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有些人認為古代書法都是實用,古代書法家沒有創作意識,書法是"唯手熟爾"之後筆跡的自然流露.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看看這些古代書法大師是如何說的?

先上一個古人有創作意識的實證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米芾

米芾在帖中前後共抄錄詩文兩次,中間加入一行批註:“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可見對書法求好、反覆創作的態度。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米芾對一首詩寫三四次,肯定不是無想法的重複抄錄,而是每寫一次在筆法、字法、章法上按照自己心中的想法修改前面的不足,這難道不是創作嗎?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孫過庭在中說:"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用心不厭其精,動手不忘其熟。倘若運筆達到精熟程度,規矩便能藏解胸中,自然可以縱橫自如,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筆勢飄逸神飛了);孫過庭雖然強調寫字要精熟,但他更強調精熟後,在寫字時要"意先筆後",換句話還是在寫字之前有構思,這構思不是創作意識嗎?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王羲之在《題夫人後》中寫道:"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這難道不是創作構思嗎?

即使《題夫人後》是後人偽託王羲之的,但它更能說明古代許多書法家有創作意識.

學書法離不開精熟,但是沒有創作創新意識的熟練,往往是越精熟,點畫結構越千篇一律,這一點練字的人會深有體會。看看王羲之"點"的變化,你還認為王羲之書法是沒有想法的寫字嗎?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言”字的點長度駭人人,形狀是S形。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古代紙張不像現在這麼物美價廉,米芾寫書信空出一行,難道沒有布白上的對比考慮?

古代的書法家到底有沒有創作意識

清代書法家伊秉綬題的匾額"退一步齋",把"一"字寫得那麼高,我就不信沒有章法上的設計?

由於科技所限,古人不像現在沒有這麼多的娛樂活動,古人在科技方面不及當代,但古人在人文科學方面的成就,在許多方面當代人是無法企及的,他們把在人文科學方面耗費的心思有些方面遠遠超過當代人,如唐詩宋詞魏晉書法等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