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爾街》:生活如此絕望,每個人卻都興高采烈地活著

《米格爾街》:生活如此絕望,每個人卻都興高采烈地活著

今天的讀書感受,來自我的朋友“海的沉澱”。

上個世紀30、40年代,在特立尼達的西班牙港,有一條街叫米格爾街。外人眼中的貧民窟,也有它的大千世界和形形色色的人生。

剛開始讀,不大瞭解書中時代背景的時候,大抵覺得這只不過是一部描寫常人瑣碎生活的隨筆集。

少年時代的主人公與劇中人哈特,一張一弛、亦莊亦諧,講述勾勒一幫小人物的人生。篇幅不長,介紹的每一個人都與眾不同,平淡率真,結局多是悲慘淒涼。

《米格爾街》:生活如此絕望,每個人卻都興高采烈地活著

犯重婚罪的鮑嘉、因盜竊而入獄的木匠波普、有暴力傾向的喬治、屢試不第的伊萊亞斯;

宣稱是救世主的曼曼、編造詩作和故事的華茲華斯、打“假拳”的比佛、痴迷花炮試驗的摩根;

素有學問的泰特斯·霍伊特、生養八個孩子的勞拉、滿意自身職業和所撿拾的“材料”的清潔工埃多斯;

受過戰爭創傷而酗酒的海員託尼、愛擺弄機械的梵學家巴庫、有賭徒心理“范進中舉”式崩潰的理髮師博勒、醉心美國做派的愛德華、享受生活富有靈氣妙語連珠而又被生活所騙身陷囹圄的哈特。

《米格爾街》:生活如此絕望,每個人卻都興高采烈地活著

美國人入侵特立尼達,人人都有了工作,付的工錢相當豐厚,又怎樣?

殖民時代,在壓抑的氛圍下,底層人無可奈何、無所適從、無法改變地過著病態的人生,演繹著一首首《凡人歌》,麻木酸楚,惹人憐。其中的出走者,頭破血流再回來,或籍籍無名、杳無音信。

唯有主人公,在華茲華斯坦陳故事和詩作都是虛假時,哭著跑回家,像個詩人一樣,看到什麼都想哭。

哈特入獄,一部分的自己也隨著消亡,開始帶著批判的眼光審視周圍。

最後,母親看他太野,通過打點官員為他贏得了公派英國留學的機會,失望地與米格爾街告別。

之所以失望,是因為走了,註定要永遠地走了,可米格爾街上的一切都還是老樣子,並沒有因為他的離開而絲毫變化。

作者奈保爾200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米格爾街》:生活如此絕望,每個人卻都興高采烈地活著

讀小說可以鍛鍊自己的移情力。就像郁達夫筆下“春風沉醉的晚上”,心境卻是陰鬱的。奈保爾平鋪直敘的寫作、講述背後,又有多少次長吁短嘆、拭淚吶喊呢!

被貧困奴役同樣可怕。因為貧困會讓人麻木僵化,固守一地一隅,執拗於既有認知。

天天遛著牆根曬太陽,給點兒陽光就燦爛。可曾想過,颳風下雨的時候,天災人禍的關頭?生活貧困是這樣,精神貧困亦如此。

小城小街凡人的故事天天在上演。

反思者的使命不單單是記錄,因為總人有聽、總會聽懂,傳遞開來,思變的動靜和效果會大不一樣。奈保爾的《米格爾街》無疑會有這個功效。

今日看昨日,惟願削減明日的憂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