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視野:河南信陽博物館鎮館之寶,距今3500年的「中原第一舟」


今天我們說的國之瑰寶,是河南信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淮河獨木舟,這個只是它的脫水槽。信陽淮河的古沉船,在2009年7月被發現於息縣城郊淮河西岸,舟長9.28米,最寬處0.78米,高0.6米。

古沉船整個舟體由一圓木剖鑿而成,經加碳-14測定,其年代為3185---3170之間,樹輪校正後年代為距今3500年前,是我國迄今考古發現最大、最完整的商代獨木舟,堪稱“中原第一舟”。

考古專家在查看古沉舟現場情況:由於獨木舟沉於淮河水底幾千年,舟體絕對含水率普遍在200-300%之間,局部腐蝕嚴重的部位,其絕對含水率可達600%以上,木纖維素含量只有正常木材的20-30%。必須進行脫水處理,才能達到長期保護的目的。

脫水:這是對木製文物的一種科學保護措施。為此,信陽博物館委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編制保護方案,並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正式開始實施脫水處理。

全部工作主要分 “脫鹽清洗”、“脫水浸漬”、“定型加固”、“修復補全”及“防黴封護”等5個階段,整個保護過程約需5年以上時間。此次進行的“脫水浸漬”包括兩個環節,第一步為聚乙二醇脫水預處理,即採用濃度為20%的聚乙二醇400水溶液對舟體進行保溼處理至一定程度;

第二步為聚乙二醇脫水浸漬,即採用濃度為10%的聚乙二醇4000水溶液始逐漸提高其濃度增至60%為止對舟體進行浸漬處理,待上述兩個環節完成後即可轉入定型加固階段。

信陽博物館古沉舟歷經兩年的“洗澡”,終於順利“出浴”。伴隨著現場脫水浸漬工作的完成,標誌著獨木舟保護邁出關鍵一步。接下來將陸續進行定型加固、修復補全、防黴殺菌及封護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