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他都沒參加,十大元帥中卻排第二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他都沒參加,十大元帥中卻排第二

(電視連續劇《彭德懷元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有三個最著名的起義,即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十大元帥的提名者大多參加過“三大起義”,只有一個人是例外,而且他上井岡山的時間也比較晚,尚在林彪之後。不過此人的起點卻不低,他原在湘軍主力部隊中任團長,後來在湖南平江發動起義,成立了紅五軍,並率部登上了井岡山。

這個人就是彭德懷。他驍勇善戰,井岡山時期,只要提到他的名字,敵人便膽戰心驚。當時國民黨的報紙把他和朱德、毛澤東、黃公略並列,稱之為“朱毛彭黃”。在白區工作的地下黨通過閱讀報紙,經常可以看到有關彭德懷的一些報道,所以也知道他是一個很會打仗的人。

彭德懷文化水平不是太高,也沒有上過什麼著名軍校,是從士兵一步一步提撥上來的軍官。古人說“宰相起於州部,猛將發於卒伍”,彭德懷可以被看成是後者的一個典型例證。

有人當面向彭德懷請教,問如何才能學會打仗。彭德懷沒有細講,只是說軍事工作沒有什麼神秘的,同其它工作一樣,主要是靠在實踐中學習,打來打去,實踐多了,本領也就練出來了。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他都沒參加,十大元帥中卻排第二

(電視連續劇《彭德懷元帥》)

彭德懷不諱言他也打過敗仗,但他說誰都不是生下來就會帶兵打仗,一開始總難免要打一些敗仗,關鍵還是要實踐。只有從實踐中練出本領,打敗仗的機率才會慢慢減少,勝仗也才會越來越多。話雖不多,然而確係經驗之談。

彭德懷不但曾打過敗仗,還上過別人的當。井岡山曾有兩個“山大王”,一個是袁文才,一個是王佐,紅軍上山後,他們接受了共產黨的領導,對紅軍有很多幫助。

袁、王在井岡山有地方武裝和群眾基礎,那時是革命低潮時期,可以說不靠這兩個人,紅軍根本沒有辦法在井岡山堅持和生存下去。毛澤東很清楚這一點,他在井岡山上時非常重視做袁、王的工作,千方百計想把兩人真正吸收到隊伍中來。

彭德懷率紅五軍上井岡山後,湘粵贛三省敵人“會剿”井岡山。經過商議,便決定由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打出去,向贛南進軍,彭德懷率紅五軍留守井岡山。有一天,贛西南特委的人來找彭德懷,反映袁、王的問題,說他們是土匪頭子,舊習未改,靠不住,要“反水”(也就是叛變),必須予以解決。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他都沒參加,十大元帥中卻排第二

(電視連續劇《彭德懷元帥》)

彭德懷吃了一驚,忙問:“問題有這麼嚴重嗎?”特委的人說怎麼沒有,如不及時解決,邊界特委和整個井岡山根據地都會面臨危險,而且他們還強調特委對此對此做了決定。

聽了他們的話,彭德懷未做進一步的瞭解,就同意了特委的意見,派紅五軍第四縱隊協助特委展開行動。解決袁、王時,袁、王扛的仍舊是紅旗,部隊戴的是紅袖套,根本沒有防備主力紅軍會打他們。為了進行區別,參與行動的紅五軍和贛西南武裝就戴白袖套,結果,袁文才被當場打死在自己房子裡,王佐逃跑時跌入河中淹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