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旅與你相約」金馬寺內追尋東驤神駿的蹤影

「文化心旅与你相约」金马寺内追寻东骧神骏的踪影

金馬碧雞是昆明的文化靈魂,

也是傳說中昆明的守護神,

金馬在東邊的金馬山,

碧雞在西邊的碧雞山,

東西相對,兩相守望,

守護著昆明的安寧和富足。

那到哪裡才能追尋他們的蹤跡呢?

其實金馬的神蹤就在官渡區的金馬寺內,

離我們很近,一直在守護著我們。

「文化心旅与你相约」金马寺内追寻东骧神骏的踪影

中原統治者求而不得的守護神

歷史書上最早記述昆明的是金馬碧雞的傳說。

漢代班固的《漢書》“王褒傳”記載:

漢宣帝五鳳三年,有方士盛言:

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祭祀而致。

於是漢宣帝封當時四川的著名文人王褒為諫議大夫,

持節前往求之。

由於諸蠻叛亂,道路閉塞不通,

王褒並沒有到達雲南而只到了川西一帶,

在西昌寫了一篇《移金馬碧雞頌》進行遙祭。

因此,金馬碧雞成為中原統治者求而不得的神。

到了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南中志》對金馬碧雞的描寫又稍加具體

「文化心旅与你相约」金马寺内追寻东骧神骏的踪影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公元所著《水經注》又言

「文化心旅与你相约」金马寺内追寻东骧神骏的踪影

到了唐代,樊綽的《蠻書》談到

「文化心旅与你相约」金马寺内追寻东骧神骏的踪影

金馬碧雞的傳說,歷朝不衰,反而愈來愈生動鮮明。

「文化心旅与你相约」金马寺内追寻东骧神骏的踪影

到哪兒才能追尋金馬碧雞的蹤影?

明朝宣德年間,在昆明城中建了金馬碧雞坊,

作為這兩種守護神的象徵。

兩坊跨街而立,巍然對峙。

金馬、碧雞二坊建成後,屢遭兵燹,多次重建。

為兩座木結構斗拱牌樓,

東稱金馬坊,西稱碧雞坊,

兩坊各寬三楹,下面可通車行人。

牌坊上金馬碧雞四字為呈貢書法家孫清彥楷書,

貼以金箔,與整座牌樓的丹漆彩繪相映,

雄渾壯麗,金碧輝煌。

金馬碧雞坊毀於公元1966年,

1999年得以重建

相傳在相隔六十週年的雞年,

到了中秋節的傍晚時分,

當太陽西下、圓月東昇時,

兩坊正面相對而日月光亮相射,

金馬碧雞坊的倒影隨光移動而結合,

這就是“金碧交輝”,被稱為昆明八景之一。

「文化心旅与你相约」金马寺内追寻东骧神骏的踪影

金馬寺內尋金馬

為了供奉傳說中的金馬,

早在東漢時期,

人們就在東邊的金馬山上建了金馬神祠。

唐南詔時,佛教傳入雲南,

金馬碧雞的神話故事也演變為與

印度阿育王有關的佛教故事,

金馬神駒演變為佛教寺院,

明正統重建並改名為“靈應寺”,

因此金馬山下,故又稱金馬寺。

之後金馬寺雖然興廢更替,

幾度被毀與重建,但是香火始終綿延不絕,

人們在這裡祭拜傳說中的東驤神駿,

祈求安康。

「文化心旅与你相约」金马寺内追寻东骧神骏的踪影

據文史記載,

明代修復後的靈應寺建築雄偉、金碧輝煌;

金馬山上依次建有:

三門殿、兩廡廂房、中殿、大雄寶殿、

祖堂、齋堂、禪堂、方丈室、僧寮、三賢祠、

佔地面積宏大,躍居昆明八大名勝之一——金馬朝暉。

清代康熙年間,吳三桂叛亂,

清朝統治階級又利用金馬碧雞神話,

企圖說明平定叛亂乃是天助大清。

戴炯孫《昆明縣誌》載: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清軍將領固山貝子率軍圍攻昆明城,

屯兵於金馬山麓,

“夜夢金馬騰驤,及明日城克。”

於是清朝統治者決定重建靈應寺,

即金馬寺。

「文化心旅与你相约」金马寺内追寻东骧神骏的踪影

如今的金馬寺內碑刻記錄了古滇國時期金馬、

碧雞的神話傳說演變為佛教金馬寺的經過,

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金馬寺及金馬寺塔於1983年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月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1月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馬寺內的金馬栩栩如生,

這裡幽靜安寧,彷彿金馬一直都在守護,

始終與我們同在。

「文化心旅与你相约」金马寺内追寻东骧神骏的踪影

鏈接

現存金馬寺坐落金馬片區,金馬寺東臨金馬山,西臨金馬寺小學,南臨金馬街道辦事處的辦公區,北臨官渡區第二中學。

佔地面積狹小,建築群落分為前後兩進,每進平列二殿,二進四殿成平行排列,廂房五間由左至右平行,從而與配殿組成左右並列的兩所四合院,佔地面積約1360平方米,寺後右方是阿育王殿;左側是三太子殿,左側院內建有神駒亭,阿育王殿後有磚塔一座,系十三層密簷式建築,即明代靈應塔。

「文化心旅与你相约」金马寺内追寻东骧神骏的踪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