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農村那青色的染布,還有那「撥浪鼓」的聲音嗎

在農村老家小住,雞叫犬鳴,蛙噪蟲鳴,還有清晨那些婉轉的鳥鳴,都讓我感覺時光宛如倒轉。

記得小時候,農村有些生意是不靠吆喝也指望不上現在的小喇叭,而是依靠一些發出特定聲響的工具。當然,各行有各行自己特有的聲響,種類不一,聲響各異誰都不會混淆。那是村裡人,只要一聽到這些熟悉的聲響,就知道做什麼買賣的人來了。

響器中最多的是鼓類,並且都像是孩子們玩的撥浪鼓,.最標準的撥浪鼓由染布生意人使用,圓形牛皮鼓如同碟子般大小,兩邊各系一個小鼓槌,下面帶把,搖動起來發出“嘣愣愣--嘣愣愣--”的聲音,非常富有節奏感,讓人感覺撥浪鼓之名可能就是從嘣楞鼓來的。我小時候農村很多人家仍然自己紡線織布,織出來的粗布白中帶黃,必須染色後才能做衣服。這些染布的工匠們只染簡單的藍色,聽到染藍布的撥浪鼓聲,婦女們把壓箱底的家織白布,或者準備給小孩結婚做被裡的棉布,最急著用的就是年關臘月裡,要給小孩子添置一身新衣服過年。基於不浪費的原則,農民對衣服布料都物盡其用。假如對穿過的舊衣服顏色不滿意,就會讓染布工匠漂染,當然,只能把褪了色的衣服再染成深色。當然花色也是極為簡單的。

舊時染坊都是土法制靛,糟和石灰的發酵水解蓼藍,製出的靛藍,經久不褪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是從這裡來的。

隨著物質的豐富,染匠這個曾在鄉村生活中扮演過重要覺得的職業隨著撥浪鼓聲在鄉村的消失,已經無法尋覓,如今的我們只能從記憶中尋找回音了。

我是尚菌堂小夢,歡迎大家點贊留言、關注我們!

還記得農村那青色的染布,還有那“撥浪鼓”的聲音嗎

還記得農村那青色的染布,還有那“撥浪鼓”的聲音嗎

還記得農村那青色的染布,還有那“撥浪鼓”的聲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