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別把老人受累當應該

浙江有個陳阿姨,打拼半輩,兒子成家立業了,自己想享幾年清福,不想帶孫子了。兒媳婦不樂意了,放話說:等你老了,是不是我們也不用管了?聽了這話,陳阿姨當然不舒服,還是想過自己的生活,但也不免有疑惑:不帶孫子是不是錯了?

兒媳婦這話從法律角度說沒道理。奶奶帶孫子,不是法定義務;兒女贍養老人則是必須的。老人把兒子撫養成人,已經盡過義務了。不客氣地說,吃過一遍苦、受過一茬累了。不該拿話這麼擠對老人。

然而,不帶孫子對不對,並不僅僅是個法律問題,還是個家庭倫理問題、情感問題甚至習俗問題。這麼一說,有點複雜。不妨先揣測一下,這位奶奶為什麼不想帶孫子呢?

首先,可能因為累。孩子好玩時候是好玩,但照顧起來,累是真累。吃喝拉撒睡,件件都很麻煩。照顧好需要很強的體力,並且,天天如此,無休無止。對年輕人來說都是大負擔,歲數大了再折騰這麼一回,發憷很正常。子女必須得體諒,不能把老人受累當做應當應分,用“別人奶奶都帶”做道德綁架。

其次,累完了,可能還要有氣生。老人帶孩子可能沒有那麼“科學”,兩代人的育兒理念很可能會衝突。我就見過這種衝突。女兒挺生氣:“媽,說了多少回了,你怎麼一點兒都不懂愛的教育、鼓勵教育呢?”老太太委屈得不行:“你鼓勵得好,你讓我帶幹嗎?”理念衝突,再沒有很好的化解辦法,很多老人選擇生悶氣來避免吵架。辛苦還憋屈,難怪不樂意。

說一千,道一萬,子女得明白一個道理:帶孩子本該是你的事,老人考慮到小兩口都得上班,替你來帶,這是山一樣重的情分,得感恩。日常的累,必須想辦法分擔,讓老人不時能歇一歇、喘口氣,不能當甩手掌櫃;觀念衝突,好好說、多換位、多體諒;老人實在不想帶,也要理解。忙活半輩了,也該讓老人享享清福了。自己克服克服,多借助社會資源,身邊好多人小時候都有去託兒所的經歷,再大一點脖子上掛串鑰匙自己回家寫作業,照樣迎風就長。

保障女性產假、試點男性產假、提升公立和民辦託兒所數量、發展家政服務業……這些年,社會在育兒方面搭了不少手,畢竟孩子是全社會的未來,希望這幫襯能夠更強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