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上海的「貨幣」,助推南北統一

最早的貨幣出現在中國

貨幣,依賴於信用而存在。透過更長的歷史、更大規模的持續文明,可以看到貨幣主張效率又依賴信用的痕跡。

對一般等價物的尋找,是一個令人感到困擾的大事。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中寫道:“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所以來久遠。”可見,對一般等價物的尋找是長期而艱難的。

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對貨幣是這樣解釋的:歷史上很多商品曾被用作貨幣,包括貝殼、小珠、石板、牲畜等。這裡面,牲畜曾是物物交換的商品,是在貨幣出現之前的交易品。等到貝殼、小珠、石板出現後,牲畜就逐漸“讓位”了。

德國柏林古錢幣博物館。對人類最早起源的貨幣有一個排名。第一,貨貝,中國;第二,玉髄,西非;第三,基斯錢幣,非洲西海岸國家;第四,刀幣,中國;第五,箭束,非洲;第六,鑄餅,泰國北部和緬甸。大英博物館也列舉了很多早期貨幣,其中把中國的海貝排在第一,時間指向了4000年前。

今天看來是自然存在的貨幣,它的起源為何如此多元、艱難?為什麼最早的貨幣出現在中國?

中國4000多年前的貨幣起源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貨幣起源的內在邏輯在於貨幣能否“有信”,這也是主政者持續統治的關鍵。貨幣,是社會賦予價值的一般等價物,其要害在社會,即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貨幣。從早期的經濟社會發展來看,物物交換之所以無法讓“人們普遍接受”,最根本的一點原因在於一般的“物”無法找到相應的、普遍的信用“錨地”。

貨幣掛在何處才算“有信”,又有誰能把社會引向這個“錨地”呢?從現代分類角度來看,有以下幾個主體會嘗試扮演積極角色:

一、思想家在引導人類走向幸福彼岸時,常常夢想自己擁有召集人類依賴的圭臬。

二、政治家在一片山河內,希望得到凝聚和鞏固社會的持續力量。

三、經濟學家會希望找到一種人們普遍接受的效率工具來組織生產。

四、企業家希望用組織起來的勞動力去換取更多的生產要素。

五、能工巧匠希望利用各自技能的發展,來換取更多優化未來的資源。

六、普羅大眾希望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更多的生存能力。

人類關係如此複雜,卻指向了一個共同的方向:持續的生存優化以及優化的效率。這也是主政者在賦予貨幣價值時所需要找到的“錨地”。

不過,要讓那麼多的人類關係和社會條件聚焦到一“物”,並且是“普遍接受”,沒有創新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為此,社會主政者需要對“社會共同需求+主政者專控+防偽手段+信用錨地+綜合創新”之“物”賦予價值,從而讓人類生存得到持續的、有效的優化。

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看到了中國貨幣起源的邏輯:以物易物—以公共基準物易物—以海貝易物—以各種仿製海貝易物—以多元化貨幣易物—國家以專制形式貨幣易物。

順著這條邏輯發展路徑,我們沿著歷史的指引,看到了堯舜禹時期對貨幣進行創新的人——典龍。典龍依據當時中原部落的社會條件與家鄉特有的海貝實現了貨幣的創新。

良渚勞力負責採集海貝

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價值,由社會來賦予。顯然,這個賦予要實現的目標是人們的普遍接受並長期使用。如何確保實現這個目標呢?

一方面,社會的主政者要有權威。主政者有權威,就會形成權威信用。這往往是遠古人類生產力水平較低、政治力創新不足狀況下最堅實的信用。由此,主政者的權威信用就成了最早貨幣的信用依賴。

事實上,主政者擁有權威信用這一點,在人類社會中關係重大。4000多年前,堯舜禹三代政治家通過發起“治水種稻”讓民眾富起來,從中得到了豐厚的權威信用。

另一方面,主政者對貨幣持有物適用、專供和防偽的創新。牲畜等商品最終沒能成為貨幣,最大原因是其無法實現貨幣物的適用、專供和防偽。

後來,由被堯帝召為駙馬的奉賢漁人典龍創新,採用一種上海沙岡特有的寶螺貝,實現了主政者對貨幣發行物所需的適用、防偽和專供的創新。由此,最早的一般等價物出現。之後,中原華夏部落政權通過控制沙岡,召集大量良渚勞力來採集海貝,實現了向中原地區的貨幣供應。在此大背景下,中原華夏部落與當時的競爭對手九夷部落,實現了政治力的此消彼長,最後瓦解了對峙,融合了九夷。

中原部落在舜主政35年時,由大禹率部征服了三苗,最後又融合良渚文明,實現了中國大地上最早的一次南北統一。史書稱,大禹鑄九鼎,劃九州,行五服。大禹主政社會後,實現了九州的五服制納貢管理。尤其是在先進的中原地區採用了以稻米為核心的甸服管理形式,從中又可以看到稻米與萬物交易之間的貨幣蹤影。

4000多年前,堯舜禹時期統一九州的整個過程,大體是在和平理性指導下實現的。史料揭示,當時的管理範圍已經很大。但是,舜帝一次完成9個“部長”職位設置時,仍未看到分管軍事的高級官員。這是為什麼呢?大禹統一九州時,難道不用軍隊或者說就沒有用到過武力嗎?這是匪夷所思的,其中必有緣故。

研究發現,大禹在九州管理體制上採用了不同地區分類設置管理的辦法,即所謂的五服管理體制。他把採集海貝的上海地區劃作“要服”地區。進一步來看,是一種什麼樣的理性,讓不同的族群共存共融呢?中國古文明成為人類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它“不斷流”的原因是什麼呢?它的起點又在哪裡呢?

一般認為,一種理性在數千年的歷史中顛撲不破、統領萬物,那它一定是被反覆證明是正確的並在長期演繹發展中得到鞏固的理性。

海貝為幣讓社會“易長”

從相關史料可以看到,中國文明最遠的理性,其北斗一般的星光是從6800年前遙遠的伏羲八卦圖中發出的,形成理性系統並被人公認的是2500年前出現的諸子百家爭鳴。其中,一致推崇的群經之首是《周易》。

易經是中國的核心文化。這是一個從講天地之道的巫文化中衍生而來的理性。今天的易經大師常常以《周易》為界,把八卦理性分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周易》 之前的先天八卦是講人與自然的關係,即從人的內在系統出發去探索人如何適應自然的關係;《周易》之後的後天八卦從自然出發,探索自然對人的影響和關係。二者異曲同工,又有著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認識。

早年的伏羲八卦,客觀來說只是一個圖騰。而且,這個遙遠的圖騰理性和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之間相隔了4000年,中間還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易經。那麼,二者是如何實現關聯的呢?史前史研究表明,歷史並不是與證據完全統一的。事實上,歷史也無法與證據實現完全統一,但歷史可以和邏輯實現統一。由此,我們有必要從伏羲八卦理性與諸子百家爭鳴理性的一致性中來找到邏輯的連接。

這裡面,“貨幣起源”多重證據法的研究顯示,貨幣起源突破了史前史向上的邏輯貫通,剛好為我們打開了這個難得的歷史窗口。正是得益於貨幣起源涉及社會關聯理性,我們得以從遠古中國看到了文明性難以被打斷的堅韌特質和理性稟賦。

4000多年前,中原華夏部落來上海沙岡採集海貝為幣,留下了很多歷史痕跡。其中,最具有顯性價值的是貨幣起源中伴生了女匽造字。女匽被認為是帝堯的二女兒、典龍的妻子,她來到上海採貝現場,經歷了一個轟轟烈烈的採貝過程,並由感而發地創造了35個字符。其中,她為採貝的侗傣民工造了一個象形字“偒”,極為生動且由此演繹出了“易”字。

“偒”字是由“人 日 海岸線+勿(萬物)”組成。女匽造“偒”字,初意是指:當太陽從海岸線上升起,一群從海岸上得到海貝並用海貝去換取萬物的人。現今,復旦大學學者等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發現奉賢金匯等地現仍有一批說著世界上最多元音的人。這批人曾被女匽稱為偒傣人,以區別良渚地區的侗傣人。

女匽將“偒”字去掉單人旁,導出了一個“易”字,並把它理解為一個更通俗的關係“易長”。其意是指海貝為幣是讓社會容易生長,這也對應了伏羲八卦和平共處讓社會易長的理性。“易長”到了今天已被表述為“高效”。由此,一幅中國遠古理性圖案被一個“易”字導入了文字體系,貫通了數千年前的理性。

從這個意義上說,女匽造字相對於炎黃時期的倉頡造28個象形字符而言,是從“象形+會意”角度深入社會創造了立意更深、數量更多的字符。特別是,女匽造“易”字,為中國源頭的唯物理性展開打通了普及的道路,也為後來的易經形成提供了演繹指引,進而為《周易》打下了基礎。(作者:施長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