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京津冀第二屆保護性耕作論壇在津召開

環京津冀第二屆保護性耕作論壇在津召開

日前,環京津冀第二屆保護性耕作論壇在天津召開,三地區共同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持續發展,為京津冀鄉村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助力。論壇的首站設在雙街現代農業示範園,京津冀三地農機部門共同觀摩了北辰區廣泛推廣的免耕精量播種技術。

在雙街現代農業示範園的大田農業種植區,兩塊面積相同的玉米地,出苗效果卻截然不同。原來,這兩塊耕地都是在6月12號收割小麥並播種玉米,卻採用了不同的農機作業模式。出苗稍差的地塊,在收割小麥之後進行了秸稈粉碎、旋耕,然後開展機械化播種,而出苗好的地塊,在收割小麥之後保留了麥茬,直接進行免耕精量播種,省去了秸稈粉碎還田和旋耕兩道作業環節。

北辰區農機發展服務中心農機技術推廣站站長秦瑞海說:“免耕播種和普通播種對照來看,出苗情況是不一樣的,採用免耕播種機能夠達到精準播種精量施肥,出苗率比較齊,株距比較均勻,比傳統增產達到百分之五以上。普通的播種機,一個是出苗率不算太好,再有兩棵苗一起出的,還有出現斷苗的現象,這樣對於產量有一定影響。”

據瞭解,北辰區堅持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已經超過十年時間,北辰區農機部門圍繞秸稈粉碎還田、土地深松、免耕播種和機械化植保這四項核心內容,試驗了多種技術路線。今年“三夏”生產,北辰區的小麥收割面積兩萬七千畝,其中百分之七十採取了精量免耕播種技術,已經走在了天津市前列。在活動中,大家還觀看了免耕精量播種機和相關植保機械的作業演示。

北京市農機試驗鑑定推廣總站站長助理熊波說:“剛才看了保護性耕作的技術,我也是深有感觸,有利於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更加促進我們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在這種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下一步我們北京市更加要提高保護性耕作技術、生態環境友好型技術在北京的示範推廣應用。”

這次環京津冀第二屆保護性耕作論壇由農業農村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天津市農業機械化推廣總站、北京市農機試驗鑑定推廣總站和河北省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總站聯合主辦,京津冀三地的農機部門、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踴躍參與。除了北辰區的現場演示環節,論壇還就保護性耕作的農機、技術、政策及推廣等方面,開展交流研討。

天津市農委農機辦公室副主任胡偉說:“天津市玉米的免耕播種基本已經實現了,小麥也是免耕播種的,總面積應該超過一百七十萬畝,佔整個大田作物面積的一半以上。這項技術既是環保的,又是資源節約利用,可持續發展的。通過推廣新技術,新的作業模式,促進我們天津農業可持續發展,也是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這次京津冀從國家戰略考慮,對於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