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臣不顧形象在朝堂上羣毆致人死亡,明朝真是無奇不有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舉入侵,大宦官王振慫恿明英宗朱祁鎮率數十萬大軍親征,誤國的王振不懂軍事致使明軍大敗,在土木堡時明英宗被瓦剌兵俘虜,王振被亂軍殺死,明軍幾乎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

群臣不顧形象在朝堂上群毆致人死亡,明朝真是無奇不有

土木堡之變

噩訊傳到京城,朝野震動。為了穩定朝野,皇太后孫氏命郕王朱祁鈺監國暫理朝政。八月朱祁鈺主持朝會,商議退軍之策。滿朝文武皆認為攘外必先安內,王振禍國殃民,作惡多端,是導致皇帝被俘、明軍全軍覆沒的罪魁禍首,應該徹底剷除王振的黨羽,以振朝綱。

群臣不顧形象在朝堂上群毆致人死亡,明朝真是無奇不有

朱祁鈺

都御史陳鎰厲聲說道“振傾危宗社,請滅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詔,群臣死不敢退”。陳鎰說出了群臣的心聲,眾人爭相向朱祁鈺彈劾王振。朱祁鈺代理朝政,不敢做出決斷,便下令擇時再議,但大臣們唯恐錯失了這次誅殺奸臣的機會,便都不下朝,只是痛罵、痛哭,直盯著朱祁鈺,大有不誅殺王振餘黨誓不罷休的架勢。

錦衣衛指揮使馬順一直都是王振的黨羽,為王振做了很多喪盡天良的事。他仗著有皇帝的諭令,竟然喝斥群臣立刻出去。他的喝斥激起了大臣們的憤怒,給事中王竑是個言官,原本就看不慣馬順所作所為,如今王振已死,馬順還敢狐假虎威、囂張跋扈,不由怒上心頭,衝到馬順身前用朝笏打向馬順,並拳打腳踢,最後竟用嘴咬下了馬順臉上一塊肉。大臣們見此情況,也都蜂擁而上,對著馬順拳打腳踢,轉眼間就將馬順打死,史料記載“奮臂起,捽順發……且罵且齧其面,眾共擊之,立斃”。

群臣不顧形象在朝堂上群毆致人死亡,明朝真是無奇不有

朝堂鬥毆事件

沒有詔命,在朝堂上群臣當著朱祁鈺的面將馬順活活打死,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極少見的。朱祁鈺驚慌失措急忙到處躲避,大臣們緊跟不捨,並要求處置王振的其他黨羽毛貴、王長等人。朱祁鈺內心恐慌,急忙下令讓毛、王二人出來受審。二餘黨剛一露面,就遭到大臣們群毆,“眾又捶殺之,血漬廷陛”。

隨後,三人的屍體被掛到東安門上,大家拍手稱快。雖然大臣們毆打奸臣令人大快人心,但畢竟沒有詔命,有逼迫朱祁鈺之嫌,且馬順還是錦衣衛指揮使,黨羽眾多。為防止朱祁鈺日後算賬,關鍵時刻兵部侍郎于謙攔住朱祁鈺說:“馬順等禍國殃民,罪行累累,理應誅殺,大臣們也是一心為國剷除禍端,請免除眾大臣的罪責”。朱祁鈺表示不再追究大臣們才安心離去。

群臣不顧形象在朝堂上群毆致人死亡,明朝真是無奇不有

王振劇照

朱祁鈺冷靜下來後果斷決定將王振的侄子王山綁至刑場凌遲處死,王振餘黨也都沒能逃脫法律的制裁。這次的群毆是眾大臣的情緒憤怒到極點的一次爆發,是對王振一黨罪行的集體控訴。王振餘黨剷除後,孫太后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全力抵禦瓦剌軍的入侵,最終在軍民一心,奮勇殺敵的努力下,獲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從而挽救了大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