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液們紛紛跨界造車 他們究竟要造什麼?

當前,汽車行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界限正不斷消融,跨行業、跨地域的資源整合模式不斷出現,邊界逐漸打破。

日前,一則“五糧液跨界造車”的消息再一次震驚了所有人。

1月2日晚間,奇瑞汽車公告稱,經蕪湖市國資委評估,凱翼汽車51%的股權轉讓價款為24.94億元,轉讓完成後,奇瑞汽車持有凱翼汽車49%的股權,宜賓市汽車產業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50.5%股權,四川省宜賓普什集團有限公司持有0.5%股權。

五糧液們紛紛跨界造車 他們究竟要造什麼?

早在2017年,在經歷了混改之後,曾有媒體報道五糧液已經啟動收購計劃,原則上收購的目標企業在20億元以上,甚至不排除酒行業以外的優質企業。

據媒體報道,五糧液集團以及宜賓市政府對汽車業的決心由來已久。2003年,五糧液集團宣稱進軍汽車行業,2006年獲得50%的新晨動力股份,介入汽車發動機生產,2009年普什集團又與華晨金盃成立合資企業——華晨金盃綿陽分公司。不過,2011年,五糧液集團轉讓了新晨動力股份的股權,暫時中止了對汽車產業的試水。值得注意的是,普什集團共對外投資了24家公司,其中有多家企業從事汽車模具、零部件,機床機械等汽車產業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

五糧液主營業務良好的市場反饋也為其產業擴張提供了堅強後盾。據瞭解,2017年1-11月,五糧液集團公司實現銷售收入732.8億元,同比增長10.9%;實現利潤總額134.5億元,同比增長42.6%。收入、利潤及增幅創近五年新高,全年銷售收入預計突破800億元,利潤突破140億元。

五糧液們紛紛跨界造車 他們究竟要造什麼?

由此,五糧液跨界進入造車行業,有資金、有基礎、有實力的五糧液,究竟能否走上快車道?

事實上,跨界造車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近年來跨界造車可謂層出不窮,而且都是集中在新能源汽車方面。

經過整理,我們發現這些跨界造車者主要有這幾類:

互聯網勢力跨界 發力智能化與自動駕駛

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先後投入互聯網造車,發展勢頭迅猛。有鑑於樂視等互聯網造車的教訓,當前互聯網造車不再強調自身造車,而是主動和傳統汽車製造商合作。阿里與上汽合作的榮威RX5,號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汽車;百度在自動駕駛系統上緊鑼密鼓進行;騰訊則在多家造車新勢力上投資。

華為、小米等也一直傳聞有造車意向。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一共有兩個,一是智能化,二是新能源動力,目前從這兩個方面來看,互聯網公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別是手機領域正是這擅長這兩個方面的龍頭行業,手機中的智能化系統,和電池續航技術都相當先進,現在涉及汽車領域非常合適。

傳統行業巨頭跨界 產業轉型訴求強烈

在過去的一年裡,格力董明珠“造車”可以說是行業關注的焦點。儘管格力造車未能順利實現,但是從這場風波中,不難看出電器等傳統行業向新能源行業轉型的訴求。

傳統工程機械企業進軍新能源造車。眾所周知,工程機械行業近年來競爭非常激烈,廠家日子不好過,由此部分工程機械巨頭開始涉足造車,畢竟汽車製造與工程機械製造之間共性的技術還是有的。據瞭解,徐工、臨工等知名工程機械企業已經開始或籌劃向新能源汽車方向投入。

新能源汽車上下游跨界 延伸產業鏈造車

與其它造車勢力相比,以電池企業為核心的供應商跨界造車可謂具有先天優勢。在新能源汽車上,三電特別是電池是整車的核心,這是電池企業進軍新能源汽車的先天優勢。

當前,比亞迪、比克、猛獅、沃特瑪等動力電池企業已紛紛涉足新能源汽車製造。整體來看,電池企業造車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技術,而是品牌和資質的限制。或許某一天,寧德時代等也開始造車?

對於跨界造車,你怎麼看?歡迎給我們留言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