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溥儀私藏多少財產?

用戶6337806080

每個帝國的崛起都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而作掌控這個帝國的最高管理者則擁有的財富也是無可比擬的。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在清朝滅亡的時候私藏了多少財富?

這個可以說是一個令人值得探究的問題!

溥儀作為三次當過皇帝的人,在知道清朝已經不行的時候,他通過各種的名義,將皇宮內的很多有價值的名人字畫、金銀珠寶以及瓷器都通過自己的兄弟弟溥傑、溥佳給轉移出去。直到1924年,馮玉祥把溥儀趕出了皇宮。

在這期間據不完全統計,其中被他偷偷運出皇宮的名人字畫有1200多件,更不用說其他的金銀珠寶,以及瓷器瑪瑙了。

在溥儀去天津時候,通過火車運走的珠寶就已經快達百箱了。

但是很多人會想,溥儀將這麼多的東西帶出最後都跑哪裡去了?

溥儀被趕出皇宮以後就搬到了天津,溥儀在天津先後分別住在了張園,靜園。

溥儀雖然在位時間並不是特別長,但是在皇宮裡面還是養成不少奢侈的行為。當時溥儀為了能夠遲到南方菜還專門請了揚州的廚子,沒事還會賞一下下人。加上婉容還會抽大煙,喜歡穿民國時期最流行、名貴的衣服等等。

這些花銷讓溥儀不得不得變賣自己從皇宮裡面帶出的東西,久而久之不少文物就被出售不少。

後來,溥儀做了偽滿洲國的皇帝以後就被日本人整天找一些接口勒索點珍寶。

等到日本戰敗後,他出逃逃亡海外。一些帶不走的文物就留在了偽滿洲國的皇宮裡,遭到了日本人的哄搶。


這不是歷史

清朝滅亡後,溥儀仍然在紫禁城裡過著優裕的生活,那時候還是個孩子,太后、太妃們當家,也無所謂私藏財產了。溥儀離開紫禁城時,攜帶了不少財產,但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清單可以讓後人知道得更詳細。溥儀在天津生活的時候,雖然經濟情況比紫禁城差很多了,但財產仍然可觀。從宮裡弄出來的大批財物,一部分換了錢,存在外國銀行裡吃利息,一部分變成房產,按月收租金。此外,還有大量的土地,僅直隸省的“皇產”即有12萬垧。這些經濟收入,可以保證溥儀一家在天津的優越生活。

下圖溥儀、婉容在天津張園

我重點談一談溥儀把私藏的的財產獻給國家的過程。

溥儀關押在蘇聯期間,由於各種原因,不願意回到中國,整天想著能留在蘇聯的辦法。這天,他忽然想起了逃跑時帶的那個皮箱,第一次仔細查看了裡面的東西:金盾2個,金手錶、金懷錶約50多塊,金錶鏈20條左右,大小珍珠約2000多顆,鑲各種寶石的金領帶針約20個,金鐲子約10支,金袖釦約10多副,紅綠寶石數10塊,大塊鑽石約7個,金小刀約5把,另外還有戒指、別針以及漢玉等物。這些五光十色的珍寶絕大部分是明、清兩朝皇宮中的珍貴文物,一部分是大清帝國的遺老遺少們向溥儀進貢的,件件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為了長期留居蘇聯以逃避法律制裁,溥儀拿出一部分珍寶分別送給伯力收容所的所長捷尼索夫少校、一箇中尉看管人員、一位內務局的翻譯和其他工作人員。不僅如此,溥儀還把“禮”送到了伯力收容所所在的州內務局。

一天下午,州內務局道爾吉赫局長宴請溥儀吃飯。宴會上這位局長對溥儀說,蘇聯雖然勝利了,但還需要恢復戰爭的創傷,今年遇上大旱,收成不好,困難很多,希望溥儀能盡力支持。這是暗示溥儀獻出帶來的貴重品。溥儀當即表示一定盡力,隨後溥儀趁熱打鐵,再次提出了留居蘇聯的請求。此事當然不是一個州的內務局長所能解決的問題,但他滿口答應,一定向莫斯科反映,同時代表蘇聯政府深深感謝溥儀的慷慨解囊。

宴會結束後,溥儀一回到自己的監號,就同溥傑等親屬商議了對策。大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敬酒不吃吃罰酒”,無論如何也得貢獻出來才行,但是,既要表現出“慷慨解囊",又要把最貴重的部分保存在自己手中。他們把從大栗子帶出來的一隻裝電影放映機用的立式提箱略加改裝,把黑絨裡子揭起來,在箱底做一夾層,然後把精選出來的468件“寶中之寶”放置其中,然後又照原樣糊好了揭下來的黑絨。把“寶中之寶”藏好後,又選出一部分珍寶獻給州內務局。最後,還剩下一部分,他們幾個人分別把這些東西藏在身上。溥儀的西服上衣裡面也縫上了幾個兜,裝滿了寶貝。

可是,按收容所規定,每星期犯人都要到集中營去洗澡,這時候,藏寶的衣服總是無處可藏,所以,過了一段時間,溥儀感到不妥:一旦被發現,勢必被沒收,不僅落個“欺騙”的罪名,而且“長期留居蘇聯”的目的肯定也達不到了。怎麼辦呢?想來想去,溥儀決定毀掉它們!毀掉的方式各種各樣:最先毀掉的是1000多顆珍珠,由毓喦在火牆的火燒得正旺之時一下子扔進去化為灰燼了;一些鑽石,毓喦用鐵錘砸,但未能砸碎,結果被蘇聯管理人員發現後沒收;二隻藏在毓喦身上的金鐲和一個金別針,被他偷偷扔進伯力四十五收容所樓後臺階下的一個深洞裡了;毓嶦保存了一副寶石金手鐲,怎麼處理呢?他想,最安全的辦法就是把它沉到江裡。他把金手鐲用一塊黃綢子包好,一天,趁著在江邊散步的機會,偷偷把金手鐲扔進了冰窟窿裡,每次散步都有蘇聯哨兵跟著,但蘇聯哨兵沒看到。但是,萬萬沒有料到,金鐲子沉不下去,小黃包浮在了水面,毓嶦嚇壞了,他急中生智,連忙趴下裝作喝水,順勢把黃包撈了上來。有了這次教訓,毓嶦回來後,找了一塊石頭,把金鐲和石頭包在一起,第二天又到江邊散步時,總算完成了“沉鐲”的任務。

下圖毓嶦

“禮”沒少送,夢卻難圓。費盡心機,溥儀也沒有實現長期留居蘇聯的夢。1952年溥儀被“引渡”回國,藏在皮箱夾層中的468件“寶中之寶”,也被安全地帶回國內。幾年後,在旅順戰犯管理所,溥儀把它們全部獻給了國家。


鄧海春

這叫什麼私藏啊!!!!!!

明明就是他家的好不好!!!!!!!

在清朝滅亡之後,根據清室退位優待條件,他仍舊住在紫禁城裡。溥儀當時發現一件事,就是太監偷古董(這個情況很嚴重,我後面會講)。這個是他的老師莊士敦發現的,因為莊士敦在逛古董店的時候,發現了不少宮裡的東西。而這些,基本都是建福宮乾隆皇帝本人的藏品。

那溥儀當然很生氣了,所以他就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他把一些精品以賞賜的名義送給弟弟們,讓他們帶出去。很多年之後,溥儀承認,這其實和太監的所作所為,沒有什麼兩樣:“偷盜的方式也各不同,有撥門撬鎖秘密地偷,有根據合法手續,明目張膽地偷。太監大都採用前一種方式,大臣和官員們則採用辦理抵押、標賣或借出鑑賞以及請求賞賜等,即後一種方式。至於我和溥傑採用的一賞一受,則是最高級的方式。當然,那時我決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想的只是,別人都在偷盜我的財物。”

第二件,溥儀宣佈要清點財產。

這下太監們慌張了,一旦被發現,肯定吃不了兜著走。於是,1923年,距離溥儀退位一斤過去了11年,還有一年,他將被馮玉祥趕出北京,這一年的6月27日(也有說26日)深夜,建福宮花園突然大火,大批佛像、書畫、古籍和珍玩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溥儀後來在《我的前半生》裡回憶說:

我剛想查太監偷盜珍寶的罪狀,他們就燒燬了建福宮花園毀滅證據!

後來,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故宮,帶走了一批字畫精品,作為生活開銷。具體有多少,我們無法知道,但其中部分,可以根據一些文獻資料管中窺豹——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奉天機場被蘇軍俘虜,然後押往蘇聯赤塔市。上機時,溥儀的僕人帶著兩個大皮箱,顯得很沉重。蘇軍士兵原以為裡面裝的是皇帝的龍袍等物品,經打開驗查,發現全是珠寶:

重量分別為218.3克和596克的兩個金盤;用重量為34.8克拉的174顆鑽石和兩顆紅寶石裝飾製成的23K金昆蟲形懷錶;鑲有石榴石和裝飾表的23K金首飾合、紅珊瑚手鐲、純金項鍊、純金髮針、珍珠飾品、青金石雕像等大小几百件名貴寶物。

susie李舒

這些私產,放到現在,是個富可敵國的天文數字,不客氣的說,要是溥儀活到現在,並保有這些私產,中國首富沒有別人的事兒,死了傳給別人,傳給誰,誰就是當仁不讓的首富。

土地的處理,選擇了成立“私產管理處”這種公私合營方式,私是遜清皇室,公是民國政府直隸督辦,兩邊分贓,這些“皇產”,僅在直隸一地,就有十二萬餉。遜清這方面的收益,負責“駐京辦”、“駐遼辦”、“宗人府”、“宗廟、東陵、西陵守護”等各項開支,到溥儀手裡就沒多少了,甚至不得不打起隨身物品的主意。

溥儀的隨身物品,剛出宮的時候沒有統計,只知道溥儀未雨綢繆,在還沒被趕出宮前,為了防範民國政府,其實更多的是為了不讓太監們偷乾淨,通過賞賜溥傑的辦法分批次倒出去不少,加上1924年出宮時自己帶出來的,通通運到了天津。

在天津的七年,不斷變賣,其中最主要的一次交易額是60萬,買主是一位法國人。賣了足足七年,仍有大量剩餘,“有法書名畫1300件,約30箱; 法書名畫冊頁40件,共4箱;書畫掛軸31件,裝1箱;宋元版書200部,裝31箱;殿版書裝3箱;大金庫兩個,內裝皮匣兩個,手提小金庫30餘個;皮貨200件,裝8箱。

”剩餘的七年後又打包跟隨溥儀運到了長春。

在長春的這十幾年,這些國寶流失不算嚴重,當然也免不掉“贈予”一些“日本友人”。蘇聯出兵東北後,溥儀帶著國寶再次逃難,這次事發匆忙,沒有做好周全準備,只帶了最珍貴的57箱,剩餘的一部分被偽滿皇宮守衛掠走,一部分被蘇軍拍賣,全部流落民間,後來才慢慢被國家收回了一部分。

最可惜的是一名偽滿皇宮守衛,他搶了最多,足有四五十件書畫,後來特殊時期保存的時候怕被查到,全部放進灶膛付之一炬,書聖王獻之的《二謝帖》、《岳飛文天祥合卷》、南宋畫龍大家陳容的《六龍圖》均在其中。

這57箱精挑細選的寶貝,有很多遺留在通化,後被民主聯軍沒收,《清明上河圖》、《文姬歸漢圖》、《資治通鑑》、《曹娥碑》等就在此列。轉開往瀋陽的飛機時只剩有兩箱,被蘇聯人繳獲。

被關押蘇聯期間,溥儀隨身的一個原來裝電影放映機的箱子裡還有一些容易攜帶的存貨,當時溥儀清點的結果是:“金盾2個,金手錶、金懷錶約50多塊,金錶鏈20條左右,大小珍珠約2000多顆,鑲各種寶石的金領帶針約20個,金鐲子約10支,金袖釦約10多副,紅綠寶石數10塊,大塊鑽石約7個,金小刀約5把,另外還有戒指、別針以及漢玉等

”。

這些寶貝在蘇聯大部分被溥儀送了人情,有部分不想給蘇聯人,甚至被毀掉,最後僅剩下餘了乾隆皇帝的玉璽——田黃三連印章,在溥儀回國時捐給了國家,現在成了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歷來現實

其實不然,清朝滅亡後溥儀並沒有私藏什麼財產,清朝滅亡之前的賬單大致是欠美國3500萬兩白銀,欠英國2000萬兩白銀,欠日本1000萬兩白銀。而清政府的鹽鐵稅、海關稅等都已經被質押給了英美,可以說當時清政府國庫空虛不已,財政一團糟。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起,慈禧死後又帶有了大量的財富,據統計慈禧墓中的財富相當於清政府三年的稅收。這樣的清政府那裡還有什麼財產讓溥儀私藏,無非是幾個古董,幾副字畫。


辛亥革命時期清帝退位的條件之一就是要保證清皇室的開銷,而革命黨也答應了每年拿出350萬兩銀子給清皇室,以保證清皇室在紫禁城內的生活。不過當時各個地方都要錢,實際拿到清皇室手裡的不到100萬兩白銀。為了維持開銷,清皇室一直是變賣一些首飾和古董。張勳復辟失敗後,早已經看不了清皇室的段祺瑞把溥儀這群人攆出了紫禁城,溥儀這時候的生活就完全是靠變賣一些古董和宮女而來。

在天津的那段時間,溥儀維持生活的重要手段是那幫老臣四處求人施捨,加上一些大商人對溥儀的幫扶。勉勉強強可以生活下去,依舊是自稱朕。但是這時候的溥儀生活只是有人義務伺候罷了,和普通的百姓沒有多大區別。這時候溥儀的一些親戚也給予了他一些幫助,溥儀的岳父就給了溥儀很大的幫助。溥儀在後來回憶中,也講述了離開紫禁城後的生活,感慨世態炎涼。



而被日本人弄到瀋陽後,溥儀的生活是有了保障,但是卻失去了作為一個皇帝的尊嚴。溥儀沒有人身自由,沒有決定權,溥儀在後來也承認了滿洲國的傀儡性。溥儀到瀋陽時沒有帶一件值錢的東西,這就印證了溥儀並沒有私藏什麼大多財富,畢竟大清已經被慈禧給敗的差不多了,實在只有幾件古董,而在亂世那東西也並不值錢,值錢的溥儀也不敢帶走。


小司馬遷論史

1924年11月05日,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今日軍閥馮玉祥將溥儀逼出了皇宮,從此清朝皇帝最後的優待條件也沒有了,從此就淪為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公民,然而溥儀在走的時候將國庫裡面的東西全部席捲一空,當時的寶藏數額有多大,我們現在無從得知,只知道當時運走了一批把玩的文物,一批可以列為國家級瑰寶的文物,據不詳細統計足有1200多件,還有一點點溥儀的生活費,足足有15萬兩白銀之巨,當溥儀自己趕往天津居住的時候,他用火車運送了七八十箱行李,可能這就是皇帝的生活吧,奢侈到不敢想象。

之後溥儀就想借日本人的手而復位,於是就攜帶著自己那七八十箱行李去往了東北,溥儀到東北之後就上下打點日本大小軍官,至於花費了多少,我們只知道溥儀在日本戰敗後只帶走了十多箱文物逃亡到了蘇聯,而這十多箱文物就是溥儀珍藏的寶中之寶,而遺落在偽滿州國的一些文物就遭到了衛兵們的哄搶,其中就包括了《清明上河圖》稀世珍寶。當溥儀選擇將《清明上河圖》遺落在這裡的時候,可想而知溥儀帶走的寶物有多珍重。

溥儀到達蘇聯之後,蘇聯人也知道皇帝身上必有珍寶,於是就對溥儀說我們國家正在恢復戰爭的創傷,但是最近又遇到了大旱,收成特別不好,還請溥儀多多支持,這就很明顯的暗示了溥儀獻出自己的寶物。人為刀殂,我為魚肉,此時的溥儀也只能忍痛表示一定會支持,而溥儀此時也知道自己只能留在蘇聯,並且為了逃過戰爭的罪責,於是就不留餘力的討好蘇聯軍官。

皇帝終究還是皇帝,肯定自己要留一點的,於是溥儀就和身邊的人把一些精選的文物,自己藏了起來,甚至將一些最為珍貴的直接縫在了自己衣服上面。費盡心機的溥儀終究還是沒有長期留在蘇聯,1952年被“引渡”回國,而溥儀為了減少自己的罪責,就將自己藏有的468件珍寶上交給了國家,而這其中就有一件“乾隆田黃三連璽”。這件寶物從1924年被溥儀帶走,1950年獻給國家,26年的顛沛流離,終於回到了故宮並且被列為鎮館之寶,這也讓我們深刻的感觸到200多年曆史的滄桑感。

文章系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書香茗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奉系失敗後,溥儀心生恐懼,開始往宮外偷運宮中文物,直到1924年被驅逐出紫禁城。

1912年清朝滅亡後,宮內文物盡屬皇室財產。張勳復辟失敗後,有人提出廢除《清室優待條件》,將溥儀驅逐紫禁城,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奉系失敗,徐世昌下臺,溥儀心生恐懼,明白被驅逐出宮已經是遲早的事,開始將宮中文物,以賞溥傑為名,偷運出宮,一直到1924年被驅逐出宮。

根據清室善後委員會核查“溥儀賞單”,發現溥儀共偷運出宮書畫手卷一千多件,冊頁、掛軸兩百多種,宋元版珍貴圖書兩百餘本。根據溥傑回憶,所有文物共裝有七十八口大木箱。從數量上來看,溥儀偷運出宮的文物和宮中文物相比,是九牛一毛,但各個都是精品,溥儀賞賜給溥傑的文物都是價值連城,其中就有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溥儀出宮後,正是通過變賣文物過著奢靡的生活。


五味社

溥儀皇帝剛退位後,北洋政府還是准許溥儀等人繼續居住在紫禁城內。但是,隨著溥儀漸漸的長大,他也知道,天下政治形勢變化莫測,說不定就有誰將他攆出紫禁城。於是,從1922年開始,溥儀就有計劃的轉移皇宮內的財產,無數的奇珍異寶被溥儀悄悄地轉移出宮。那麼,溥儀究竟轉移了多少財產呢?這些財產究竟又去了哪裡呢?

從1922年開始,溥儀以“賞賜”的名義,將皇宮內的極其多的名人字畫、古代書籍、金銀珠寶通過其弟弟溥傑、溥佳帶出皇宮。1924年,溥儀就被馮玉祥攆出了皇宮。據統計,被溥儀帶出皇宮的名人字畫有1285件,至於那些金銀珠寶,以及瓷器擺件,實在是太多了,感覺自己腎需要補,對自己長度、時間都不太滿意的朋友,找蔚三個k一個n後跟69,堅持個把小時不是問題!無法統計出來具體數目。但是當溥儀去天津居住時,被他用火車轉運的珠寶足足有七八十箱。

那麼這些被轉移出宮的寶物最後都去了哪裡呢?溥儀被攆出皇宮不久後就搬到了天津,溥儀先住進了張園,後來又住進了靜園。溥儀在天津的居住,也是十分的奢侈。在天津的居住比不上在皇宮裡居住,皇宮內的御膳房可以做天南海北的菜,可是在天津就不行了,為了吃南方菜,溥儀還專門請了揚州的廚子來做飯;有時有些滿清遺族來找溥儀,求點“打賞”,溥儀就會“打賞”一點;婉容還會抽大煙,穿民國時期最流行、名貴的衣服等等。溥儀奢侈的生活使他不得不變賣從皇宮裡帶出來的名人字畫、珍寶。

被溥儀帶出皇宮的宋朝名作《濠梁秋水圖》,現天津博物館收藏

就這樣,在天津居住的日子裡,溥儀就變賣了很多的歷史文物。後來,溥儀去了東北,做了偽滿洲國的皇帝。整天面對的是日本人,他的一舉一動都在日本人的監視之下。很多日本軍官都聽說了溥儀從皇宮裡帶出了很多文物,經常想辦法從溥儀那裡勒索點珍寶。1945年,日本戰敗後,溥儀想要逃亡海外,於是很多帶不走的文物就留在了偽滿洲國的皇宮裡,遭到了衛兵們的哄搶,甚至很多傳世之作被撕成碎片,讓後人們痛心不已。

溥儀逃到了瀋陽機場,就被蘇聯人抓了個正著,蘇聯人於是截獲了溥儀攜帶的珍寶。這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圖》。溥儀從紫禁城帶出的大量的珍寶有的散落民間、有的現在被博物館珍藏、也有一部分流失海外。


用戶6337806080

溥儀的一生是十分讓人惋惜的,他是屬於生不逢時的一種人。其實相對於崇禎,溥儀顯得更可憐。崇禎時代,雖然是內外憂患,但畢竟當時的西方列強還很弱。而溥儀,面對的是內在都強的一種局勢。



清朝剛滅亡後的一段時間,溥儀依舊佔據紫禁城,那裡畢竟是他曾經的家,裡面的財寶金銀,甚至宮女太監都還在。他那時候的日子過的也是衣食無憂,雖已經不是皇帝了,但是待遇還和以前一樣。


後來,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就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日子。溥儀在紫禁城的最後那段日子,其實就已經開始靠變賣字畫為生了。後來,紫禁城被軍閥佔領。

宮女太監大都偷偷帶著很多古董出逃,而溥儀則為了自保,四出逃竄,那些軍閥把紫禁城裡的字畫和古董都據為己有,送給外國人,導致許多珍貴的古董外流。


歷史密探

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時帶走了不少寶物和財產,但是其中有一件寶物比傳國玉璽還要珍貴,解放後溥儀獻給了國家,現在已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



這件寶物就是“乾隆田黃三連印”,也叫“乾隆田黃三連璽”,是溥儀在我國抗美援朝時為爭取早日出獄忍痛割愛的。



無論是材質的選擇、還是圖文的篆刻還有做工都非常不同尋常。

三枚印章有兩枚是正方形,刻有“乾隆宸翰”和“惟精惟一”,一枚是卵型,刻有“樂天”,整個印章呈現靈動動感。



1924年溥儀帶出此寶物,到1950年獻給國家,輾轉26年重新回到故宮,雖然溥儀是為了爭取早日出獄,也非常不捨的,但是三連印還是回到了故宮,也使得我們現在可以感觸感染到他200多年的歷史滄桑和厚重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