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望遠鏡在天文學上的應用

很多人都使用過或者是聽說過天文望遠鏡,在觀測天體的過程當中,人發明並很好地使用了這一重要的工具,換句話說,天文望遠鏡的誕生與發展,是現代天文學的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望遠鏡在各方面的觀測性能也在不斷地提高和改進,這也意味著天文學正在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飛躍,而這一飛躍將極大地推動人類對宇宙進一步的認識。

天文望遠鏡在天文學上的應用


在普通人眼中,人們往往會用望多遠來衡量一個望遠鏡的觀測性能,殊不知,我們的肉眼其實也是一臺光學儀器,在220萬光年以外的仙女座大星雲範圍內,我們肉眼都是可以看見的。所以說一個望遠鏡能夠望多遠這一說法是錯誤的,只能說一個望遠鏡看得有多清楚。伽利略在1609年製作了一架望遠鏡,這架望遠鏡採用凸透鏡作為物鏡,而目鏡則選取的是凹透鏡,之後人們便以伽利略的名字將其命名為伽利略望遠鏡。伽利略在利用這架望遠鏡觀測天空的時候,給我們留下了一系列的重要發現,從此天文學觀測進入到了望遠鏡觀測的時代。

天文望遠鏡在天文學上的應用


之後在1611年,著名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用兩片雙凸透鏡,分別作為望遠鏡的目鏡和物鏡,使得望遠鏡的放大倍數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人們用的折射式望遠鏡也就是開普勒望遠鏡的原型演化而來的,當然當時的望遠鏡有著很大的缺陷,因為當時望遠鏡的物鏡是採用的是單個透鏡做成的。所以在觀測的過程當中會出現嚴重的色差,如果想要得到非常好的觀測效果,選擇曲率非常小的透鏡是至關重要的。但是,這種做法一定會造成鏡身的加長,所以天文學家在很長的一段歷史當中,都以製作更長的望遠鏡為目標。

1757年是折射式望遠鏡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玻璃和水對物體的折射作用啟發了杜隆,這一現象激發了消色差透鏡的理論基礎的誕生。杜隆便選用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製造了一種消色差透鏡,於是消色差折射望遠鏡的誕生便解決了長徑深望遠鏡難以製作成功的難題。但同時較大的火石玻璃難以鑄造也成為了製造這種望遠鏡的一個技術限制,因此剛開始出現的消色差望遠鏡的透鏡的厚度會達到10釐米左右。

天文望遠鏡在天文學上的應用


到了19世紀末,科技的發展,造就了較大口徑的折射望遠鏡的誕生,並且贏了製造大口徑折射望遠鏡的高潮,其中1897年美國葉凱士天文臺和1886年德國利克天文臺建成的大口徑消色差,折射望遠鏡成為這一類望遠鏡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口徑分別是102釐米和91釐米,焦距長底片比例尺大,對鏡筒的彎曲不會表現得很敏感,你說折射望遠鏡非常適合做天體測量方面的工作,當然目前望遠鏡還面臨著殘餘色差和對一些光線波段輻射的吸收厲害的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