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夷古國——根牟國,魯國的附屬國,滅亡後成爲魯國的軍事重邑

之前我們已經說到牟國,一個東夷子爵國,西周時封地在今山東萊蕪市以東辛莊鎮一帶,是魯國的附屬國。其實山東還有一個跟牟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小國,叫根牟國,它們同是顓頊之後,同在東夷立足,同為周朝諸侯,同為魯國附庸,又相隔不遠。牟國在魯國的北部,夾在齊魯中間;根牟國在魯國的東部,與莒國相鄰。

東夷古國——根牟國,魯國的附屬國,滅亡後成為魯國的軍事重邑

關於根牟國的地望,西晉杜預在《左傳》中注:“根牟,東夷國也,今琅邪陽都縣東有牟鄉。”古代琅邪陽都縣在今沂南縣。《後漢書•郡國志》也記載:“陽都,故屬城陽,有牟臺。”根牟國的具體位置無法確定,一般來說大致在今山東沂水縣西南和沂南縣西北一帶。沂水縣、安丘縣一帶多有以“牟”字命名的地名或山水,估計是牟人(包括牟國和根牟國)活動痕跡。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根牟國,即密之安丘,隋之牟山縣。”牟山縣,即今山東安丘縣西南一帶,安丘縣與沂水縣為鄰,說明此地也曾是根牟國人活動過的地方。

東夷古國——根牟國,魯國的附屬國,滅亡後成為魯國的軍事重邑

根牟國和牟國一樣,歷史悠久,夏商時已立國,西周重封。《左傳》中記載:“新鄭,祝融之墟也。”以此推測牟國最早的發源地可能在河南新鄭一帶,後來牟國經歷了數次東遷,最終被周朝分封在山東萊蕪市以東辛莊鎮境內。那作為連襟國——根牟國的歷史是不是也有類似軌跡?它在成為東夷方國之前是不是也經歷了頻繁的遷徙?或者根牟國和牟國本為同枝,後遭分裂?這些問題現今已經無法說清楚,有待考古的發崛。

有關根牟國的記載極少,《左傳》中一出場便已亡國,僅僅四個字,魯宣公九年,公元前600年,“秋,取根牟。”魯宣公滅亡根牟國。根牟國本是魯國附庸,魯國為何滅之?估計是受東面莒國的影響,春秋初期,魯國和莒國關係不善,時有摩擦,曾有紀國國君波帛出面調和魯莒兩國關係。估計根牟國在魯莒兩國之間的歸附問題上搖擺不定,最後得罪了魯國,當然,魯國滅亡這個礙手礙腳的小根牟也是想獲取更大的空間來防禦莒國。

東夷古國——根牟國,魯國的附屬國,滅亡後成為魯國的軍事重邑

《左傳-昭公八年》記載:“秋,大蒐(sōu)於紅,自根牟至於商、衛,革車千乘。”,意思是公元前534年秋天,魯國在一個叫的地方舉行軍事大檢閱,其場面從根牟直到宋國、衛國邊界線上,展示兵車一千輛。宋國在魯國的西南部,衛國在魯國的西部,根牟在魯國的東面,從東到西南再到西面,畫了大半個弧,範圍極廣。很顯然,此時根牟之地已成為魯國東面防禦莒國的軍事重邑。

東夷古國——根牟國,魯國的附屬國,滅亡後成為魯國的軍事重邑

《左傳·昭公五年》記載:“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牟婁是莒國地名,在今山東諸城縣西,原來,牟婁原是根牟國的領土,由於根牟國被夾於魯莒之間,當初魯國滅亡根牟國時,莒國也趁機下手,搶了一杯羹,所以,根牟國的一部分土地落入了莒國囊中,莒國將它設了一個邑,改名叫牟婁。這裡所說的牟夷應該就是原來根牟國的貴族,後歸服莒國成為莒國貴族。以上記載的意思是公元前537年,莒國大夫牟夷投奔到魯國,並把牟婁、防和茲三個地方獻給魯昭公。

看來,根牟國的領土最終還是全部落入魯國囊中。

文/堰風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