識深入官兵,實為性質不良之軍隊”。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英國攝影師拍攝的身背大刀的29軍士兵。

不過,在“七七”之後的十多天裡,宋哲元卻沒有像四年前那樣下死令抵抗,而是一直對日軍妥協,竭力爭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北平城裡

“七七事變”之後,北平城裡的情勢一分為二。澎湃的抗日熱潮與平淡的市民反應奇特地混合在一起。

年僅19歲的黃仁宇當時是南開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和許多愛國青年一樣,他想參軍報國,但是被他的父親所勸阻。在黃仁宇的《黃河青山》中記錄了父親的觀點:“沒有宣戰的戰爭,可能隨時會終止……”

根據宋哲元的命令,從7月14日開始,北寧鐵路列車運行正常化,北平戒嚴也隨之解除。儘管城裡一些重要的十字路口,出現了用沙包修築的臨時工事,還常見三五士兵在其內架好機槍警戒,但宋哲元已經下令嚴禁29軍與日軍發生摩擦。

直到7月23日,天津《大公報》上,範長江發表了通訊《盧溝橋畔》,一觸即發的大戰氣氛才見諸報端。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1937年7月《大公報》刊登的範長江《盧溝橋畔》

在文中,範長江真實地描述了29軍官兵面臨的殘酷現實——沒有擔架兵、看護隊、醫官、野戰醫院等戰爭時應有的設備,對於將士的死傷救護束手無策。後方的交通運輸、電訊通訊等也沒有做應有的佈置,在日軍組織了完備的鐵路和汽車運輸時,29軍守軍卻全恃民夫們的毛驢和大車往還運輸。

許多五六十歲的民夫,無代價地把他們唯一的財產——毛驢貢獻出來,不吃不喝地奔走運輸,卻毫無怨言。他們對守城將士說:“這回國家事,不比往常,您要用,儘管招呼。什麼時候要,什麼時候準來。”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駐守北平的29軍戰士肩上揹著機槍子彈袋,掛著傳統的中國大刀。

27日中午,日本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令向中國軍隊發起總攻。日軍隨即向宋哲元下達了最後通牒,要他撤出華北的軍隊。

南苑血戰

7月28日凌晨,日軍總攻南苑。

宋哲元料守軍難以支撐,當日上午下令趙登禹率部撤離。但是,由於南苑通訊系統都被日軍摧毀,命令通過最近的38師部隊派員冒死送達南苑時,已經過去了幾個小時。

下午4時,南苑撤退下來的守軍在大紅門一帶落入日軍伏擊圈。由於缺乏遮蔽,又沒有防備,戰鬥很快演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南苑守軍共七千多名,最後傷亡五千餘人,大部分就是在這裡損失的。

此前,趙登禹將軍在戰鬥中腿部負傷,陣亡在他所乘坐的黑色道奇轎車中,因為汽車目標大,遭到日軍的集中掃射,所以趙登禹死狀極慘。而佟麟閣則是先被擊傷落馬,隨後在帶傷指揮部下突圍時,頭部再次中彈而犧牲。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在南苑戰鬥中壯烈犧牲的佟麟閣(左)趙登禹(右)。

這是29軍平津抗戰中最為慘烈的一幕,也是南苑保衛戰的最後一幕。次日,宋哲元下令放棄北平,29軍全線南撤。

古都之殤

7月28日晚,大勢已去。

據曾在盧溝橋作戰的29軍老兵馬步先回憶,“到了晚上,大概走到橋西邊二三里地時,旅長何基灃坐著吉普車來了,說:‘219團向後轉。’後來我們才知道,那時南苑已經丟了,29軍副軍長佟麟閣和第132師師長趙登禹都犧牲了,大勢已去,所以就撤了。”

黃昏時分,29軍殘部三三兩兩地分散退回北平,終於集結起來。隨後,有命令傳來,要所有官兵到中南海集合、休整。

7月29日,拂曉,日軍獨立第11混成旅團進攻北苑與黃寺的獨立第39旅和冀北保安部隊。戰至下午6時,黃寺被日軍攻陷。隨後,在北苑的獨立第39旅旅長阮玄武投敵,北平城內的獨立27旅也被日軍解除武裝。

這一天,北平淪陷。一天之後,天津淪陷。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如今,和平的陽光已驅散戰爭的陰霾。

可這段血與火的記憶,早已熔刻進北京城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不可分割。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遊客在宛平城內遊玩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駐守宛平城的士兵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遊客在北京前門大街遊玩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軍佔領北平,通過前門大街。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如今的宛平城一角。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軍圍攻河北省宛平城。駐守宛平城內的國民黨第29軍參謀王啟元被士兵用繩子繫腰,縋出城外,去與圍城日軍談判。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如今的北京永定門城樓。

81年前這一天,敵軍逼近北平

1937年8月8日,日軍列隊登上永定門城樓。

當我們沐浴著今日的清風煦陽,

也該銘記——

盧溝橋頭那些浴血奮戰的戰士,

南苑血戰那些壯烈犧牲的英魂,

北平淪陷那些疾呼奔走的志士!

他們把墳墓立在這裡,

把頭顱拋在這裡,

把鮮血灑在這裡,

只為一個保家衛國的信念!

而這段風雷激盪的歲月,

這段血與火的記憶,

屬於每一箇中華兒女!

文:唐錚、侯健美

圖:秦風老照片館、FOTOE、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日報資料圖片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