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梁家河」探尋青春足跡 不枉公僕之名

「品讀梁家河」探尋青春足跡 不枉公僕之名

“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品讀習主席在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成長曆程和奮鬥足跡,品味習主席為民造福的初心、攻堅克難的意志,每個人都應該有所思,有所行,在最美好的年華里爭取為人民做點實事。

觀之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無不於始之時艱難無比,成之日辛酸累累。習主席的知青歲月不容易,也不簡單。習主席初到梁家河時因為將半個發黴變質的麵包隨手扔給了狗,而傳的整個延川縣都知道他糟蹋糧食。因為到公社開會來不及就跟著其他大隊走,看見梁家河隊伍而離開其他大隊時,被有的人說不跟紅旗走,不跟黨走。習主席在陌生的環境中,遭到不信任的目光,感到十分孤單。可經過幾個月的轉變思想,習主席已由被動成為主動。在當時無比艱苦的梁家河他什麼活都搶著幹,扛著200斤麥子,十里山路不換肩,在寒冬打壩時,第一個跳進刺骨的河裡,開荒、種地、爬坡、放羊……什麼都難不住他。《梁家河》一書中講到,習主席剛到梁家河時,被跳蚤咬的皮膚過敏,整夜無法入睡,想過各種辦法來消滅跳蚤,可都無濟於事,到了最後被跳蚤咬,也能睡個安穩覺,身上似乎已經免疫,也沒那麼紅腫了。可想而知,一個城裡娃對農村艱苦的生活是難以適應的,可是他卻慢慢的闖過了跳蚤關、生活關、思想觀、勞動關、飲食關。也是在那時候習主席與陝北的美食—酸菜,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在每每想起酸菜,還是想吃口。

習主席不僅僅在梁家河歷練出攻堅克難的意志,更是做到了為民造福的初心。在梁家河,習主席是那個為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後生”,他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改變農民貧困的現狀。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打出梁家河第一口水井、修成梁家河第一個淤泥壩、成立梁家河第一個鐵業社、縫紉社和第一座磨坊。使得梁家河一片生機,村民的生活在短時間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習主席瞭解中國社會基本現狀、瞭解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了基礎。也正如習主席後來所說:“我的成長、進步應該說起始於陝北的七年。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讓我受益匪淺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梁家河教給了習主席“土”學問,習主席也教給了梁家河“洋”學問。《梁家河》書中講到一個被列入公社“管制分子”的社員,整天遊手好閒、偷雞摸狗,在一次偷蔥時被抓個正著,按照慣常,由社員輪著罵,對其進行批鬥。但是習主席沒有罵他,而是一條條和他講道理,要他改正錯誤,這名管制分子聽了直點頭。習主席以教育為主的做法,讓這個大家眼中的“二流子”開始轉變,成為好社員。他的做法,無不體現著“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我們檢察工作者應當從中有所啟發。

他到趙家河後,還翻開了趙家河的一樁識人任人的“公案”。趙家河有個精明能幹的社員,名叫武剛文,小名隨娃,幹啥都有一套,還能籠絡人,但是卻在放羊。後來習主席瞭解到隨娃以前當過生產隊長,因為開墾荒地被免職,覺得心裡憋屈,發誓再也不當了。習主席認為要提高糧食產量,隨娃還得當,就一次、兩次……十次去說服,隨娃從開始不接茬,到最後心服口服同意。年輕的習主席能夠重視人才,任人唯賢,發揮隨娃身上優勢,充分驗證了習主席提出的“為政之要,首在得人”的任賢選能的理念。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習主席特別重視從基層一線培養選拔幹部,他自己在梁家河的成長,也證明了從一線和基層做起,注重實踐磨鍊,才能更好的知民之需、系民之情。在群眾身邊紮根,經過一番實幹、苦幹,才可能鍛煉出真本領、積累出真經驗,關鍵時刻才能站得出來,危急時刻才能豁得出去。

作為一名基層法律工作者,我深感責任重大。從2015年3月份檢察院工作至今,我在工作中遇到不少難題:同行對自己工作能力的質疑、犯罪嫌疑人對構罪或其他有異議、被害人及家屬因為情緒激動而對自己進行謾罵或人格侮辱……我深刻反省,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自己的工作困難重重,是因為群眾的誤解?那為何又會產生誤解,那說到底還是不能深入群眾,要在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經過三年多的實踐磨鍊,也形成了獨有的辦案風格,在面對諸多案件時,還能發揮作為一個女檢察官所特有的調節矛盾、和諧執法的優勢。辦案時秉承理性、平和、文明、規範的執法理念,在確保公正的前提下,注重說好釋法說理和矛盾化解工作。爭取每一次辦理案件都做到情真意切,使案件雙方當事人心服口服,定紛止爭,確保“案件辦得準、道理說得清、當事人心氣順”。

細細品讀《梁家河》,習主席在梁家河的七年,應該是我們共產黨人要時刻探尋的七年,這七年是有大學問的七年,是能讓我們做點實事,不辜負“公僕”之名的七年。

(作者: 徐銘琳,女,29歲,法律碩士研究生學歷,2015年3月份進入安塞區檢察院參加工作,現任助理檢察員職務。)

「品讀梁家河」探尋青春足跡 不枉公僕之名

政法黨委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