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湖又漲了 氯化鉀啥情況?

鹽湖又漲了 氯化鉀啥情況?

6月下旬裡等來等去氯化鉀大合同談判還是沒出來個結果,港口62%白鉀的一隻腳也只是稍稍下探了一下2250元/噸的價位很快又縮回到2300元/噸高位,於是很多業內又開始懷疑了:氯化鉀落不落啦?難不成還能再漲?甚至市場上出現了大合同可能延期到9、10月份的傳聞,然後說氯化鉀或將大漲!傳聞嘛,未必可信。不過據中肥網確認,7月份鹽湖股份新價格再漲50元/噸,難道氯化鉀價格真的又要再“任性”一回嗎?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近幾次鹽湖調價的過程。5月份時該公司為促進銷售降價100元/噸,60%粉、晶到站報價2200元/噸,買斷執行2000-2050元/噸,此價格銷售可謂火爆,經多次補追訂單量,加之期間開工率不正常,所以任務計劃排滿了5、6兩月;6月份報價漲回100元/噸,100%完成月度任務返利150元/噸,即報價2300元/噸,返利後執行2150元/噸,據瞭解此價位也接了少量新單;7月份報價穩定,100%完成月度任務的返利縮小到100元/噸,即相當於報價2300元/噸暫穩,但返利後執行價格漲50元至2200元/噸。

其次我們試探一下鹽湖7月份漲價的原因。一方面,鹽湖仍有很多待發訂單,其實7月份基本也就只有半個月的產量可供銷售,而且目前其庫存壓力幾乎為零,可謂是前所未有的輕裝上陣,所以沒什麼銷售壓力;另一方面,大合同還未確定,近期港口進口鉀到貨量不大,大進口商守著高價控量接單,若按照62%白鉀港口價2300元/噸計算,港口周邊下游客戶採購進口62%白鉀與採購國產60%白鉀想比較的話,後者2200元/噸的到站價雖然談不上優勢,起碼也是合理的,而距離港口和邊貿距離遠、運費高的地區,尤其是西北廠家周邊區域、四川等西南地區,漲後的國產鉀依然優勢明顯;還有一個方面,秋季市場氯化鉀需求量其實不大,價格的高低與銷量其實並不完全成比例,而部分下游手中還有或多或少的前期低價存貨,那麼中化、中農也好,鹽湖也好,這些龍頭企業淡季裡的漲價,其目的往往不是真的要漲多少,而只是以漲求穩,為自己的客戶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為後市肅清一些可能的阻礙。

說到這裡,其實也就順便解答了一下有些人所謂的“大戶操控價格,頻頻漲價不利於大合同談判”的這種說法。在商言商,對正常的市場操作不要扣太多無謂的帽子。其實儘管國內進口鉀、國產鉀價格都已較高,但是下游大客戶們手中的貨源大多都是在前期低價時儲備的,而高價位下的總體交易量是很有限的,6月下旬時下游的大戶們也已表示過,高價位下將採取隨用隨採的方式,暫停大單儲備。對於這樣的價格的複雜形勢,在德國會議中外雙方談判時雙方也是基本認同的。要不然,我們憑什麼還不籤大合同,不接受老外漲70美元的要求呢?

最後,我們來看看鹽湖漲價的影響,並對未來整體氯化鉀價格的走勢判斷做個簡單的結論。其實從上面對鹽湖漲價原因的分析和對一些市場誤解的解釋就不難看出,鹽湖7月份的小漲只是純粹的、很普通的市場行為,並不意味著要去證實什麼大合同還要延期、價格可能還要大漲這樣的傳聞,這兩者還是不要混為一談。對於鹽湖小漲理解為追漲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角度。而且,因為還有著年終返利,且前期各地市場價格實際執行情況不同,鹽湖60%鉀到站價從2050-2150元/噸不等,所以預計這一次漲價後市場也還是難以完全消化2200元/噸的高價,只不過對於採購進口鉀運費成本太高的地區來說,畢竟秋季市場就要啟動,若原料儲備不足,那麼接受新價格可能就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了。

上半年進口雖然創了歷史最高紀錄,但是國產鉀減量(包括減產和同期庫存比較)也很明顯,相對而言其實可供應量還要略少於往年同期;中美貿易摩擦或將刺激市場需求,但是環保高壓還是會產生“約束”,預計需求總量不會有太大變化;結合國內外市場形勢,匯率的大幅波動,大合同談判應該不會延期太久,7月份內簽單,漲幅小於60美元的可能性仍是很大的。因此目前綜合來看,預計7月份氯化鉀價格不具備大漲和大落的可能,應將維穩為主。(中國化肥網 阿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