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骨盆,寶寶的家;盆底肌鬆弛危害胎兒!

前年大概10月份,山西有個寶媽留言給我:“寶寶兩個多月了,臉經常側向右側,頭側向左側?”,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考慮小兒先天性斜頸,俗稱“歪脖”,排除了各種可能因素;建議寶媽家人務必帶著寶寶去上一級醫院就診,下午大概快4點的時候,打電話說確診了,非常感激,對於這種病早發現早糾正至關重要!

某種程度,這個病應該很早就能發現,不知是當地醫療條件跟不上,還是誤診?其實,超聲對胎寶寶先天性肌性斜頸有診斷價值,胎寶寶患側的胸鎖乳突肌會出現異常聲像改變。再者,寶寶滿月體檢和兩個月齡注射疫苗時候應該是有所察覺的,兒保中心竟然也沒有發現。

目前關於小兒先天性斜頸的病因有幾種:靜脈受阻學說、產傷、胸鎖乳突肌先天發育不良、骨盆底肌肉和韌帶問題等有關。

媽媽的骨盆,寶寶的家;盆底肌鬆弛危害胎兒!

我們就說下骨盆底肌肉和韌帶問題,這在女性問題中最常見,直接影響孕媽媽的生活質量,胎寶寶的健康。

對於女性而言,從準媽媽到媽媽是一個身心蛻變的重要過程。通常,女人正常的懷孕時間大約是37周到42周。在此期間,子宮就是胎兒成長的“家”,胎兒全部生活都在此進行。

當準媽媽的骨盆狀況不佳時,就會對腹中胎兒造成直接影響。由此導致的最為常見的問題是,準媽的腹部痛感增多,身心不適,休息不好;胎兒在子宮裡成長會感動空間侷促,這種情況很可能會造成胎位不正、頭型異常等現象,進而影響日後的成長髮育。

想要孩子出生以後健康成長,寶寶最理想的胎兒是頭部向下縮著,以便於頭下腳上的姿勢出生。同時,準媽的盆底肌肉的健康狀態也是保證寶寶順利出生的關鍵,這裡的肌肉鬆緊度彈性適中,既可以幫助自己減輕寶寶重量上帶給身體的壓力和負擔,又會在生產時能很好地控制收縮力道,進而順利生產。

若準媽盆底肌肉和韌帶會出現鬆緊失衡,在產道時便會比健康的產婦更困難,更易有不適感,進而造成胎兒在子宮內的空間被擠縮,最終無法轉動成為最適合出生的位置。這樣出生的寶寶,會因活動空間過於狹隘,身體產生一個比較大的捲曲姿勢,於是一生下來容易患先天性的斜頸、O型腿及發育緩慢等病症。

媽媽的骨盆,寶寶的家;盆底肌鬆弛危害胎兒!

既然骨盆下的肌肉對生產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那是否有好的鍛鍊方法呢?

關於準媽骨盆底肌肉的訓練,主要採取蹲姿和排尿力道控制訓練兩種常見方法。

蹲姿運動其實就是蹲著的姿勢。具體要領就是,將身體緩慢蹲下,雙腿的位置不需要刻意併攏或張開,只要順著蹲下來的角度往外擴一點就可以了。但腳跟一定要著地,讓身體放鬆,自然呼吸即可。這個訓練一開始進行時,小腿可能會痛,不過每天嘗試著做,即使10分鐘,也可以達到訓練的目的,對骨盆底肌肉大有幫助。

媽媽的骨盆,寶寶的家;盆底肌鬆弛危害胎兒!

排尿力道控制是指在排尿的時候,試著讓自己能夠控制排尿時的速度和力道。具體要領就是,在排尿中途,挺住大約2-3秒鐘,然後在繼續,反覆幾次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每一次的尿液都排乾淨以免造成尿道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