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血爲盟時,不可「歃如忘」

“歃(shà)血為盟”這個詞,大約是從老電影拜把子的場面中學來的,可究其根本到底啥意思,當時並不知道。前段時間看《春秋》時才明白,現在不妨就此詞絮叨幾句:“盟”是古代訂立合同的一種方式,諸侯之間,也不是會盟,便是攻伐。“會盟”有個儀式,具體操作是這樣的:

歃血為盟時,不可“歃如忘”

古代諸侯會盟場面

先找一頭牛,然後將其左耳割下,放在一種叫“朱槃(pán)”的容器裡。而牛血,則盛放在“玉敦”(也是一種容器)裡。這時,司盟(服務人員)上場,面北,將把雙方或多方所訂立的盟約或者合同,對著牛耳朵當眾宣讀一遍,此牛耳朵非同小可,“代表”了擔保人、日、月、山、川之神的耳朵。牛耳聽見了,諸神就聽見了。然後,戎右(另一名服務人員)拿著“玉敦”按照地位的高低依次歃血,也就是用手指略蘸牛血塗於嘴唇。歃血完畢,需要挖一個大坑把牛掩埋掉,牛身上面則放置盟約或者合同。

誰拿盛牛耳朵的盤子,也有一定講究——誰是主盟,誰的代表就拿“朱槃”,也就是所謂的“執牛耳”。

歃血為盟時,不可“歃如忘”

而今,滷牛頭是道不錯的下酒菜

在《左傳·隱公七年》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陳及鄭平。十二月,陳五父如鄭蒞盟。壬申,及鄭伯盟,歃如忘,洩伯曰:“五父必不免,不賴盟矣。”

這個條目中的“五父”是指陳佗,他當過陳國第35代君主,陳文公的兒子。當時陳佗被派到鄭國,參加與鄭國講和的結盟。陳佗的主要任務是,在歃血為盟的儀式上,代表陳桓公把牛血抹到自己的嘴唇上。

然而,陳佗卻 “歃如忘”,就是說當他歃血的時候,他竟然心不在焉,簡直不知道自己該幹啥。等戎右來提醒了,方才進入角色。圍觀的鄭國大夫洩伯看了這番情形便不高興了,他說,“這個陳五父怎麼把這歃血為盟當兒戲,恐怕不免於禍,因為他竟然不認為結盟是國家利益。”

那麼陳佗為何會如此?原來他那時已心生異志,心中有的隱秘想法,在蒞盟時表現了出來。欲知陳佗命運如何,自己去讀《左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