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鎮:小葡萄長成大產業——我市三產融合發展系列報導之二

夏季於茅山鎮而言,是收穫的季節、幸福的季節。

康莊大道兩側,鬱鬱蔥蔥的葡萄葉把葡萄架遮的嚴嚴實實,每片葡萄園就像一個綠葉編織的大涼棚。在燦爛的陽光下,散出誘人的陣陣果香。

“在丁莊,葡萄是一份甜蜜的事業。”老畢家庭農場主畢年勝說,去年他家的葡萄,一串一斤多一點,賣了168元。近日,走在地頭上,67歲的老畢給記者講他的故事。2012年,年逾花甲的老畢二次創業,在“1+1+N”科技推廣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先後引進白羅莎、陽光玫瑰等30多個珍稀品種,嚴格按照要求生產管理,培育的葡萄品質口感好,色澤豔麗。 “四五年前,一般葡萄品種最貴的也就8元/斤。”老畢說,改良品種後,同樣是葡萄,“身價”卻翻了幾番,比如巨峰、夏黑20元/斤,品相好的,則賣到30元/斤。而他50畝葡萄園的營業收入,也從3年前的30多萬元,增長到去年的100多萬元。

老畢二次創業的成功是近年來茅山鎮葡萄產業迅速壯大的剪影。從1989年的2畝巨峰葡萄開始,發展到現在的2萬畝葡萄、年產近2萬噸,這裡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小鎮,“丁莊葡萄”也成為響噹噹的時鮮水果品牌併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每年的葡萄節吸引遊客人數超過了30萬。

走進丁莊村,空氣中似乎都律動著一串串多彩的甜蜜旋律。滿園葡萄縈繞身旁,各色品種鬥豔爭芳,巨峰、夏黑、美人指、赤霞珠、紅羅沙、醉金香,幾十種葡萄在週而復始的夏季聯袂獻上鮮果盛宴。“丁莊葡萄可謂是葡萄中的‘高富帥’,2萬餘畝的葡萄種植園,在專業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幫助下,形成了產業規模大、組織化程度高的葡萄品牌產業鏈。”村黨總支書記、丁莊萬畝葡萄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方靜說。

生態農業離不開人才培養和示範帶動。在丁莊的葡萄天地中,有一群積極探索的年輕人,在父輩的傳經授道和遠渡重洋赴日求學後,成長為丁莊獨有的“葡二代”。丁莊村黨支部副書記陳志軍就是這樣一位突出的“葡二代”,他曾兩次隨村裡的學習考察團赴日本學習葡萄種植技術。回國後就親手毀掉了自家種植、馬上就要掛果的兩畝巨峰葡萄。談及赴日學藝的經歷,他很是感慨,“早就聽說日本的葡萄種植技術厲害,但去了現場才知道牛在哪裡。他們不僅有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種植技術,修花修果細節精細,而且畝產有控制,一般在2000斤左右,這樣葡萄少而精,品質很高。”

在茅山鎮,優秀的“葡二代”和種植大戶還兼任“營農指導員”,他們一邊接受農業專家的培訓,一邊負責技術指導種植小戶和家庭困難戶,幫助他們種植實驗基地,開發新品種,目的就是讓合作聯社的每一個成員不掉隊,分享葡萄產業的甜蜜。

隨著葡萄產業品質提升和知名度的擴大,葡萄的衍生品也不斷地被開發出來,與葡萄相關的第二產業也逐步興起並做大。除了原有的葡萄酒、葡萄籽油以外,該鎮近年來還逐步推出了葡萄萃、葡萄乾、葡萄果凍、葡萄曲奇、葡萄奶昔等多種衍生品。值得一提的是,茅山鎮還引進了義利康酵素項目,將規模化生產葡萄酵素等高附加值產品,目前項目主體已經封頂,今年有望投入使用。

丁莊葡萄做成了知名品牌,茅山鎮加大了全產業融合的力度,強化“旅遊+”的聯動機制,不斷結合葡萄開發新業態旅遊產品、激發全域旅遊的發展潛力。以葡萄為媒,大力發展集觀光、休閒、旅遊、採摘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推動全域旅遊發展,進一步提升了“丁莊葡萄”品牌的附加值。此外,茅山鎮進一步優化葡萄產業結構,還重點發展了一批觀光、休閒、採摘精品示範園,擴大了茅山鎮的朋友圈和知名度,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採摘、旅遊及休閒。而茅山鎮農民則不用出村,就在自家葡萄園裡賣光了優質的葡萄,頂級的品種甚至還供不應求。從20多元一斤到200元一串,優良的品質+優質的品牌,甜在消費者嘴裡,也甜在果農的心裡。

如今的丁莊葡萄產業不僅是茅山鎮的金字招牌,更是句容農業的一張名片。近年來,丁莊村先後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江蘇省省級生態示範村”等榮譽;丁莊葡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獲評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成為鎮江市唯一。

得益於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丁莊葡萄把小葡萄做成了大產業,做成了甜蜜的產業、富民的產業。

顧輝 楊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