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增負增什麼?

儲殷

近日,有關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言論在網上引發熱議。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說,對中小學生要有效“減負”,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大學要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

這些話之所以引發強烈反響,說明在社會上引起了共鳴。我國大學教育的課程設置的確存在諸多需要改進之處,但筆者以為,問題並不是出在“學業挑戰度”不夠,更不是出在課程“沒有深度、沒有難度”,恰恰相反,真正接觸過國外高等教育的人應該很容易發現,我國大學課程其實比世界一流大學更具挑戰性。這在知識層面和教材層面上都有所體現。

我國的高中教育真正培養的是熟練度,但大學的知識需要的卻是思維能力,這是知識接受上的難。而教材上,我國高校目前所用的很多教材沿用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蘇聯照搬過來的體例:定義、公式、邏輯,在老師和專家看來很好,在學生看來卻一頭霧水。相比而言,歐洲美國的教材似乎把大學生視為“白痴”,不論從選詞造句還是知識介紹上,都很親民。這一點,只需要翻開各種教材讀一讀,立見分曉。

那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大學“水”呢?理由不外乎三個:首先,我們比較的標的錯了。我們拿中國大學的平均水平,甚至是中國比較普通的大學,總是去和美國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比,好像就顯得我們的大學生比較“水”、比較空、比較無所事事了,如果我們拿清華北大去和哈佛耶魯的教育比,我們會發現,清華北大的教育一點都不“水”。

其次,我們評價的方法錯了。我們看到大學生整天忙著社團、忙著創業、忙著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我們覺得他們不好好上課,對不起國家父母了,卻不知道全世界的大學生都是這樣的,而且大學生活就應該是這樣的,不然憑什麼指望大學生一畢業就忽然能適應社會生活呢?

最後,的確有些大學存在輕視教學、放縱學生的情況,也有一些大學生由於自制力不強,荒廢了學業,耽誤了人生,而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造成了社會認知的整體偏差。

大家不要忘記,大學生只是“大學”中的一個部分,裡面還有教授,還有校長,還有校外的行政管理機構。這才是“大學”這個生態系統的全貌。而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國家、校方、老師,才是手握主動權的一方,學生只不過是他們的政策、規定、行為的受眾,他們是被動接受的一方。

如果說中國大學出了什麼問題,最無辜的肯定是大學生。比如,“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這句擲地有聲的話,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但學校不抓本科教育,難道是學生的錯?是學生不讓學校重視本科教育嗎?指揮決定樂隊,學校只不過是樂隊,而學生正是聽眾。通過給學生增加課業負擔來解決大學教育的問題,並非最佳路徑。

為大學生增負加壓還需要聽聽學生們的意見。大學生們心目中大學教育的問題是什麼?他們的真正訴求是什麼?他們需要的是更難的考試、更多的課程(即使現在已經夠多了),還是更有益的社會實踐、更豐富的非書本學習?要知道,在清華大學,所有學生90%的時間都在讀書。但在耶魯大學,最優秀的學生甚至有一半的時間花在社會活動上。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作為政策制定者、作為學校、作為老師,真正需要提供給大學生的,是教會心智還不成熟、處於心理斷乳期的他們自立、自主;引導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學業和事業;而學校一方,則需要儘快強化從校長到教授的責任體系,真正對學生負責,並接受除了考試分數之外的評價學生的方法。如果大學真的要“增負”,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增加的,就是這些孩子們已經很不容易了。

(作者系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