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CPU性能的幾個因素,不止是頻率哦

我們大部分人知道的CPU一般是i3、i5、i7,也都會認為i5比i3好,i7比i5好,的確一般意義上是這樣的,那決定CPU的性能主要看什麼參數呢?

決定CPU性能的幾個因素,不止是頻率哦

當然影響CPU性能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架構,核心數,生產工藝,主頻,前端總線,二級緩存,指令集等等

一、CPU的架構

決定CPU性能的幾個因素,不止是頻率哦

架構是保證CPU性能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是相似架構比較其他參數完全沒必要。例如zen+架構下的2600,和推土機架構下的fx8300,論核心fx8300是八核,2600只是六核,論主頻8300單核心最大4.2ghz,2600只有3.9ghz,但是由於zen+相比推土機架構領先太多太多,2600甚至性能超fx8300兩倍多。而intel方面,除了初代,從二代開始架構提升並不明顯,每代平均5%左右,也就是說其他參數一樣,3代酷睿和2代酷睿差距也就5%,4代比3代強5%。但是積小成多,每代擠牙膏,也過了6代了,8代和2代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一般來說越新的架構越強。

二、核心數

這是我們最喜歡看的,什麼四核,八核,這的確是決定CPU性能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相同架構下,四核心四線程的CPU性能大約是雙核雙線程的1.8倍,當然這只是理論上,不過一般四核心主頻更高緩存更高,性能表現為2倍。這裡我們說一下超線程技術,四核四線程和四核八線程有什麼區別,超線程是一種技術而非物理元器件,它和核心不同,這種技術使得一個核心模擬兩個虛擬核心運作,提高單個運行效率,一般我們認為超線程的提升是25%到40%,這和架構也有關係,也就是說在其他一樣的情況下四核八線程比四核四線程強30%。但是四核八線程只是四核心,相比六核六線程它就更差一點了。

三、主頻

這個沒啥好說的,大家都懂的,其他相同的情況下,主頻越高越好

四、工藝

我們的處理器發展幾十年經過了,130nm、65nm、45nm、32nm、22nm、14nm、12nm等等,工藝越先進,等大小的硅晶片上能集成的晶體管數量越多,CPU就越好。功耗發熱處理也更好。

五、緩存

決定CPU性能的幾個因素,不止是頻率哦

一般來說CPU的緩存分為L1、L2、L3,緩存是因為內存的速度太慢,拖累處理器,處理器把即將要用的數據從內存調用到高速緩存中,先看L1,CPU有80%概率從L1緩存中獲取數據,如果不行那就L2,最後實在不行那就L3,緩存的速度非常塊一般來說相當於CPU的頻率,銳龍現在單核心比不過酷睿也和緩存延遲大有關係。

六、指令集

決定CPU性能的幾個因素,不止是頻率哦

CPU指令集是描述CPU能實現什麼功能的一個集合, 就是描述"CPU能使用哪些機器碼"的集合".,指令集越多性能越強,與軟件契合度越高,舉個例子G4600主頻核心緩存都和i3 6100接近,但是它缺少部分指令集,性能就稍微弱一點。

最後,CPU的性能還和主板支持的技術有關例如amd的Precision Boost 2,AMD的400系主板的bios會採用更激進的電壓和溫控策略對cpu在多核使用情況下進行睿頻,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全核都能達到單核心最大的頻率,目前也只有X470支持。

蝸牛說的肯定不是非常專業,甚至有錯誤的,有不足之處還希望大家指出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