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崖之上古寨奇,保護開發煥生機!

白崖之上古寨奇,保护开发焕生机!

在大別山南麓宿松縣境內,矗立著一座“藏於深閨人未識”的古寨堡。古寨堡距今有680多年曆史,是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第一古堡”,具有鮮明的地方建築特色和文化研究價值——

白崖之上古寨奇,保护开发焕生机!

十里石牆,鑄就古堡“傳奇”

白崖寨始建於元末,因依託宿松縣白崖山築起的寨堡而得名。白崖山原名白牙山,位於宿松縣城西北趾鳳鄉境內的大別山南麓,距縣城約25公里,主峰雁戀坡海拔476米,據說此山中曾出產一種名叫“白牙”的茶葉,香飄百里,遠近聞名,故而稱白牙山,有“名山風雨白牙青”之說。

“據記載,公元1330年,蒙古人南下中原,戰禍頻發。元末義士吳仕傑率眾壘寨禦寇。依東峰、西峰、北嶺各以為營,間列市肆。唯西營峰懸一線,峭壁摩天,有坦處僅可插屋數椽。”宿松縣志辦主任王皓說,“當年吳仕傑修築寨城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抵禦外敵入侵。”三百多年後,1642年,明末崇禎年間,戰亂頻繁,本縣人徐行獻山擴城,不但擴大了寨堡面積,而且加固重修城牆。這次重修在徐氏續修宗譜中有明確記載,宗譜還製圖,對寨城的形制和樣式進行了說明。

光緒年間,清代刑部主事賀頎、工部主事賀欣兄弟倆辭官歸隱,為保障鄉里,仿效前人吳仕傑,各捐谷二千石,重修寨城,鄉鄰聞訊,熱情贊助幫工擴充寨城,使之能容萬餘人。他們在寨城東、北、南三面修造石城,將石城壘就比原基擴寬一米,新增三座城門,分別是聽雨門、乘風門和朝九門。

白崖之上古寨奇,保护开发焕生机!

“正是清代當地望族賀頎、賀欣兩兄弟的著力保護擴建,才讓白崖寨得以完整保存下來。”王皓說,如今白崖寨總面積82平方公里,寨牆全長4264米,差不多綿延十里。他們利用白崖山上現成的片石壘就的石牆高3米,寬1米,險要地段為雙層。在冷兵器時代,憑藉天然的險要位置和高大的寨牆,這裡儼然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根據記載,近處入寨城門共五座,東為朝九門、東南為聽雨門、西南為攀龍門、西為百花門、北為乘風門,門頭上均嵌有門額、題款的碑石,現在只保存有攀龍、聽雨和朝九三個門。

現在,沿“關門石”拾365級階梯而上,還可以直達攀龍門而進入寨中心。寨牆順山脈走向,有的沿山腰而築,有的在峭壁上逶迤起伏,曲折蛇行,共環繞五座山峰,其中主峰雁戀坡海拔476米,窄徑凌空,崖飄百仞。寨城內外,峰巒嵯峨,芳草佳木,疊翠流香,天工與人工相映成趣,渾然一體中露出神奇,引人入勝。白崖山上奇石頗多,如石筍、青蛙石、道人石、腳印石、龍骨石、百花石之類,惟妙惟肖。

白崖之上古寨奇,保护开发焕生机!

據省文化考古專家考證,白崖寨距今有680多年的歷史,是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華東第一古堡”,具有鮮明的地方建築特色和文化研究價值。

自然風光,疊加人文景觀

白崖寨峰陡崖峭,景觀繁多,山上植物資源豐富,主要有馬尾松、黃山松、楓香、映山紅等100餘科700多種,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宛若一幅神奇的山水畫。主要景點包括寨牆、寨門、惜字亭、紅軍墓、九曲居、養英山莊、摩崖石刻等20餘處,每一處景觀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白崖之上古寨奇,保护开发焕生机!

寨內現有重建的關帝廟、惜字亭、瞭望臺、望江亭等。相傳明末清初,關帝廟香火鼎盛,遊客成群,廟僧中有一人專管揀字紙焚化,每逢初一、十五,他便身背竹簍下山尋找有字的紙片挑上山來,當地文人集中到惜字亭裡依依惜別,然後放入化字池焚化,這是對文字的珍惜,對文化的崇尚。漸漸地白崖寨周圍的民眾惜墨如金,紛紛將字紙存積起來,送到惜字亭化字池,從不亂扔帶字的紙屑。

白崖之上古寨奇,保护开发焕生机!

聽雨門內有座“九曲居”山莊遺蹟,因入寨須繞九個山彎而得名,一直都是遊客探尋的熱點之一。該房屋是按周易八卦布圖設計建造,在房前屋後的庭院裡栽植了許多名貴花木,大門口有金桂、銀桂,後樓天井有天竺、黃楊,這些至今仍保存完好。房屋設計巧妙,門柱雕龍畫鳳,小姐繡樓造型獨特,門窗鏤花新穎別緻。有一窗名曰:“千里眼”,從窗戶向外望,晴朗的天氣下,百里之外的景緻,盡收眼底,堪稱奇觀。

據白崖寨所在的趾鳳鄉文化站站長錢斌介紹,白崖寨留下了許多軍事遺蹟、摩崖石刻,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太平天國軍以及紅軍、解放軍等,都在此留下了刀光劍影和萬丈豪情。公元1637年,明末農民起義軍挺進宿松,明將史可法率兵駐此,被張獻忠所率領的起義軍圍困甚急,在東峰石壁題有悲壯名聯:“聽澗底泉聲,呼天地是歌是泣;看階前月色,問英雄還死還生”,在史可法面臨全軍覆沒之際,總兵左良玉率兵來援,加之鄉民助戰,史可法轉敗為勝,獲勝後在西峰親題“最上一乘”記功。

白崖之上古寨奇,保护开发焕生机!

太平天國時期,西路軍在陳玉成的率領下攻寨,與清兵在白崖寨鏖戰數月,終因山寨高險,寨前狹窄,易守難攻,清兵居高臨下,太平軍久攻不克,遂揮師西去,留下了許多遺蹟和歷史趣話。

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部分紅軍和地方武裝在轉戰途中經趾鳳河進入白崖寨整編,組建紅二十七軍。劉士奇任軍長,全軍約4000餘人。紅軍在此與國民黨展開激戰,殲敵一個團,戰後在寨內關帝廟召開慶功大會。不久又成立了蘄春、宿松、太湖工作委員會,為白崖寨增添了光輝的一頁,留下了革命戰爭的不朽史章。至今西門外百花石旁猶存幾座無名紅軍烈士墓。

六百年間,由於長年受到風雨侵蝕年久失修,寨城大部分被損毀,僅有向西、向南兩座寨門保存下來,但白崖寨的人和事卻和堅固的城牆一樣流傳於後世。“士人創建白崖寨的初衷是為了保護鄉民。隨後的幾代人又歷次耗資巨大重修,充分體現古代士人在亂世中經世濟民的情懷和農民熱愛鄉土的樸素情懷。”王皓說。

白崖寨迷人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互相輝映、相得益彰。山下農舍點點,阡陌縱橫,有賀家老屋和賀家修建的養英山莊。賀家老屋建於清代中期,共三重30間,為賀頎、賀欣的出生地。曾懸掛《天官弟》匾額和“一家雙進士,兄弟兩大夫”的對聯。養英山莊建於1915年,佔地4000平方米,有100多年曆史,青磚白瓦,飛簷翹角,保存完好。大門上刻有石匾,左邊是賀頎撰寫的四首紀念詩章,右邊是賀庭桂撰寫的《養英山莊記》。整個建築明四重暗五重,屬於磚木結構徽派風格,正屋三十六開間,廂房二十六間。

白崖之上古寨奇,保护开发焕生机!

保護開發,古寨再煥生機

“白崖寨歷經六百年不破,在於寨堡內既有堅固的寨牆和地勢,更是別有洞天,內部有豐富的山水田園和民居村落,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生態圈,這裡既可以讓人們長期固守,也讓百姓在亂世中有一處‘世外桃源’可以暫時休養生息。”趾鳳鄉文化站站長錢斌說。

曾經寨堡最多可容納1萬餘人棲息。今天,這裡的人們不再需要借高牆大山避險逃難,寨子裡大部分年輕人已遷居集鎮繁衍生息,只有少數老年人情繫故居不捨離開。

“這些年裡,我們一手抓生態環境保護,一手抓文旅資源開發,不斷創新景區管理模式,加大白崖寨保護修繕力度,實施景區景觀質量提升工程,各類文物古蹟和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好保護和改善。”白崖寨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主任、趾鳳鄉黨委書記張小平說。

近年來,白崖寨所在的趾鳳鄉著力提升完善景區基礎設施,挖掘古寨堡文化資源,全力打造全域旅遊。目前,景區已完成總體規劃、810米旅遊道路、遊客信息服務中心、大橋河道環境整治等景點景觀設計;投入4200多萬元進行涼趾公路改造、新修建白崖寨廣場、旅遊公廁、周邊住戶房屋按修舊如舊的風格進行修繕。最近,全縣又爭取了1000萬元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加緊建設上山道路景觀提升、遊客信息服務中心、紅二十七軍紀念館等工程,大力推進無線網覆蓋、智慧講解、景區導示系統等“智慧旅遊”配套設施。

白崖之上古寨奇,保护开发焕生机!

日前,白崖寨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順利通過省級評估,趾鳳鄉入選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示範名單。白崖寨這座歷經680餘年烽煙的古城堡,如今正在綻放新的風姿。

白崖之上古寨奇,保护开发焕生机!
白崖之上古寨奇,保护开发焕生机!白崖之上古寨奇,保护开发焕生机!

關注“今日宿松”微信公眾平臺,及時瞭解宿松官方權威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