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2小時,EPR、AP1000全球核電首堆相繼併網成功,都在中國

全文1268字,閱讀大約需要

2分鐘

南方能源觀察

[email protected]

2018年6月30日04時48分,三門核電1號機組首次併網一次成功,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控制良好。

就在不到11小時前,6月29日17時59分,台山核電1號機組首次併網發電成功。

台山核電1號機組採用的是法國EPR核電技術,三門核電1號機組所採用的是美國AP1000核電技術,均為第三代核電技術。台山1號、三門1號兩臺機組的相繼併網,是這兩種核電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實現首次發電。

從開工建設,到核島第一罐混凝土澆注(FCD),再到裝料,至併網發電,這兩臺機組在中國的建設過程都超過十年。

通過梳理節點,我們可以看到,就在三門1號機組、台山1號機組FCD後的第三年,2011年福島核事故發生。在公眾對核電產生疑慮、部分國家地區提出退核時,中國選擇暫停新項目審批,並進行大範圍的核電檢修與安全升級,確保已有核電站的安全。而三代核電技術之於安全的重要性也愈發突顯。

新技術的應用不可能像已規模化的前代技術那麼順利,核電技術更是如此。但正是國家和公眾對核電安全的重視,給予了新技術應用的時間和耐心。

如今,台山1號機組、三門1號機組的成功併網發電,也證明了新的核電技術的可行性,消除了此前部分輿論對新技術成熟性的疑慮。

不到12小时,EPR、AP1000全球核电首堆相继并网成功,都在中国

核電作為大型能源工程項目,建設週期長,再加上核電透明公開的要求,在對外信息發佈上幾乎逢“節點”必報道。其帶來的副作用是,容易讓人誤會中國擁有非常多核電站。

事實上,在2015年中國大陸發電裝機比重中,煤電裝機比重為59%,而核電以0.27億千瓦位於所有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的最末位(除抽蓄裝機),即便按照2020年目標,核電也僅以0.58億千瓦在運佔最末位,裝機佔比約為3%,遠低於世界其他核電發展國平均水平。

發展核電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是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為脆弱的國家之一。

2007年所發佈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指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近百年的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有關中國氣候變化的主要觀測事實包括:一是近百年來,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5~0.8℃,略高於同期全球增溫平均值,近50年變暖尤其明顯。二是近百年來,中國年均降水量變化趨勢不顯著,但區域降水變化波動較大。三是近50年來,中國主要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華北和東北地區乾旱趨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1990年以來,多數年份全國年降水量高於常年,出現南澇北旱的雨型,乾旱和洪水災害頻繁發生。四是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國山地冰川快速退縮,並有加速趨勢。《方案》更指出,中國未來的氣候變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

面對氣候變化,能源轉型是必然選擇。核電能實現零碳排放,成為與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重要的方向。每一類能源品種都有其優勢與弱勢。核電是清潔能源之一,並在能源密度上能更好滿足用電負荷高的地區需求,其穩定發電更能承擔基荷角色。但核電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除了提高對技術安全性的要求,核電信息公開、公眾溝通工作進一步深入展開,也對核電行業提出更高要求。

一秒找到eo君↓

不到12小时,EPR、AP1000全球核电首堆相继并网成功,都在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