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歷史沿革與縣域變遷|

會寧歷史沿革與縣域變遷|

馬澤龍

會寧從遠古至清代時期,中央王朝與少數民族割據政權紛爭,社會歷劫動盪,與靖遠縣歷史沿革幾經變遷,縣域離合各異。關於會寧的歷史沿革,《會寧縣誌》和前人已多有述及,然尚有爭議和錯訛處頗多,唯縣域變遷前人尚未論及,今查之《水經注》、《中國曆代地圖集》等史籍及地方誌,考訂會寧歷史時期的縣域變遷,然又不得不述及前人已述的建置沿革。故本文從會寧歷史時期的自然環境、古文化遺址、治所的立廢分合,民族戰爭及內附徙置等政治、軍事、社會方面,考訂會寧的歷史沿革與縣域變遷情況。

會寧地處隴山以西,遠古時期境內氣候溼潤,林木繁鬱、水草豐茂,生態環境良好,是理想的天然牧場。境內曾出土梅花鹿化石、猛獁象化石、半碳化松木等,是以為證。

早在45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生息繁衍,有部落而無城郭,擇水草而居。以頭寨子鎮牛門洞、窠立臺、中川鎮的十石灣、荔家峽老人溝等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期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遍佈全境,目前已發現60多處,曾出土石器、陶器、骨珠等文物,屬馬家窯文化半山型、馬廠型和齊家文化類型,為古羌戎文化。

會寧歷史沿革與縣域變遷|

夏商周三代,會寧地處西陲,古屬雍州之域,具無可考,先後為西羌、䝠戎、襄戎等部落遊牧之地,“散居溪谷,自有君長”。

西周晚期,諸侯秦國崛起。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伐羌戎,霸西戎,會寧始為秦之勢力所及。春秋時期,會寧為犬戎部落與諸侯秦爭據之地。戰國時期,秦國西拓疆土,時與西羌、襄戎爭據此地。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滅䝠戎,置狄道縣;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置隴西郡(郡治狄道,今臨洮縣);至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時,秦有隴西郡、北地郡、上郡的大片領土,並“築長城以拒胡”。這道黃土夯築的戰國秦長城,首起今臨洮,經渭源、隴西、通渭,經會寧南境至靜寧境,“翼被秦隴,控扼羌戎,為雍岐之肩背,梁益之咽喉”,是北拒匈奴、拱衛關中、西向出擊的邊陲戰略要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一統天下,設郡置縣,分三十六郡。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秦始皇西巡隴西、北地二郡時途徑今會寧北境。秦後期時,全國分內史(京師)和四十八郡。今會寧大部分地區屬北地郡(郡治義渠,今寧縣);南部侯川、黨峴、楊集、中川中南部、新添堡中南部、太平南部、翟所中南部等七鄉鎮屬隴西郡(郡治狄道,今臨洮縣),為義渠戎所居。但秦縣見於記載者極少,會寧究屬何縣無考。

會寧歷史沿革與縣域變遷|

秦亡漢興,漢承秦制。兩漢時期會寧地居“絲綢之路”北線,是西通西域、用兵河西的主要孔道。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由隴西郡析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縣),又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同年於關川河與祖厲河交匯處置祖厲縣(縣治今郭城驛鎮),隸屬隴西郡(郡治狄道,今臨洮縣),今會寧大部分地區為其所屬,後改屬安定郡;南部太平、翟家所、楊崖集、中川、新添堡、侯川、黨峴、八里南部、丁溝南部等九鄉鎮屬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縣)阿陽縣(縣治今靜寧境內)。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國設十三個刺史部,隴西、天水、安定三郡均屬涼州刺史部。境內政府多次徙置內附之羌戎、匈奴,與漢雜居。

王莽天鳳初年(15年)篡漢改制新朝,改祖厲為鄉禮縣,社會紛攘。地皇四年(23年)七月,成紀人隗囂起義,割據天水、隴西、安定等郡,在會寧窩鋪(即今窩鋪古城遺址)建城割據三年之久。

會寧歷史沿革與縣域變遷|

東漢初年,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為漢陽郡,移郡治於冀縣(今甘谷縣)。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時,今會寧大部分地區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祖厲縣所轄;南部九鄉鎮屬涼州刺史部漢陽郡阿陽縣所轄。

兩漢時期,由於政府的殘酷壓迫和種族歧視,羌人多次起義,羌漢戰爭曾一度迫使東漢王朝從狄道縣(今臨洮縣)遷隴西郡於襄武縣(今隴西縣)。會寧境內羌漢戰爭多次波及,社會動盪,民生凋敝,平亂後置羌人於安定、漢陽、隴西三郡,羌漢雜居。

三國時期,會寧為魏國之地,行政分州、郡、縣三級建置。魏文帝元年(220年),析雍州置涼州。魏景元(公元262年前後)時期,會寧大部分地區屬涼州武威郡祖厲縣所轄;南部九鄉鎮屬雍州廣魏郡(郡治臨渭,今天水境內)平襄縣(縣治在今通渭境內)所轄。鄧艾徵河西鮮卑,遷置鮮卑部落於梁雍之間,會寧境內羌戎、鮮卑等部落與漢雜居。

會寧歷史沿革與縣域變遷|

魏晉以降,會寧之地陷於荒蕪,西晉初年廢祖厲縣。惠帝永寧元年(公元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今武威)境內另設祖厲縣,盡收其民,今會寧大部分地區屬涼州武威郡祖厲縣所轄,南部九鄉鎮屬秦州略陽郡平襄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東晉偏安江南一隅,會寧先後為前梁、前趙、前秦、後秦、西秦等政權爭據所轄,建置離合,隸屬各異。

南北朝時期,會寧為北魏之地。太延五年(439年)廢祖厲舊址,遷祖厲縣至平涼境內,改名祖居,屬隴東郡。魏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至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時,今會寧大部分地區屬高平鎮(治所今固原)所轄,南部九鄉鎮屬秦州(州治今天水)略陽郡(郡治隴城)阿陽縣所轄。節閔帝普泰元年(531年),北魏相宇文泰於祖厲河入黃河岸邊置會寧縣(縣治今靖遠縣),屬高平郡,始有會寧之名,冀以安寧之意,始得名。

會寧歷史沿革與縣域變遷|

東、西魏分治後,會寧屬西魏之地。廢帝元欽二年(553年)魏相宇文泰西巡會師於祖厲川水(即今祖厲河入黃河處)岸邊,土人張信謦資犒軍,太祖大悅,因置會州(治所在今靖遠縣),會寧縣為其屬縣。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廢州省縣,於今會寧頭寨子鎮設會寧防,會州治所遷至沙鳴城(今寧夏中寧)。第二年武帝西巡時又置烏蘭縣、設烏蘭關(即今頭寨子鎮關川河口和馬家堡古城),今會寧大部分地區屬烏蘭縣,隸屬原州高平郡(治所今固原)所轄。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撤會寧防設會寧鎮;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復置會寧縣(縣治今靖遠縣),隸屬平涼郡(郡治高平,今固原)。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改會寧縣為涼川縣,並設會寧郡(郡治涼川,今靖遠境內),轄涼川、烏蘭兩縣。今會寧大部分地區為會寧郡涼川縣所屬;南部太平、翟家所、楊崖集、中川、新添堡、侯川、黨峴、八里、會師鎮東部、柴門東南部、丁溝南部等鄉鎮屬隴西郡襄武縣(治所今隴西境內)所屬。大業八年(612年)政府徙置內附突厥萬餘眾於會寧郡。

會寧歷史沿革與縣域變遷|

唐武德二年(619年)改涼川為會寧。貞觀六年(632年)廢沙鳴城(寧夏中寧),復故會州(今靖遠境內)。貞觀八年(634年)因境內五穀豐阜,改名粟州,同年又複名會州,轄會寧、烏蘭二縣,屬關內道。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時,今會寧大部分地區屬關內道會州會寧縣(治所今靖遠縣)所轄;南部太平、翟所、楊集、新添堡、侯川、黨峴、八里、會師鎮東部、柴門東南部等九鄉鎮屬隴右道秦州成紀縣(治所今秦安縣);西南部丁溝、中川兩鎮中南部屬隴右道渭州襄武縣(今隴西縣)所屬。天寶十四年(755年)唐王朝調西部之兵平叛安史之亂,吐蕃伺機侵入,763年會寧陷於吐蕃長達百年,改名汝遮所屬,境內漢蕃雜居。

五代十國時期,今會寧大部分地區長期為吐蕃所據。前蜀乾德六年(924年)至後蜀廣政十七年(954年)時期,會寧東南部太平、翟所、楊集、黨峴、侯川、新添堡等鄉鎮為兩政權所襲據。

北宋太宗至哲宗時期,吐蕃、西夏與宋競相爭據會寧,西夏毀會州城而據,吐蕃西退,宋克復會州後,改屬熙河蘭會路所轄。為防範西夏和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侵襲,北宋興修堡寨,駐兵防守。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於今頭寨子鎮關川河口設會寧關;元符二年(1099年)於今郭城鎮新築會川城(即今郭蛤蟆古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置會州敷文縣(治所今靖遠縣);崇寧五年(1106年)章楶於今翟所鎮新築甘泉堡(即今西寧古城);大溝鎮的通安寨亦為時年所築。

會寧歷史沿革與縣域變遷|

北宋後期,西夏與金輪番爭據會寧,戰亂不斷,更兼天災頻仍,生態破壞嚴重,阻斷了陸上絲綢之路,迫使中原王朝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和政治經濟中心逐漸東移南遷,會寧漸成西北偏僻邊陲之地,民生凋敝,經濟社會陷於動盪停滯狀態,漸成苦瘠之地。

崇寧政和元年(1111年)時,會寧中北部大部分地區屬秦鳳路會州敷文縣會川城所轄;中東部大溝、韓集、平頭川、四房吳南部、八里北部等鄉鎮屬秦鳳路西安州(治所今海原)通安寨所轄;東南部太平、翟所、楊集、新添堡、老君、侯川、黨峴、八里、會師鎮東部、柴門東部等鄉鎮屬秦鳳路秦州甘泉堡所轄。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會州為金所據,今會寧大部分地區屬熙秦路臨洮府會州;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於會寧南部甘泉堡置西寧縣,隸屬秦州所轄;貞祐二年(1214年),西夏破會州城,迫使金遷州治於會川城(今郭城鎮),改名新會州,新置保川縣。今會寧大部分地區屬臨洮路(府)新會州保川縣(治所在今郭城驛)所轄,今有郭蛤蟆古城遺址;東南部太平、翟所、楊集、新添堡、老君、侯川、黨峴、八里、會師鎮東部、柴門東部等鄉鎮屬鳳翔路秦州(州治今天水)西寧縣(縣治宋甘泉堡)所轄,貞祐四年(1216年)西寧縣升為州,今有西寧古城遺址;中川、丁溝部分屬臨洮路鞏州(治所今隴西縣)定西縣所轄。

會寧歷史沿革與縣域變遷|

1234年蒙古滅金,唯郭蛤蟆據守新會州,1236年城破自焚,蒙古遷州治於西寧城。1279年元滅南宋,設行省,撤西寧縣設會州(州治西寧城),隸屬屬陝西行省鞏昌府(治所在今隴西),轄今會寧、靖遠、平川三縣;元順帝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破壞嚴重,“城郭頹夷,陵谷遷變”,遂詔改會州為會寧州,州治有西寧城遷至今會師鎮。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達率軍進隴清繳殘元勢力,會寧州始為明所統,境內蒙古將士沉戟隱姓於郭城黑虎岔一帶業農為生,後改漢姓趙。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置會寧縣(縣治今址),隸陝西省鞏昌路。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布政使司,會寧隸屬陝西布政使司鞏昌府。因會寧地處邊境,蒙古常寇境襲擾,宣德十年(1435年)於今靖遠設靖虜衛,轄今靖遠和會寧北部,劃屬軍戶,設百戶駐兵防守,今地名多有遺留。大致以甘溝驛的六十里鋪為界,今會寧北部十六個鄉鎮屬陝西省平涼府陝西鎮靖虜衛(治所在今靖遠)所轄;南部十二個鄉鎮屬陝西省鞏昌府(治所今隴西)會寧縣(治所今會寧縣城)所轄,下設12裡120甲。

清康熙三年(1664年),會寧改屬陝西右布政使司隴右道,會寧北部十六個鄉鎮承屬靖虜衛所轄,南部十二個鄉鎮屬會寧縣所轄。康熙六年(1667年),陝甘分治,會寧屬鞏昌布政使司(治所今隴西)。康熙七年(1668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鞏昌府,徙治蘭州。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時,大致以今郭城驛為界,郭城驛以北新莊、土高山、劉家寨子、新塬、土門峴北部、草灘中北部、白草塬北部、郭城北部、頭寨子西北部等九鄉鎮屬甘肅省蘭州府靖遠縣所轄;郭城驛以南十九個鄉鎮大部分地區屬甘肅省鞏昌府(治所今隴西)會寧縣所轄,下設12裡48適中。

會寧歷史沿革與縣域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