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必然》之十一:量化自我,還是數據復活

必然讀書筆記之十一

讀《必然》之十一:量化自我,還是數據復活

按照科幻小說的說法,我們人類這種三維生物,所看到的世界,只是真實世界一個模糊的影子,就算是對自身,也只是一知半解。

現在,我們終於有了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

過去幾年,因為廉價的微型數字傳感器的應用,人人都能測量上千種和自身有關的數據,並且開始改變我們對醫療、健康和人類行為的看法。

讀《必然》之十一:量化自我,還是數據復活

有學者指出,當我們依賴數字而不是文字時,將構建出一個“量化自我”。

今天,全世界有150個量化自我團體,超過30,000名成員。

不只是記錄心率、血壓、溫度、血糖、血清、睡眠模式、體脂、活動水平、心情、心電圖、腦功能,還有人記錄了13年來自己每一次的鍵盤敲擊、通話電話、腳步移動、在家中和辦公室裡的不同房間穿梭的軌跡以及出門後的GPS位置。

凱文凱利展望,自我追蹤將涵蓋我們整個生活,不止是健康數據,還包括我們聽過的音樂、讀過的文章、去過的地方,所有一切都將數據化,形成“生活流”(lifestream)。

“生活流”是一種主動且有意識的追蹤。

讀《必然》之十一:量化自我,還是數據復活

同時,還有一種無意識且不主動的追蹤,“生活記錄”(Lifelogging),也就是簡單、機械、不動腦筋地完整記錄下一切,或者說不偏不倚地記錄生活中所有可記錄的事物。

包括365天、每天24小時地全時段監控身體測量數據,

包括你遇見的人、和他人的對話、去過的地方、參與過的事件,

包括你生產的東西、寫下的文字……

讀《必然》之十一:量化自我,還是數據復活

這些數據,能解讀你的生活方式,也能塑造你的生活方式。

包括車速、剎車、過彎、里程,

包括民用攝像頭,商業和私人空間,

包括智能家居,互動設備,商場會員卡,電子零售商,銀行卡,人臉識別,網絡活動,讀書,等等一切。

電影《少數派報告》,描述了一個不太遙遠的未來社會,其中監控系統能在罪犯作案前將他們抓獲。

作者認為“預防犯罪”的概念是不現實的,現在卻不這麼想了。

讀《必然》之十一:量化自我,還是數據復活

互聯網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快的追蹤機器。

作者把數據比特與基因作對比。

基因把人類作為載體,只是為了複製、生存。

而比特也是。

比特想要移動。

比特想要與其他比特發生關聯。

比特想要被實時測算出來。

比特想要被重複、複製和複印。

比特想要成為元比特。

就像基因“想要”能夠幫助它們自我複製的身體編碼,自私的比特也“想要”幫助他們複製和傳播的系統。

因為比特想要被重複、複製以及被鏈接,數據追蹤將不會停止。

所以,數據化一定是大趨勢,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就像基因生物學也是未來大趨勢一樣。

那麼,還有一個小問題:

到底是人類數字化了呢,還是數據本身就是目的,只是在藉助人類繁衍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