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學院《青少年財商培養》第一期:如何正確理解財商?

大家好,之前一直以家長的身份跟大家分享家庭教育經驗,那麼今天我要重新調整一下角色,以一個兒童財商培訓師的身份來跟大家一起聊聊從兒童財商作為切入點的家庭教育。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中,連續4期的微課將會跟大家一起探討什麼是財商?怎樣處理孩子的零花錢問題?怎樣能夠處理好孩子適當做家務的問題?怎樣能夠讓孩子不去攀比,腳踏實地的生活等等。

在這裡我們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只是會從兒童財商的角度切入,一起探討,並期待大家的回饋,希望這樣的分享能夠給各位家長帶來一些幫助。

在討論財商的概念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樵夫,在一條船上遇到一位學者。閒來無事,樵夫跟學者說:“我們來猜謎好嗎?”學者很鄙視地看了一眼樵夫,不但答應了,還達成了一個協定:

如果學者輸了,就給樵夫10元。反之,若樵夫輸了,就給學者5元。學者想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謙讓”。

於是樵夫出題“什麼東西在河裡1000斤重,在岸上10斤重?”學者百思不得其解,最後主動認輸:“我給你十元錢,你告訴我答案吧。”

“我也不知道”,樵夫回答道,並且交了5元錢給了學者,並說:“不好意思,我賺了5元錢。”

對於這個話題的爭論一直都在,有人說樵夫太過狡猾,小聰明賺的5元錢沒什麼可誇耀的。也有人說學者大意之下才上了當。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不涉及道德部分,單純地說,從樵夫賺的5元錢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樵夫是靠著自己的財商來賺到的5元錢。

紫藤學院《青少年財商培養》第一期:如何正確理解財商?

讀完這個故事,我們來仔細的想一想:究竟什麼是財商呢?難道真的僅僅指掙錢的能力嗎?

在最早引入的財商教育叢書《窮爸爸,富爸爸》中,對財商是這樣定義的:財商不是你能掙多少錢,而是你能保有多少錢。是指你的錢能夠維持多少代,這才是重要的,掙錢只是維持財富的基礎。

而且通常情況下,人們會將智商、情商、財商放在一起進行分析:

智商70%源於遺傳,30%源於學習培養;

情商30%源於遺傳,70%源於環境影響;

財商則100%依賴於學習成長。

我一直相信,任何一個孩子,無論家庭背景怎麼樣,都有可能成為幸福和富有的人,但是在中國人固有的觀念裡,爸爸媽媽們要培養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有錢”就代表著有“銅臭味”,要視金錢為糞土,才是真正有骨氣的人!

但是骨子裡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富有的人,在比拼幸福的時候,金錢的數量又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幸福的指數。

所以我們就是這樣矛盾著:我們到底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夠成為有錢人?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視金錢為糞土呢?又或者做個視金錢如糞土的有錢人是最合適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地跟孩子公開談錢,在公開談錢之前我們要做哪些準備呢?先讓我們一起來談談財商價值觀吧!大家可以在聽到以下的選項時自己在心裡回答是或者不是,在分享結束拋出問題時再把自己的困惑拋出來。

錢可以帶來快樂;

富人很聰明,因為他們能找到變富的辦法;

比較富的人應該給窮人捐助;

我希望變得富有;

有時錢能改變人;

我只希望有足夠的錢來滿足我的需求和基本願望;

我害怕有過多的錢,但沒有辦法駕馭它;

我害怕錢太少,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用多餘的錢去參加休閒活動很重要;

錢具有中性色彩,它既能做好事,也能辦壞事;

在金錢方面父母遠知道的比我多……

在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時,很多人會有這種感覺,不,我的父母只知道把錢存起來,就算這樣,他們能夠留給我的錢還是很少,否則現在的我就不會這麼辛苦的掙錢了。

我要努力地掙錢,使家庭富足起來,若是有足夠的儲蓄留給孩子就更好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像我這麼辛苦地疲於奔命……

這不禁讓我想林則徐的一段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才,則損其質;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增益其過”。

林則徐這段話經常使用於德育教育當中,用於提醒我們德育重於錢財,這與前面的視金錢如糞土是很吻合的。

但是這並不是說擁有財富是不對的,甚至引導我們思考另一個問題:若錢不是我們要留給子孫後代的,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我們該重視的,能夠留給子孫後代的“財富”呢

在這裡我推薦《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給大家,因為時間關係,我截取其中部分內容進行分享: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猶太人的觀念裡,這個世界是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的。

他們會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家裡需要做的事情,比如家裡的書架落滿灰塵了,院子裡的草坪該修剪了,發現之後,孩子們可以找家長談判,在談判之前,孩子們要預估什麼事情要做,需要多少時間,應該支付我多少錢。

在整個的過程中,孩子們至少經歷了發現商機——什麼事情能做;

談判——和家長討價還價的能力;

思考——大概需要多少時間,我需要的報酬是多少;

引導——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建立財富觀念,讓孩子更有計劃的去做事。

紫藤學院《青少年財商培養》第一期:如何正確理解財商?

講完這個故事之後,我其實想到了上週六參加營會時發生的一件事。我跟一個同樣做青少年公益的媽媽坐在一起,分享的時候,她對跟孩子談錢這件事情一直緊鎖眉頭。表達出在家庭中,跟孩子談錢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在家庭中,所有的資源是共享的,所以家裡的錢是所有人的,同樣家務也是所有人的,所以做家務是應該的,至少不能以錢來衡量。

因為時間關係,我沒有繼續往下追問,但心裡卻響起這樣一個聲音,家裡的錢是大家的,負責掙錢養家的人同意這個觀點麼?

金錢共享就意味著消費的方式是按需所取的,這種方式後面隱含的意思是努力學習、主動做家務也是應該的。

那麼在孩子不想努力學習,或者不想做家務的時候,後面就會需要一份責備,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處理情緒問題。又或者權威型的媽媽定下來的事情,孩子習慣性的遵守就好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專家建議的家庭會議形同虛設,再往後面走就會陷入一個不斷惡性循環的怪圈裡,究其原因,不過就是責權沒有辦法真正的平衡。

正如那位媽媽表達的,也許是因為她不瞭解財商是什麼,所以有了誤解,同樣也許是我對她表達的用愛來包圍孩子,孩子會更健康更陽光理解也不相同吧。

在這樣見仁見智的爭論裡,沒有是非對錯,只是不同的視角闡述不同的觀點,但終點都是希望孩子好好成長。這些爭論也恰恰證明:財商教育應該從小抓起。

紫藤學院《青少年財商培養》第一期:如何正確理解財商?

那麼究竟從多大開始接觸錢是對的呢?

3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商品;

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獲得的報酬,並正確的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自己的錢”這種意識;

7歲:能觀看商品標籤價格,並和自己的錢進行比較,確認自己的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如賣報、幫人買小物件獲得報酬;

9歲: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家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節約零花錢,在必要時可以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後: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交易活動、理財。

在我看到這份財商教育的計劃和方法時,我總是會不經意的對號入座:想起女兒5歲還在山區跟我一起支教時問我一元錢是不是很貴?很貴的東西我們就不要買了的怯懦眼神;

(因為山區的物質條件極其匱乏,每一筆支出都要很慎重!)

想起女兒7歲時開始積攢零花錢,每次外出都會給街邊乞討的人時那種悲天憫人的眼神;

想起女兒10歲時開始跟我討論用自己的壓歲錢購買人生的第一件比較貴重的商品——旱冰鞋時的堅定;

想起14歲的女兒跟我說她搭了一個殘疾人的三輪車回家,在看到同學毫不留情的討價還價和憐憫之間抉擇時的艱難;

也想起我的同事帶著4歲的兒子一起出行,因為孩子表現比較好,所以得到一元獎勵,興沖沖地奔向超市,不斷地對比商品價格和手中一元錢時的認真,為了花掉那一元錢,父子二人在超市裡耗了一個多小時,引起超市員工的圍觀,孩子沒有任何的難為情,沒有滿地打滾的哭鬧,最後買了一顆自己可以支付的棒棒糖,坦然地走向爸爸的車時,那種成就感。

那麼爸爸媽媽們,財商究竟是什麼呢?真正的財商並不是只教你怎麼去掙錢,而是讓我們每一個人,包括爸爸媽媽自己,理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優勢領域裡獲取成就感,逐漸的改善自己的劣勢;

是讓我們每一人分清自己的權利和責任,責權分明,才能更好的去選擇,並真正地為選擇負責任;

是讓我們有儲蓄意識的同時,還能理性消費,更好的知道自己的想要和必要,不會成為“月光族”和“剁手黨”;

是讓我們能夠清晰地規劃自己的人生;

還要有創業意識,企業家精神。

在未來的一個月中,我將會結合更多的實際案例來跟大家聊聊家庭教育中的兒童理財問題,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爸爸媽媽一起來關注這件事,並能帶給您一些思考。

主講:卞淑美

學信紫藤媽咪匯第一批會員 (關注微信號:xuexinfuwu

青少年財商資深培訓師

上海百特教育諮詢中心成都辦公室主任

13年小學語文教師,11年小學校長

2012年網易教育正能量大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