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會如何?這裡告訴你答案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120多年了,黃海上的硝煙還沒有散盡。

那場決定中國近現代的國運走向、中國萬萬不能輸的戰爭,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的觀察家,不管是炮艦還是工業實力,都不會認為中國都會輸掉戰爭。然而,好像是魔咒一樣,往往在最不該出問題的地方出問題,這場戰爭引發的歷史轉折,不管怎麼解讀都不為過。這場戰爭不僅僅是中日國運的轉折點,也是中日民間心理基礎的奠基石,以至於偌大的大清王朝失去了“中興之世”,陷入了任列強宰割的亡國境地,清王朝徹底失去了政權的合法性,成為過渡政權,而中國人則需要用接下來半個世紀的犧牲來為當初的戰敗洗刷屈辱。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會如何?這裡告訴你答案

(甲午海戰)

戰前,中國有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在世界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並沒有落隊,在很多工業指標上,晚清政府的表現可圈可點。

“中國近代礦業已開始用機器採煤,僅開平礦務局,至1889年年產量已達24.7萬噸,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進口。1882年輸入天津的洋煤為5400噸,到1886年便減至301噸。1890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為了抵制洋鐵入口,開工興建漢陽鐵廠,至1893年全部竣工,該廠設備先進,擁有十個工廠,3000多工人,號稱東亞第一鐵廠。所生產的鐵除了供應本國外,還出口到美日等國。1879年,李鴻章在天津成立了電報總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設了電線,總長度達到一萬數千裡,連廈門、臺灣之間都架設了海底電纜。輕工業也在此期間得到大力發展。1880年,左宗棠創辦蘭州織呢局,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鼻祖。同年,李鴻章也派人創辦了上海機器織布局,中國近代紡織業從上海、寧波、鎮江、武昌等地向全國蔓延來。1882年,廣州開始有了自來水,稍後,武昌、上海也相繼辦起了自來水廠。近代化的機器繅絲、軋花、造紙、印刷、製藥、玻璃製造等民用工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會如何?這裡告訴你答案

(東亞第一鐵廠)

當時日本共有工業資本7000萬元,銀行資本9000萬元,年進口額1.7億元,年出口額9000萬元,年財政收入8000萬元,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其它都低於中國。

日本雖然在甲午戰前的20年裡,竭全國之力提升軍事實力,尤其重視海軍建設,到1893年,已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中國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中國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中國的一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

如果只從這些數據來看,或者從避免現象來看,日本敢於挑戰蓬勃發展中的大清帝國,已經讓世界各國大為驚歎,而最終日本能戰而勝之,更是宣告了大清帝國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各種指標看起來嚇人,卻不禁一戰之力。日本戳破了大清帝國外強中乾的玻璃紙,此後的列強再無忌憚,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會如何?這裡告訴你答案

(明治維新)

那麼,導致大清帝國戰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政權合法性。

政權合法性,歸根結底要說明的是當權者憑什麼掌權、別人憑什麼服從的問題。合法性理論把合法性歸納為三種來源:

1、神意、宇宙秩序、絕對觀念……如“君權神授”、“奉天承運”等;

2、來自人的契約,如公民選舉、公民對憲法原則的同意等;

3、對價值準則的反射式認同。

實際上,清朝一直沒有很好的處理好這個問題。在核心關鍵的問題上,清王朝一直掩耳盜鈴,激烈的民族矛盾貫穿了清王朝的始終。

到了晚清時期,封建帝制逐漸脫去了神秘的外衣,“奉天承運”雖然還寫在聖旨上,但是不管統治者還是臣民,都只將他作為了一個歷史的慣性罷了。彼時,世界上的君主立憲政府、共和政府不勝枚舉,只有沙俄帝國與大清帝國還在堅持封建君主專制,彼此惺惺相惜,但是在社會已經形成了信仰危機。或者說,由於大清帝國的少數民族政權的特點,使得大清帝國一直沒有完全取得傳統漢民族王朝的政權合法性,這從滿清200多年來不斷的農民起義、會黨起義中就可見一斑。而傳統上,中國政權是沒有社會契約基礎的,作為最大的無神論社會,政權也沒有宗教基礎,也不存在公民選舉的政治傳統。

至於第三種政權合法性,對價值準則的反射式認同,意即在全社會形成的政治道德觀。中國社會對“打江山坐江山”的傳統觀點的認同,以及政權以服從“為民做主”、“為人民服務”、“弔民伐罪”等正義性質的宗旨來交換人民的擁護。說的直白一點,對內能夠發展民生,提升國民幸福感;對外能夠抵禦外辱,提升國民自豪感。清王朝執行的“愚民”、“文字獄”等政策,實在難以與這一點搭上一點關係。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會如何?這裡告訴你答案

(文字獄:愚民政策)

晚清政權缺乏政權合法性,即使得晚清統治者在面臨大爭之世時,應對外界危機往往出現內外交困的局面。在應對甲午戰爭以及接下來的一系列戰爭時,都無一例外地表現出首鼠兩端、前倨後恭的特點來。如甲午戰爭爆發時,群情激憤,舉國喊打喊殺,此為盲動,意欲藉助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積累政權合法性的經驗值;可是戰事一敗再敗時,清政府卻匆匆選擇議和,不惜放棄重大利益,來挽回搖搖欲墜的政權。

清政府的洋務運動,追求的目標是“富國強兵”,不管是左宗棠還是李鴻章,他們做的基本都是軍工企業。隨著國家財用的匱乏,李鴻章興辦的很多“官民協辦”的企業,最終都執行了“國進民退”,竭澤而漁。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攀上了新高,而晚清社會民生卻難有起色。清王朝的社會底層,依然到處充斥著阿Q、孔乙己這樣的人。因此,清王朝即便是有著世界一流的軍備和訓練,卻沒有辦法提供一流的兵員。晚清的中國,徒然擁有4萬萬民眾,其真正能夠參與國事的,也只是那一小部分精英。如此,清軍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敗之下,怎能復起?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會如何?這裡告訴你答案

(手持鋼鞭將你打的阿Q)

於此可見,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使得這三種政權合法性皆無。“反清復明”作為政治口號,與其視為人民群眾懷念明朝,不如視為群眾在要求當政者的合法性。那麼,在晚清政府信仰危機(民眾覺醒)出現後,清王朝是如何做的呢?

統治者選擇了以政權有效性來代替合法性——即清政府是眼前現實,別無選擇,人們只有服從。然而,有效性並不等於合法性啊。一個具有有效性但缺少合法性的政權是可以存在的,甚至能維持相當時間,然而前提是要取決於有效性的程度。對僅僅基於有效性的政權,一是公眾會無止境地要求其有效地承擔一切責任和解決一切問題;二是一旦有效性下降,社會不服從馬上就會成正比地上升。而合法性卻是相反,它往往不是在有效性強的時候體現,而是在有效性不夠的時候體現。

有效性獲得的是服從,合法性獲得的忠誠。據此,就不難理解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看到的是一群表情麻木的群眾,“民不知有國,而國亦不知有民。”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會如何?這裡告訴你答案

(英法聯軍攻陷北京)

當清政府越來越陷入到了深重的社會和經濟危機時,其政權有效性也不存在了。在“東南互保”時,清政府已經陷入了名存實亡的境地。之所以清政府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一直熬到1912年才壽終正寢,是因為列強們侵略和征服中國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代理人的需求。至此,清王朝已經喪失了合法性和有效性,只是作為過渡政權而存在。中國在風雨飄搖的封建社會末世中,步履蹣跚地迎來了近現代的慘淡命運。

有鑑於此,清王朝的政權性質,已沒有辦法在王朝末世重新建立起政權合法性(皇族內閣的出臺,標誌著清王朝最終的喪失民心),戰爭的目的對於清王朝而言只是政權有效性的延續。在缺乏民眾普遍的忠誠的基礎上,清王朝缺乏將戰爭進行到底的意志,是清王朝輸掉甲午戰爭的最大原因。

由於清王朝的戰爭意志的選擇建立在無法更改的政權性質基礎之上,因此,甲午戰爭的結局也就難以更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