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我不是藥神》的三處BUG,第二個設定很牽強

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4天票房過10億,豆瓣評分9.0,有57.9%的觀眾打出五星,35.4%的觀眾打了4星,可以說是近年來口碑最好的國產電影。由於影片聚焦慢粒白血病患者,在故事中直指人性,極具現實意義,在故事之外有巨大的社會反響,因此顯得更為難得。

詳解《我不是藥神》的三處BUG,第二個設定很牽強

但是,沒有電影是完美的,再出色的電影也會在劇情、在人設或在置景色等方面有bug,《我不是藥神》同樣如此,那麼下面討論一下《我不是藥神》3處還算明顯,但無傷大雅的漏洞,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相信能幫助觀眾更加理性的觀影,我們不肆意抹黑,但也不神話《我不是藥神》。

詳解《我不是藥神》的三處BUG,第二個設定很牽強

BUG1:說不通的年代背景

《我不是藥神》以“藥俠”陸勇為原型,在開發劇本之前,編劇找到陸勇,得到了陸勇的授權,基於對故事原型的尊重,影片中很多細節上的東西都尊重陸勇,沒有胡編亂造,陸勇在採訪中說,他看了樣片之後,對徐崢飾演的程勇被警察追捕有疑慮,所以要求出品方在片尾加了現實中的他。

那麼電影中對於年代的設定就很好理解了,為了更接近現實中的陸勇,影片年代設定應該是在2000年初,比較明顯的標誌是有大屁股的CRT顯示器,用翻蓋手機,出現的QQ對話框也是老版本的對話框,在人民幣版本上的設定也都很注意,而現實中的陸勇恰好是2004年建了qq群,開始幫患者代購印度藥,所以這部分是一點問題沒有的。

詳解《我不是藥神》的三處BUG,第二個設定很牽強

​問題出在陸勇不是開始代購藥就馬上被警方盯上,知道2014年因為在網上購買信用卡,才被警方注意,這中間的跨度差不多10年。但是為了更好的把握節奏、有戲劇張力,《我不是藥神》將整個事件進程壓縮到兩三年的時間,但現實中2009年的兩會上李本公才提交了格列衛進醫保的建議,而故事發生地的上海,知道2016年底,社保局、計生委等部門才下發通知,稱2017年1月1日起開始將慢粒白血病用藥納入醫保,其中包括易瑞沙、美羅華、格列衛等藥,而電影中程勇入獄兩年多提前釋放,就已經得知格列衛納入醫保。不管怎麼說,《我不是藥神》裡的背景設定都是有矛盾的。

詳解《我不是藥神》的三處BUG,第二個設定很牽強

BUG2:呂受益的死

影片中每一個出場的角色都很重要,王傳君飾演的呂受益,是現實中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縮影,沒有優渥的物質條件和很好的經濟來源,面對高昂要價的壓力,想方設法尋求仿製藥,最後當程勇關閉了仿製藥的購買通道,就相當於要了呂受益的命,讓他喪失了活下去的希望,最後死去。

呂受益這個人設能給觀眾帶來很大觸動,他的去世是一個淚點,也促成了程勇態度的前後變化,呂受益死後程勇開始不管不顧的代購仿製藥,幫助更多白血病患者,甚至虧錢賣藥給他們,從而達到了偉光正的人物形象。但這樣的設定合理嗎?

詳解《我不是藥神》的三處BUG,第二個設定很牽強

根據電影的劇情,五個人組成的小組,在前期的代購藥過程中賺了很多錢,程勇父親血管瘤近10萬元的手術費不過是毛毛雨,到他收手之後,用賺的錢開了廠,買了豪華轎車,說明他們確實賺了很多錢。但呂受益怎麼1年的時間就吃不起藥了?難道賺來的錢沒分給大家嗎?以程勇的性格,就算不顧那些名單上的患者,至少在散夥的時候,保證其他四個人能買得起正版藥、至少在張長林那多花一點錢買仿製藥是沒有問題的,他不是一個小氣的人,甚至張長林在逃跑時找他索要20萬他都能給30萬。因此,呂受益的死是劇情需要,但邏輯上說不通,也過於牽強。

並且,深思呂受益的這個BUG有些細思極恐,賣藥掙錢的時候程勇一個人掙,散夥的時候帶頭大哥發財,其他人被打回原點,黃毛去屠宰場殺豬、呂受益死去,牧師和劉思慧的生活也回到原點,難道賺錢的時候大家就一點錢都沒分到嗎?

詳解《我不是藥神》的三處BUG,第二個設定很牽強

BUG3:李乃文過於臉譜化

同樣是為了增強劇情張力,李乃文飾演的瑞士醫藥代表,看上去是和窮苦患者對立、冷血無情,眼裡只有利益的人,他和程勇相對立,互相增強對方的人物形象。但不得不說,這個形象塑造的過於臉譜化了,關於抗癌靶向藥的研發過程網上已經有了很多解讀,首先是作為原研藥,製藥公司有權力任意定價,另外,隨便研發一種新藥,經過幾期臨床都要一二十年的時間,在這個研發過程中要投入數十億美金的研發成本。而藥品上市之後,製藥公司申請專利保護,但這個專利只保護20年,20年後就會有大批同類藥品上市,藥廠就沒那麼高的利潤了,所以從商業角度考量,藥廠給藥品定高價不是問題的核心。

詳解《我不是藥神》的三處BUG,第二個設定很牽強

而李乃文只是一個奔走在一線的小代表,他只是那人工資的執行者,被綁在反派的位置上成為眾矢之的,是不是過於臉譜化了?這樣的設定雖然有利於劇情衝突的設定,卻容易把觀眾的情緒帶偏——影片的重點在於程勇這個角色人性的救贖,以及對慢粒白血病用藥現狀的剖析,而不是將矛頭指向藥廠。

當然,雖然有BUG,但並不影響《我不是藥神》成為近年來最優秀的國產電影,值得每一位觀眾都走進影院觀看,和美國、韓國電影相比,我們也終於有了自己國家真實、大膽、有社會責任感的現實主義題材,相信《我不是藥神》的成功,也會給更多電影人動力,創作出有社會現實意義的好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