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不喜歡存錢,那美國銀行放貸的錢來自哪裡?

飛閣流丹2020

美國人不喜歡存錢,他們覺得銀行利率低,而且存錢也跑不贏通脹,所以多數美國人喜歡消費,而且是透支消費。那麼,美國銀行放貸的錢又從何處而來呢?

首先,美國老百姓即使再要消費,也要先拿工資放到賬面上,再通過信用卡去消費吧,再說你想買個冰箱也不可能去貸款吧,帳戶上面雖然沒有多少錢,但是零錢還是有的。每個月發的資金還要打進去的。而美國銀行就是這樣的資金流動的中轉站,老百姓的資金消費和工資打入都要經過銀行,銀行自然有一定的流動性的

再者,如果美國銀行業沒錢了,甚至發生了錢荒,那美聯儲不會袖手旁觀,會給銀行注入一定的流動性,在這種情況下,銀行不會因為缺錢而無法放貸的。不過,美國銀行的確也不是支持中小微企業的主力,而往往是一些專門服務於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才是主要力量。

再次,美國人不喜歡存錢,但是美國企業都需要賬上有一定數量的存款吧 而且美國有大量的海外企業存在,每年有很多的資金流入或流出,企業存款是支撐美國銀行放貸的基石。

最後,還有各個州、縣一級的地方政府,也要把財政方面收來的錢,存在銀行裡吧,政府存款也是必須要有的,否則怎麼造大型的基礎建設?怎麼把部分資金上繳給美國中央政府?所以,美國銀行的放貸資金主要不是靠老百姓,而是靠企業和財政收入這兩塊是主力,當然發生錢荒可以要求美聯儲投放流動性。


不執著財經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編輯郭鑫認為:

美國人天然消費觀致使其不愛存款,習慣信用卡消費。況且,銀行存款利率那麼低,幹嘛要存款呢?可是如果銀行吸引不到民眾的存款,銀行又哪裡來錢放貸的呢?

其實,在這樣的問題中,我們忽視了銀行作為錢的中轉站的核心功能,銀行既是錢的入口,也是錢的出口,同時也是資源配置的交叉路口,無論錢跑去哪,最終都逃不過銀行的五指山。普通民眾的錢來源於銀行劃轉的工資,雖然這部分錢並沒有用於儲蓄,但用於消費其實也達到了間接儲蓄的目的。因為消費的錢流入企業,企業最終也會將錢存入銀行賬戶。

在美國,比普通民眾儲蓄權重更大的其實是企業。僅蘋果一家企業,賬上的現金就有2850億美元之巨,這些錢不放在銀行難道全部取出來存放起來嗎?既產生不了收益,反而還需要為儲存而耗費成本。即便這些現金用作股權投資抑或其他,也終究會匯入銀行這個重點站。

無論是哪個經濟主體,終究到繞不開銀行。有人可能會想,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銀行會被逐漸取而代之,這個問題就目前而言,還是不切實際的。

我們常常喜歡把銀行當作存款放貸的謀利者,躺著賺錢,但銀行其實也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若未來直接融資極度發達,互聯網金融極度透明的情況下,銀行只淪為資金結算和歸集的通道。


每日經濟新聞

銀行的錢來自於儲蓄是沒錯的,但儲蓄還分為個人儲蓄和機構儲蓄。美國人不喜歡存錢的習慣影響的是個人儲蓄規模,對機構儲蓄沒有任何影響。

相比個人用戶儲蓄,顯然機構儲蓄的規模會更大。



我們可以簡單想想,美國跨國公司有多少?哪怕我們耳熟能詳的公司也不在少數吧?況且這些公司動輒都有幾百億上千億美元的現金儲備。這些錢可不是股票、固定資產,而是實實在在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難道這些錢都放在自己公司保險櫃裡麼?顯然不是,這些錢都放在銀行了。

不管是買了銀行理財還是存定期,哪怕只是活期存款,至少這些錢都在銀行體系內。

特朗普上臺以後推進的讓美國公司把海外資金轉回國的政策也收效顯著,這些政策也對美國銀行內資金提供了來源。轉回國的資金也都得進銀行啊。



國內機構之間轉賬付款,錢看似從一家公司劃給另一家公司,但轉的只是記錄,錢並沒有從銀行裡被提現出來。

美國長期霸佔著全球第一經濟體的位置,美元又是全球通用貨幣,銀行裡怎麼會沒有錢呢?個人儲蓄那點錢對美國銀行來說九牛一毛啊。


坤鵬論

即便沒有美聯儲和資本市場資金支持、沒有一個美國人把錢存在銀行,美國銀行一樣可以放貸。為什麼呢?

歸根結底,題主忽視了一個強力金主:公司類客戶。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哪家銀行,公司業務板塊存款貢獻度都高於個人板塊,什麼意思呢?通俗點講,公司比個人有錢,而所有公司都要在銀行開戶,我們平時所說的“賬上資金",其實就是“銀行賬戶餘額”。

有朋友會說,怎麼會?招行呢?招行個人金融做的那麼好啊?~招行2017年年報還沒到出的時候,我們來看看2017年9月末數據:

招行各類客戶存款總額37,979.78億,其中,活期佔比61.04%,定期佔比38.96%活期裡面,企業存款佔60.49%,零售存款佔39.51%;定期,企業存款佔81.85%,零售存款佔18.15%。

由此可見,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還是公司類客戶,我們再看全球資金儲備量最大的公司蘋果,賬上資金超2600億美元,而這裡面的每一分,歸根結底都放在銀行賬戶裡。

所以個人不存錢並不影響銀行資金供應,更何況,個人花錢、錢花哪了?最終還是流到了百貨公司、石油公司、電力公司等各類公司的銀行賬戶去了!即便是炒股,用錢時也要轉出資金到銀行賬戶。

歸根結底,無論資金怎麼流,還是要有個結算和落腳的地方——銀行。


關注『放牛王二娃』,掌握更多財經知識。銀行、財會等問題可直接私信。


放牛王二娃

不喜歡存錢不代表銀行沒有錢,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就像我們習慣使用微信、支付寶這類移動支付工具,就不需要去銀行辦銀行卡,不需要往銀行卡上存錢了麼?

並不是。

這只是一種支付方式的改變,錢還在銀行。就是你買了餘額寶,很大一部分錢也是在銀行了,只不過銀行為這些錢支付了更高的成本。



美國也一樣,大家不存錢不代表不掙錢,只是財富流動的更快,除非所有人都是現金交易,否則錢還是在銀行,美國人只是更習慣使用信用卡而已,最終還是要拿自己錢還信用卡的。

另外,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美國,個人儲蓄都不是銀行最多資金來源,企業才是。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有錢人和有錢的公司。這些公司和人的財富難道都是存現金麼?

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是融資來的錢還是公司利潤,最終都是在銀行了,不會放在自己家炕頭上的。所以美國銀行怎麼會沒錢呢?



更何況,美元是人家的啊,就算不是自己印的,美聯儲也肯定是和美國銀行關係最好啊,難道和我們好麼?

美聯儲印出來的錢也需要通過美國銀行投放到市場上。難道你直接拿東西去美聯儲換美元麼?

所以不用擔心美國銀行沒有錢。他們是最不差錢的。


逸然決然

傳統的商業銀行商業模式基本上就是吸收存款然後放貸賺取差價。

美國的商業銀行雖然相當一部分還具有這種傳統模式,但越來越多地通過其它服務掙錢,比如發行信用卡或其它理財服務等。

另外,由於美國金融市場的發達,美國銀行放貸之後會把相當大一部分貸款打包在二級市場出售(wholesale),只賺之間差價,僅保留少數優質貸款,這樣就能快速將大量的資金回籠繼續放貸,同時不必承擔貸款的違約風險。

具有規模的銀行也會將貸款設計成資產支持債券(Assets backed security, Mortgage Backed security )等,賺取更多的低風險利潤。

並且美聯儲也容許商業銀行直接從聯邦銀行低息借錢,即使存款不多也能成功運轉。美國發達的金融市場支撐了銀行這些輕資產低風險模式。


聽我說完好吧

銀行都是吃利差生存的,但是如果沒有人存錢,那麼銀行還怎麼過活?如果存錢的人太多,而貸款的人少,那又怎麼辦?這些都是銀行的問題,不過這一切都可以通過利率——資本的價格來進行調節。

俗話說,只要利足,沒有什麼是買不來的;

大家也都知道,美國人不喜歡存錢,信用卡消費盛行;主要是因為其社會保障系統非常好,那麼這些社會保障系統的錢實際上也是美國人民存的錢,只不過不是以個人名義來存的而已;形式不同而已,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因為不管一個國家和民族,未雨綢繆總是人類的本能。

截止2016年底:中國:五項保險2017年達到7.6萬億,2017年企業養老保險累計結餘是4.12萬億。美國:截至2016年底,美國養老金資產規模合計約25.3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0萬億元。美國人不是不存錢,而是存了不少

那麼這些錢去了哪裡呢?當然去了銀行,不管是通過什麼途徑,最後還是流到銀行的手中;


以股易金

美國人不喜歡存錢,今天花明天的錢,這是每個瞭解美國的人都知道的事實。那麼,他們銀行的錢從哪裡來?答案是企業的錢,個人的工資,個人的存款等。美國人的消費觀念跟我們不一樣,不代表美國人就不存錢,美國人都習慣用信用卡,刷卡是他們的習慣。還有,美國經濟的融資更多的是以股票發行和債券等金融工具來實現的,依靠貸款的情況不算多,就比如美國的兩房債券,他們開發住宅主要就是依靠債券而不是貸款。另外就是美元的外匯儲備,等於是別的國家把錢存在了美國,支援了美國的經濟和國防建設。所以說,即使美國人不喜歡存款,他的銀行照樣有錢放貸。你明白了嗎?明白了就請點評幾句吧!


葉公來幫忙

單說個人業務。有種說法,不到百分之一的美國人掌握掌握了百分之九十九的財富。對於銀行業這基本就是事實。所以對銀行來說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來銀行存錢最好。因為銀行辦業務也是有成本的。美國數據不清楚,中國銀行業平均每筆櫃檯業務的成本是1.07元。接待的沒什麼存款的客戶越多銀行賠錢越多。所以銀行希望把這些客戶分流到網銀手機銀行上,每筆業務成本不到1分錢。


ForzaMilano

上面答案已經做了解答,美國銀行的錢除居民儲蓄外,還有公司等大客戶儲蓄。而美國居民不存錢,是加快了財富運轉方式,國家依然富有。況且既然是貸款,錢總歸要還給銀行,銀行通過放貸賺取息差,反而更有錢。

補充幾個地方,銀行資金儲蓄與放貸不是零和交易,不是存多少錢才能放多少貸款。 舉個例子,假設美國居民A存入銀行100美元,對於A來說他的賬戶上多了100元錢;如果居民B此時需要貸款50元,那麼銀行會將這筆錢貸給B,銀行將錢收入貸出的過程,實際是增加了國家整體貨幣供應數量;而B可以用貸款進行消費買衣服,買生活日用品等等;將貨物賣給B的商家便多了一份收入,商家可以選擇將錢再次存入銀行,或者消費。整個過程不斷重複,貨幣總量在變多。

此外,每個國家都存在由國家操控貨幣的機構,即銀行的銀行,在中國為中央銀行,在美國為美聯儲。居民從銀行貸款叫做貸款利率,而銀行從銀行貸款稱之為貼現率,就是說美國銀行缺錢時可以向美聯儲貸款。而美聯儲決定了一個國家貨幣發行總量。

貨幣發行多少又有非常多影響因素,貼現率、存款準備金率、央行購買和出售的金融證券。所以說,決定國家貨幣的因素非常多,不僅僅由我們所熟知的個人存貸業務組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