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Lsp_緲
的確如題主所言,自主車配置高的離譜,各種五花八門的功能層出不窮。但即使是這樣,自主車的銷量還是很一般(個別品牌的銷量還是非常不錯的),那麼是麼原因導致了國人不願意為高配置的自主車買單呢?本人認為無非有以下幾點:品牌、品控、性能、故障率、品牌繁雜。
隨著汽車逐漸走入每個百姓的家庭,大夥對汽車的認知也逐漸的提高,過去大家對功能感興趣,認為功能多就好,在各行各業都是這種思路,而如今朋友們發現對於一輛車而言,最重要的是性能,功能多有什麼用?難道我們要在車裡面過日子麼?對我個人而言,我買車只看是否是後驅、造型是否好看、功率是否夠大,只要符合這三點的就OK,至於其它什麼的座椅通風、音響等一系列功能我都不會考慮,每次換車我都是直接套座套,座套一上,座椅通風也就是擺設了,很遺憾的說,對於自己的Q50快3年了,絕大多數功能我都沒用過,而對於其他車友也是如此,買車時都是奔著功能去的,買到手才發現很多功能都用不上,所以隨著消費者的越發理性,以配置高為賣點的自主車並沒有什麼競爭力。
其次呢就是品牌度,自主車的品牌度當真心有些低,做什麼都一樣,那就是品牌很重要,我能買起合資車、進口車,我為什麼要買自主車呢?有名牌不買,誰會去買不知名的呢?就好比李寧永遠賣不過阿迪、耐克一樣,李寧的配置也很高,又是弓、又是劍、又是鎧甲的,一樣不行。
近幾年自主車的品牌更新的太快了,國內的各路自主品牌加到一起甚至比全世界的品牌還要多,完全不在乎品牌的沉澱、傳承,層出不窮的品牌很容易造成曇花一現的效果。朋友們有沒有注意到自主車的特點:“換牌不換代”?自主車就是這個樣子,很少有換代的,造就一個品牌賣的好就可勁造,賣的不好就直接把這品類直接淘汰掉。。。給消費者了一種自主車都是一命貨的感覺。。。後繼乏力,沒有血統、沒有傳承。
而在技術層面上,沒幾家企業願意沉下心來搞研發,研發燒錢太多了,沒個小10年看不到利潤,所以呢紛紛採取了拼湊的路線,比如在三菱啊、FEV採購發動機,在到日本的IHI採購渦輪(現在主流渦輪嘛),在買套“博格華納翰德”的五代四驅,最後到格特拉克搞一套DCT變速箱,OK一輛自主車所需要的大件就齊全了,設計個殼就完事了。先不說自主車企本身在設計一輛新車中做了什麼,就說這麼多采購回來的各種“大件”,自主企業能匹配、調教的明白麼?造車就是一項“三分靠技術、7分靠調教”的活,不能把各路部件匹配到一起,匹配到一起又不能調教的好,那麼對於這輛車來說後患無窮,這也是調教的魅力,造車可不是把一大堆零件組裝上就完事了,差的遠呢。拼湊出來的產品,調教還不行,自然不會有任何性能(電動除外)。
再有呢就是故障率高、品控差、做工粗糙,很久之前就有這麼一句俏皮話是說自主車的:遠看幾十萬、近看十幾萬、拉門一看就幾萬,當然這指的也是過去的一段時間,現在來看做工也都相對精良了。至於故障率嘛還是有些高,原因無外乎還是用了大量人家的東西,卻沒能力去匹配好,自然對可能產生的問題無法提前做出預判,逆向研發也是這個道理,是按人家的機器進行設計的,但卻沒搞懂人家為什麼這麼設計。。。這樣一來,故障率自然是不可控的,只有自主企業真正的自主了,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故障率。
總的來說,自主車配置的確高,但是我覺得咱們的自主車終究是把路走偏了,高配置救不了自主車,只有潛心研發、沉澱,把最基礎的東西做到即可,就像日系車,沒什麼配置、用料也不足、利潤還比德系車高,可日系車故障率低,能用住啊!而我們的自主車為什麼不拋棄高配置,而把一輛車最重要的品質做好呢?還是那句話,我們總想彎道超車,結果在不該跑的時候,跑了起來。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們的自主企業也逐漸在崛起,比方說長城、奇瑞、吉利等,這些品牌打造的產品還是相當優秀的,尤其是哈弗H6的熱賣對於自主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只是希望其它的自主品牌也能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吧。
非專業車評
這個話題太沉重,容我先喝一口82年的老成醋壓壓驚。
如果單從“為什麼寧願買簡配車,也不買高配車”這裡出發,其實倒容易解釋了。畢竟汽車上真正實用的配置就那些了。我向來喜歡說“水平不夠,配置來湊”,這一點在海峽兩岸友好見證的產物凌志,啊不對是納智捷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什麼12寸中控屏,導航倒車影像,手機互聯,抬頭顯等等玩意兒應有盡有,然而自適應巡航全系沒有,自動泊車全系也沒有。這說明了什麼?核心技術的缺失,是造車的硬傷。
這才是周杰倫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首先我們不能要求國人只愛國。都是血汗錢買車,誰都願意買輛省心省事省力的。
油價被國企壟斷,跌一毛漲四毛,跌一次漲四次,已經把我們折騰的不要不要的,但我們沒辦法。
但買車我們有選擇權!
為什麼普遍都會認為國產車質量不好,合資車性能更優?難道是有漢奸在以訛傳訛?這個觀點總不是開過國產車的老司機說出來的,修理廠的工人體會出來的麼?所以,我非常能夠理解,也可以諒解,畢竟我國的造車之路才走了多久,指望一下子吃成胖子是不現實的。
你說你寧願買個乞丐版的軒逸,也不願意買輛豪華版的帝豪,我真的可以理解。
不過要說軒逸處處都比帝豪好,我是完全不認同的。合資車小毛病照樣有,異響,電氣故障,斷軸,不都發生過麼。不要神話洋和尚,他照樣要吃飯撒尿睡覺。
我很關心的是維權的人裡有沒有本田粉?
但這個問題真的有如此不堪麼?
吉利帝豪EC7去年賣了23W臺,寶駿310賣了21W臺,在轎車市場上好歹站穩了腳步。SUV市場上,哈弗H6獨孤求敗,寶駿510緊緊追趕,吉利博越12月份的銷量已經超越了神車途觀。
所以,題目“為什麼國人寧願買簡配合資車,也不買高配國產車”我是不認同的。最起碼要加個
部分國人。長城的魏派,吉利的領克已經率先推出了國產的豪華車,雖然仍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們能不能心平氣和地去對待?少一份急躁,多一份耐心。如果我們隊別人的孩子總是充滿愛心,更應該給自己的娃多一些關心吧?
吳京一部《戰狼2》讓我看到了國產電影的未來,我同樣相信國產車的未來,就在不遠處。
汽車小噴
首先可以告訴你的是,本人一直使用的是國產車,而且越來越發現國產車的可貴可愛之處,越加鍾情如意於國產,和題主說的恰好擰著幹了。
沒錯兒,外來品合資車貌似優勢強大,可以在國內為所欲為,暢行無阻。我要說的是,那是在以前,而不是現在。
誰都記得山寨這個詞兒吧?
中國曾經一度的山寨大國,什麼都能模仿,什麼都敢創造,現如今,還有誰再提這個詞了呢?恐怕是沒人了吧?
人們憎惡山寨,討厭山寨,甚至摒棄排斥山寨,是因為山寨過於水貨,沒有什麼含金量,只是拿來主義為我所用。但現如今的中國製造已經成功晉級世界強國之列,誰還敢藐視、睥睨國產製造?
比如這車。國產高配樣樣齊全,完全碾壓合資車,某種程度上說,完全是吊打合資車,外來車系與國產高配兩下相較,簡直就是寒門對士族,烏鴉配鳳凰,低端得不能再低端,簡略的不能再簡略,但就是有人偏偏說國產不好。只要是外來車系,哪怕是一個底盤拴上四個軲轆,簡陋得如破瓦寒窯,也會有人說還是外來的好,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沒辦法,崇洋媚外自古就有,而今更甚之,如此而已。
當初買車之際,就有好哥們兒言之鑿鑿地告誡我說,日系車最經濟,德系車最安全,美系車最大氣,法系車最優雅,與它們相比,國產車就是渣子的代名詞。我卻不以為然,用事實給了他們一個最有力的回答——我前後買車兩次,第一部是國產,第二部還是國產,而且感覺並非不堪,卻越來越得心應手。
不必說什麼力挺民族工業的大話,但國產品牌的蒸蒸日上應該是有目共睹人所共知。打一個比方:
一頓美味珍饈的大餐,對一個低聲下氣的薯條漢堡,你會選哪個?你更鐘愛哪個?
我看是有些人實在病得不輕,該吃藥了。
龍吟148119260
支持歸支持,選擇面前依然被拋棄!說說國人為何不買自主車?
現今的國內車市門檻極低,如果你口袋有10萬塊的購車預算,那琳琅滿目的合資車、自主車輕鬆閃花你的眼睛。作為成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時代的青年人,提到國產車,二師兄周圍的朋友們都是充滿著激動與自豪,將慷慨激昂支持國產掛心間。但低頭想想自主車型可能會存在的質量問題,默默開回的八成是一輛合資品牌車。二師兄不禁要問諸位,您身邊是否也有同樣的情景?
平心而論,國產車與合資車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十年前如果我們大談特談國產車與合資車的差距,還可以一本正經的扮成個專業人士,因為那時不論是轎車還是城市SUV,放眼望去都是進口和合資品牌的天下。但是現在如果你還講國產車的弱小,那不說你OUT啦,起碼是非常片面的。走進車市,特別是SUV市場,自主品牌發展之迅猛,單純的從銷量看也是讓人豎起大拇指稱讚的。典型的如長城哈弗H6,截至今年6月已經連續51個月蟬聯SUV銷量排行榜冠軍,月均銷量穩定在3.5萬輛以上。
國產車和合資車孰優孰劣,這個問題如今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如果非要說兩者的差距,只能說在各個級別和價格區間裡,國產車與合資車各有優勢。如10萬以下國產車的配置和操控性比同價位合資車要高一大截;18萬元以上區間就是合資車的天下,國產車目前在這個價位很難與合資車抗衡。而10-18萬元之間,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差距非常小,自然成為兩者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了。
支持國產卻買合資,內心究竟什麼想法?
對於許多工作剛起步的年輕消費者,儘管手裡積蓄不多但又確實需要一輛合適的代步車,在預算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很多人在強烈表達一顆支持國產品牌的愛國心之後,依然從4S店駕著合資車回來了。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思來想去,其實他們的內心想法也是現在大多數國人的縮影。無外乎以下三點:
首先,傳統印象根深蒂固。如果在街頭對國產車的印象做個現場調查,估計還有不少人會說廉價、設計感差、品控不行,大問題沒有小問題不斷、售後服務跟不上等等。可以說,國人對國產車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十年前的狀態,奇瑞QQ、吉利金剛、比亞迪F0,僅僅是個車而已,但凡手頭寬裕點,是不會考慮這些質量不保險的廉價車的。再者說,國人攢錢是不容易,願意因為一顆愛國心而把血汗錢押在讓人心裡不踏實的國產車上的人就更寥寥無幾了。
其次,主觀上不恰當的對比有失偏頗。大部分的人並不是汽車專家,對廣大國人來說,買車就喜歡拿外形相似的車做比較,比如吉利帝豪和豐田卡羅拉、本田思域對比。既然是對比,就要有相同的比較基礎,這對國產車來書並不公平。以吉利帝豪為例,網報價格區間是6.98-10.08萬元,這個區間我們拿買菜神車本田飛度來做比較,那優劣顯而易見,顏值、內飾、發動機效率甚至是降噪處理,帝豪甩飛度不知道幾條街!
第三,依然是面子心理在作怪!“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好像在國人心裡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了。1886年德國人朱卡爾·木茨和戈特利布·戴姆樂就擁有了世界上第一輛車的專利權,而國內車企業發展壯大才不過近十幾年的時間。十幾年怎麼和別人上百年的積累相比?什麼吉利、長城、長安,怎麼能與奔馳、寶馬、奧迪甚至大眾同日而語嗎?就是這樣的愛面子心理,國人寧可購買乞丐版的合資車也不願買同檔次高配置的國產車,換句話說,買個移動的車標,面子有了心裡更踏實。
勇於面對,自主品牌應該往何處去?
雖然自主品牌發展只有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但起步卻並不像國外那樣從零開始,畢竟萌發於世界汽車產業的成熟期,可借鑑的積累太多。
就現在的發展來看,國產車有三個優勢:使用空間大:用同樣的銀子買到國產車絕對比合資車至少高一個檔次;配置前衛豐富:國產車同樣用一些接地氣的土豪配置作為賣點,而同檔次的合資車,基本都是乞丐級別,甚至做工都不如國產車精細;保養費用低:這才是國產的特質,自己生產的產品心裡有底,配件通用性強,更換零部件輕而易舉而且物美價廉,這是合資品牌無法比擬的。如同蘋果手機,你敢摔壞屏幕去蘋果店裡換麼?換個新屏可以買個國產中檔新機了。
當然,現實是自主品牌依然不那麼受待見,必然有其客觀原因,這也是國內車商應該努力改進的方向。首先是動力總成還比較弱,目前可以自主研發的車企並不多見,短期內也難以實現完全的自主開發;其次是小型車市場發展水平不高,中國地大人多,小型緊湊車實際上很有潛力,但合資車進入早,自主車起步晚就更難分得一杯羹了。
二師兄總結:客觀來說,國產車品牌在外觀設計、整車質量、生產平臺、供應商體系構建、甚至廣告宣傳方面都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雖然短期內我們無法全面超越合資品牌,但要看到國內車企的不懈努力。通過在與合資品牌的競爭中不斷進步,相信國產品牌會贏得世界的矚目和認可。作為愛國的消費者,我們也要對國產品牌充滿自信。
版權聲明:本文由自媒體二師兄玩車創作,轉載請與二師兄聯繫,購車養車用車玩車等福利活動,關注頭條號二師兄玩車!
二師兄玩車
我個人並不認為現在買合資車是為了充面子,畢竟滿大街的奔馳、寶馬、奧迪都快成為買菜車的今天,你開個十幾二十萬的緊湊型或者入門級合資車說為了有面子,那純屬精神不正常。相反,無論是外形還是配置,現在的國產品牌齊刷刷的高大上,幾萬十幾萬就開回來一臺大型純國產SUV,我認為相當一部分人是為了面子!
利潤!利潤!利潤!在利潤面前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民族!認為國產車企不要利潤或者薄利多銷的車主太天真了!別以為配置多就是性價比高,同一種配件或電器功能件從材質到精密度要細分出多少等級啊?價格又懸殊到讓你驚掉下巴……
乘用車從功能性和用途分多少種類,按照不同種類配備什麼樣的發動機和變速箱,這個問題應該是嚴謹的,而不是一個老掉牙的瀋陽三菱發動機被拿來各種拆解變形,原本挺好的發動機被徹底玩壞了……
國產品牌除了個別車型,拍拍胸脯硬著頭皮說出發動機的出身外,有幾個品牌或者車型明確發動機的出身或者詳細參數?直列六缸或者V六的有幾個?2.5以上自然吸氣的有幾個?幸虧渦輪增壓挽回了顏面!不管多大多重的車,也不管前驅動還是四驅動,最大的排量一律2.0T,為何?大於這個數不穩定了,心裡沒底氣了,或者技術及配套根本無法保證。所以,大家不約而同都把最關鍵的部位忽略了,而把附屬的外形、車燈、各種鈑金造型,以及不知道幾個月有效使用壽命的配置描述的天花亂墜。殊不知,有多少車不到一年天窗打不開的?有多少屏幕花屏的?有多少一鍵點火失靈的?又有多少各種傳感器、電腦版患痴呆症的?怎麼會這樣?因為預算成本太低,所以……
醒醒吧!不是買本土品牌就愛國,不買本土品牌就是漢奸!都喜歡越野,都喜歡SUV,都這麼愛國。那我想問問,長豐獵豹、北汽作為指定軍車,誰敢說不越野不SUV?價格十萬出頭的大型車,純正國產品牌,怎麼銷量這麼低迷?
所以,別講什麼買合資車要面子啦!三十萬配置、四十萬外形的國產車,十萬八萬開回來,到底是誰要面子……
這麼多國產品牌一哄而上的去追求表面化的高大上,而不能沉下心來認真鑽研核心發動機、變速箱技術的突破,難道不值得深思?
噴子們自以為買了本土品牌車就是愛國,豈不知你的車款裡就有上繳給日企的核心技術費!對了,還有付給人家買淘汰的發動機、變速箱的錢……
來來來就不睡覺
國產車在十年前給人的印象就是技術落後,外觀內飾毫無設計感,開兩三年就會到處異響,發動機可靠性不高,但是近幾年來國產車的進步還是有目共睹的,有些國產品牌的熱銷車甚至長期霸佔銷量榜首位(哈弗說的就是你),不過由於以前對國產車的印象,當我們面臨選車購車的時候還是會陷入兩難的境界,究竟是同價位配置更高的國產車還是質量可靠穩定的合資車?下面我用我的切身經歷分析一下究竟如何選購一款滿意的車。
今年夏天,我大學畢業,順利找到工作並且拿到駕照,我們家準備把我媽開的03年的威馳換掉,主要是車太老了,而且有一些小毛病也不想修了,但是真的非常佩服豐田的質量,雖然跑的公里數不多,但是十多年的車發動機一點雜音都沒有,而且發動機從來沒有出過任何問題,開起來依然非常順暢。選車的事情提上議程之後,我和我爸就商量著選車的範圍,因為家裡有一輛駕車,索性這次就換一輛SUV,出門旅遊回老家裝東西也比較方便,本著不超預算的原則試駕了逍客、繽智、CS55、CS75還有瑞虎7。沒試駕之前非常看好繽智,正好趕上繽智1.5出了一款新車型,去4兒子試駕繽智就是打算當時定1.5的科技型,但是最後真的接受不了繽智的懸掛和噪音,假如本田能在這兩方面做得好一點,當時肯定選擇繽智不考慮其他車了。當天試駕回來正好路過日產,心想著試試逍客吧,說實話逍客稍微超了點預算,而且2.0車型還沒有購置稅折扣,但是試駕之後覺得逍客還是非常不錯的,隔音和舒適性完勝繽智,空間也絕對夠用,我身高181坐在後排完全夠用,就是價格還有點小糾結。後邊一直到十月一都還沒有決定好哪款車,這裡我說一下,CS55在試駕繽智前已經試駕過兩次,手動擋和自動擋都體驗過,對車也很滿意就是怕後期國產車沒有日系省心耐用,所以遲遲沒有決定。十月一第一天跑到奇瑞4s店試駕了瑞虎7,我坐在後排最大的感受就是懸掛非常硬,舒適性確實大打折扣。回到家商量之後,決定帶上我媽去看看CS55(因為之前所有試駕選車都是我和我爸兩個人商量的)。到了4s店直奔主題,叫上銷售試駕一圈,我媽也比較滿意,直接談價格,趕上十月一的活動,比平時稍微多優惠了一點,當天交定金,過了四天就提車了。目前開到現在已經2000多公里,最近一直是我在開,我覺得沒有大的缺點,除了胎噪略大,剩下都很好,地盤非常緊湊,一點也不鬆散,我覺得國產車真的需要我們去支持,我也相信國產車會做的越來越好。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發表不同的看法。如果覺得我說的靠譜別忘點個贊哦!
九塊九不包郵
李老貓說車為你非專業解答各種選車用車問題
為什麼國人寧願買減配合資車也不買高配國產車,我想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品牌影響力差
國產車的品牌影響力和合資車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目前國內大部分消費者主要還是看品牌下菜碟,一臺車品牌不行,即使產品力再好也不怎麼受歡迎,比如說沃爾沃s90,在各方面都非常強悍,就是銷量上不去,因為品牌不如bba,再比如說皇冠,品質穩定,舒適,但更多人還是會去選奧迪a4,沃爾沃s90,皇冠尚且如此,國產自主品牌就更不用多說了。品牌決定了面子,開一臺國產很難談的上面子,滿足不了消費者普遍存在的虛榮心。
二,固有印象
很多人提起國產車,第一感覺就是low,品控差,小毛病多,開幾年之後除了喇叭不響到處都響,確實前幾年國產車的質量讓人非常不放心,做工用料,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都處於較低水平。一傳十,十傳百,所有人都開始有了國產車差勁的印象。名聲壞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影響國產車的銷量,這種不信任感依然揮之不去。
不過隨著自主品牌的不斷崛起,有越來越多的車型可以和合資品牌一較高下了,像吉利的博越,帝豪,奇瑞的艾瑞澤5,哈弗h9,奔騰b50,名爵6,傳騏gs8,等等。各大自主品牌也都有了自己的拿手技術,奇瑞的發動機,比亞迪的新能源,吉利的變速箱,所以也不一定合資品牌就一定好,自主品牌就一定差。
還在考慮買合資車還是自主車的消費者主要是集中在10萬左右的價格區間,事實上在這個級別中合資和國產也體現不出真正的差距,而且國產車還能省錢,配置還更加豐富,保養更加便宜,內飾,空間等通常也更有優勢。
當人們的消費觀念越來越成熟,不再為了面子去買車時,就會有更多的人因為確實能獲得更多的實惠而去選擇國產車了。
李老貓說車
近幾年國內自主品牌發展迅速,像吉利、長城、長安這類品牌不斷豐富自己的產品線,並且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向合資品牌看齊。但是定價方面卻一直是個難題,如果定高了,那勢必會有大量原本打算購買自主品牌汽車的消費者轉去購買合資品牌的車,在多數消費者心裡,同價位的合資品牌車在行駛品質以及車輛的可靠性方面都是優於自主品牌的。
但是像吉利的博越、博瑞,長城的H9,廣汽傳祺的GS8等一些優秀的產品為什麼還是不受待見呢?這個歸根結底還是消費者心中始終把自主品牌的產品放在最低位,也就是如果同價格可以選擇合適的合資品牌車,那就不會去考慮自主品牌,就算是隻能買個合資A級車,但是可以買個自主品牌的B級車,消費者也還是會選擇購買合資A級車。
吉利和長城已經意識到自家產品不夠高端,所以在17年都推出了自家的豪華品牌,領克和WEY,走高端路線並且定價比較親民。就早些上市的WEY來看,目前市場表現比較出色,WEY的兩款產品,VV7和VV5自產品上市半年來,交付到客戶手中的車輛已突破5萬輛,取得相當好的成績。當然在18年或許WEY以及領克都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
消費者不願意買國產車還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國產車都只是純粹的喜歡堆配置,喜歡外觀美化得漂亮點,喜歡那些花裡胡哨的東西,但是就是不喜歡那些看不見的東西,也就是發動機和變速箱以及地盤各個部件的調教。但是並不是所有消費者都喜歡花裡胡哨的東西的,很多消費者都越來越注重車輛駕駛以及乘坐的品質感,還有就是產品的耐用性,很多自主品牌的車在用了三五年之後整體性會比較差,也就是駕駛起來比較鬆散,跟新車時的差距太大,給人一種廉價的感覺。
總之,自主品牌還需更加註重內在的優化,多在發動機、變速箱方面下功夫,這樣子消費者才會為你買單!
各位朋友覺得我說的有理的或者沒理的都可以在下面評論,並且可以關注我一下!感謝!
CarTalk
其實國人的購車觀念完全轉變過來需要一個過程,但是轉變是遲早的事。因為自主車的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安全係數和配置已經遠遠超越合資車。例如:長城
長城h6很多年一直是suv銷量霸主,誰能想到曾幾何時它能將大眾途觀和本田crv擠下神壇,我相信買h6的未必都是不懂車的。
再看看長城旗下的魏系列,無論外觀、內飾、做工、發動機、變速箱、舒適型都比肩合資中型suv。儘管油耗高些,但是要比合資中型suv價格便宜多少?如果把省下的錢加到每公里高兩毛左右的油耗,要加多少年的油。其次是品質,看看魏的品質,門的厚重感和內飾的豪華感及行駛品質,哪一點不高於價格比它高10至20萬的合資中型suv。
說完長城再說說吉利,吉利旗下無論轎車還是suv,無論低端還是高端可以說遍地開花,銷量逐年遞增,這難道不能說明自主品牌的進步嗎?
長安,雖然在裝配工藝上還存在短板,但是車型眾多,品質也正在不斷完善,雖然有點小毛病,但是我們既然都能容忍合資車的小毛病為啥不能容忍自主車呢?當初大眾dsg變速箱問題;福特乾式雙離合問題,斷軸問題;本田crv剎車門問題,現在又有機油門問題;奧迪、大眾燒機油問題……
比亞迪,造車技術雖然與合資車企存在差距,但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廣汽傳祺旗下的眾多車型也銷量不錯,gs4和gs8,也躲得了很多消費者的青睞。
寶駿也在汽車領域分了一杯羹,旗下的560、310、730還有剛上市的530正在搶佔緊湊suv的市場份額……
綜上所訴,誰都無法改變任何人的購車觀念,但是合資好於自主的觀念將越來越淡,因為我們已經清楚的看到了國產家電中的海爾、格力、美的、海信,已經比肩合資家電,甚至已經搶佔了大部分市場份額;還有如今誰敢輕看國產手機,現在已經很多人開始支持自主車,但是人們的購自主車的熱情還沒有全面喚醒,相信不遠的將來中國汽車一定會像國產家電和國產手機一樣將合資品牌擠出大部分中國市場……
n1236780
買車看主要用途,以及主要核心零部件的質量,這是一種非常成熟的購車觀。因為一輛車使用壽命的長短,以及使用的舒適性,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汽車的主要構造件和核心零部件。
比如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這三大件,如果質量不好,有真皮座椅,12個喇叭,中控大屏又有何用呢?當然,如果在三大件,質量都非常過硬的前提下再增加其他的配置,那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在大多數消費者的心目當中,合資品牌在三大件上做的要比自主品牌好,這也是客觀的事實。但是士別3日當刮目相看,我們也應該以與時俱進的目光來看待自主品牌的發展,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自主品牌三大件都會比任何的合資品牌的三大件都要差。
目前,一些發展較快的自主品牌的三大件的部分技術你某一些合資品牌已經非常接近了。比如市場表現較好的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奇瑞汽車,長安汽車等等。所以消費者也沒有必要一葉障目,非合資車不買,完全不考慮自主品牌。
另外,消費者在比較合資車和自主品牌車型時,如果合資車減配的是安全相關的配件,那是儘量不要買。比如suv不裝esp,減掉防撞梁,或者對一些安全固件偷工減料等等。這點需要消費者擦亮眼睛學習辨認。
這種購車觀對於自主品牌的啟示是一定要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尤其是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這三方面的技術。因為當消費者成熟之後,他們不再會被一些讓人眼花繚亂的配置所吸引,他們會更加關注汽車的核心部件,以及它的安全性,質量穩定性等等。
完畢,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新車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