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大雁塔背後有哪些歷史故事?

用戶5547775963

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建的,是在玄奘大師從西天取經回來之後,為了藏經翻譯經書而修建的。李淵和李世民都沒有見過這座塔。

大雁塔修建在大慈恩寺內,這座寺廟則是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吊念她的母親文德皇后建的。一直到大慈恩寺建好之後四年,唐僧才開始修塔。

至於為什麼叫大雁塔,則是因為《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在印度取經的時候,聽到的僧人埋葬大雁造塔的傳說,(具體是說,有一隻大雁捨身自殺拯救了一群僧人,於是僧人為了大雁造了一座塔)

玄奘在印度曾經瞻仰過這座雁塔,回國之後就山寨了一個用來存放經書。

大雁塔初建成的時候,只有五層,武皇時期重修增建七層青磚塔,後來加到十層,之後修葺多次,最多達到十一層,經過幾次大地震之後,明朝萬曆年間,剩下七層唐代塔體,外表加砌上六十釐米的包層,也就是我們大體現在看到的樣子啦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走過路過點個贊!ღ( ´・ᴗ・` )比心


時拾史事

說起大雁塔你就必須要知道一個寺,大雁塔下面有個寺,叫大慈恩寺,源於北魏道武帝建的淨覺寺,隋文帝又在淨覺寺的故址上修建了無漏寺,後來廢棄。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報答母親恩德,就請求太宗敕建了這座佛寺,併名"慈恩寺"。



後來李治當了皇帝,親手寫了《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名就成了"大慈恩寺"。慈恩寺剛落成的時候,玄奘在這裡擔任法師,所以大慈恩寺也成了中國大乘佛教的聖地。

現在看到的大慈恩寺是明代在原寺院“西塔院”的基礎上修建的,而裡面的殿堂大多是清代建築。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都在它的中軸線上。大雁塔內和玄奘三藏院分別供奉的佛舍利和玄奘法師的頂骨,是大慈恩寺的“鎮寺之寶”。東邊還有塔林,裡面有九個舍利塔,供奉著自清代以來本寺九位高僧的舍利子。



唐永徽三年,也就是李治當皇帝的第一年,玄奘取經回來了,帶了150粒佛舍利、7尊佛像、526筴、657部真經帶回了長安,大雁塔就是為了供奉這些經卷而建的。本來玄奘規劃的是在大慈恩寺西院中修建一座總高30丈的佛塔,但李治覺得工程過於浩大,又不願玄奘過於辛勞,就最終決定建一個五層磚塔,起名雁塔。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又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這座五層磚塔就被叫作大雁塔,薦福寺那座叫小雁塔。另一種說法是大雁塔的大字代表著大乘佛教。因為大雁塔坐落在大慈恩寺裡,所以它又叫作慈恩寺塔。



大雁塔一共經過了四次改建。第一次是因為最初的大雁塔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佛陀伽耶(大覺塔)建的,後來高宗覺得這座塔的風格和長安城不協調,就把它改建成了九層。第二次是長安年間武則天把它加高到十層,打破了唐朝佛塔奇數的慣例。也有一說是武則天和王公貴戚在原址重新建了座七層青磚塔。第三次是五代時後唐長興二年,後唐王室將塔重建成七層。第四次是在明萬曆年間,在大雁塔的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釐米厚的包層,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塔高64.5米,塔基底邊長25米,佔地2061平方米的大雁塔。大雁塔的塔頂在後唐修建後的幾次地震中被震落,現在的塔頂是明朝時重建的。經過千年的歲月和地下水的過度採用,仔細看的話大雁塔其實是斜的,斜向西北方向,就和意大利的比薩斜塔一樣。


大雁塔基座的石門門楣門框上有線刻佛像及磚雕對聯,很精緻,這都是從唐代保存至今的,南門的券洞兩側還嵌有"玄奘負圖"和"玄奘譯經圖"。底層南門洞兩側有兩座碑石,字都是大書法家褚遂良寫的。西龕是由右向左書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文章是李世民親自撰寫的,東龕是由左向右書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章是李治寫的,這兩個碑文被人們稱為"二聖三絕碑"。唐高宗永徽四年十月由玄奘親手豎立在這兒,至今保存完好。




唐中宗(唐朝的第四位皇帝)神龍年間,進士張莒在慈恩寺遊覽,把名字題在了大雁塔下,之後進士文人都紛紛效仿,便有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唐朝時候中了進士,皇帝會在杏園賜宴,進士們會在曲江聚會飲酒,在大雁塔提名,如果之中有人日後做上了卿相,還會把名字用硃筆書寫。其中最著名的是白居易,他在27歲一舉中第,然後提筆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直到明代,還有許多鄉試的舉人效仿唐朝的雁塔題名。至今大雁塔上還留有許多前人的詩句。


雁塔詩會也是大雁塔的一段故事。唐代有許多詩人墨客登上大雁塔,留下詩句,最著名的可能要數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和唐玄宗天寶十一年秋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五人的詩會了。每年九月重陽,皇帝更是要來大雁塔登高做賦。


大雁塔還留有許多文物,二層的塔室就供奉著大雁塔的定塔之寶,一尊明代的銅質鎏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像。三層塔室的正中間,有一個木座。上面放著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現在大雁塔的舍利都是友人捐贈的,當年玄奘帶回來的舍利早就在唐代重修大雁塔時候不知道被皇室被如何處置了。四層塔室供奉著貝葉經。五層陳列著一通唐朝玄奘找人雕刻的釋迦如來足跡碑,當然我們能看到的是複製品。六層有詩聖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詩會所做的詩。七層塔頂刻著蓮花藻井,壁上是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



現在的雁塔北廣場更是有亞洲最大的矩陣音樂噴泉,建議晚上去看,配上光影,非常壯觀。



大雁塔,默默地矗立在這繁華里,在紅塵中獨守著這一方淨土。


阿Q說

大雁塔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南(原唐長安城晉昌坊)的大慈恩寺內,因此大雁塔又有“慈恩寺塔”的稱號。唐永徽三年(652年)時,玄奘為了將從天竺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保存完好,因此修建了這座大雁塔。最初大雁塔只有五層,後來的九層都是加蓋的,隨著時間的變化發展,大雁塔的層數和高度也經過了多次的改變,最終形成現在的固定有七層塔身的大雁塔,其高為64.517米,底層邊長為25.5米。大雁塔名稱由來可由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查到,其中記載了他在印度所聞的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這則傳說是最可信的雁塔之名由來的論說。相傳玄奘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遊學的時候,曾經瞻仰過這座雁塔。因此回到長安之後,在慈恩寺翻譯經書期間,為了更好的保存這些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於652年就在慈恩寺的西院內,建造了一座仿照印度雁塔模樣的磚塔,起名為雁塔。這個名稱跟著就這樣延續至今一直未曾改變。

與大雁塔聯繫最緊密的就是玄奘,從一開始這座塔就因保存他從印度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而建,在建成之後,玄奘成為了這座塔的首任方丈,這裡也是用於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卷,以及翻譯經書的地方。

同時大雁塔在辛亥革命時期同盟會陝西分會曾在這裡有三次重大活動。1908年秋,同盟會與會黨及同情、支持革命的社會人士形成的“大聯合”在大雁塔秘密召集了一次大會,會議中決定每年重陽日,共同去秘祭黃帝陵,這一方法使得反清聯盟進一步鞏固。1910年7月井勿幕和一些同盟會會員、新軍及哥老會成員,就是所謂“三十六弟兄”仿哥老會歃血為盟,形成了西安地區的反清聯盟。

1910年秋,三原的“勤公社”和西安的負責人以及刀客們(渭北民軍的主要力量)在大雁塔秘密召開一次大會,擬定臘月初八乘西安清廷各官員出城之日,舉行武裝起義。當時會議中分急進和緩進兩派,此計劃未能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