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擦」,一種模製的泥佛或泥塔

“擦擦”,指一種模製的泥佛或泥塔。

“擦擦”,指一種模製的泥佛或泥塔。藏地發現的早期印度風格的擦擦多由紅色陶土塑成,邊緣不規整,胎泥外溢,圖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經咒。此後,藏地自身也開始製作擦擦,內容、題材逐漸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轉寫的梵文經咒取代。漢地及以往書面語稱之為“模製泥佛像”或“拓模泥像”等。

“擦擦”,一種模製的泥佛或泥塔

藏傳佛教僧俗製作擦擦的目的在於積攢善業功德,並將其視作消災祈福的聖物,多用於佛像及佛塔的裝藏。有些則直接置於寺廟,修習的巖窟或“擦康”,“門塘”內,還有的堆放在山頂和路口的瑪尼堆處,與風馬旗、瑪尼石刻和經幡在一起,受到信眾的頂禮膜拜。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還流行將擦擦安放於隨身佩帶的嘎烏之內,以便隨時隨地地觀想禮讚。此外,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員,還把盛有擦擦的嘎烏戴在發譬中,以作為官位等級的標誌。

“擦擦”,一種模製的泥佛或泥塔

擦擦從工藝上可分為單面模具製作的浮雕和雙面模具製作的圓雕。形制大致有兩類:一是塔形,其上有佛像及各種變相;二是磚形,印有佛像和經咒。在色彩上又分為素泥、設色、泥金或二者兼具,此外尚有風乾與火焙之別。從成分上看,擦擦的類別也較多。一般是用最普遍的泥土,考究的則用阿嘎土或摻有香灰、紙漿的泥土製成;另一種是用泥質藥漿或藏藥炮製而成的“藥擦”。除此之外,還有將自己的上師,父母及親友的骨灰,遺物與土混合製成的擦擦,以期消除罪業,或者表示將身體供奉於佛,類似唐代的“善業泥”。

“擦擦”,一種模製的泥佛或泥塔

來源主要有三種說法:

其一,源於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語對梵語的音譯,至今在中國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省(自治區)藏區還沿用;其二,源於製作擦擦時發出的音響,為擬聲字;其三,藏語"薩"或"洽"就是土,至今通用的"擦擦",本應該做"薩擦"或"洽擦",即泥擦,似乎更接近原初。

總之,擦擦是指一種用凹型模具捺入軟泥等材質、壓制成型脫範而出的模製小型佛像、塔。絕大多數擦擦是由一、二件模具壓制成型脫範而出的,是為常例;亦不排除變例,即由幾件模具在同一塊泥上,經多次壓制成型的一種特大型的擦擦。此種擦擦尺寸較大,存世量較少。 根據"擦擦"一詞的第一種來源說,即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意思是"複製",指一種模製的泥佛或泥塔。藏地發現的早期印度風格的擦擦多由紅色陶土塑成,邊緣不規整,胎泥外溢,圖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經咒。此後,藏地自身也開始製作擦擦,內容、題材逐漸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轉寫的梵文經咒取代。大約在13世紀以後,隨著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傳播,藏式擦擦又傳入杭州、北京等地。漢地及以往書面語稱之為"模製泥佛像"或"拓模泥像"等。

原初,擦擦一詞僅用來表示佛塔,後來才衍生出佛像。大者盈尺,小不足半寸。以浮雕為多,圓雕為少,塔擦除外。藏地原習慣專稱浮雕者為擦擦,漢地及以往書面用語稱"模印泥佛"、"脫模泥佛",東北、內蒙俗稱"板兒佛"、"佛瓦",北京一帶習稱"泥餑餑"。此外還有"泥塔模"、"泥塔婆"等等,稱謂極雜亂,總之諸稱謂均為"擦擦"的各種說法。如今,凡是用凹型模具磕制的泥質小佛像、塔,不論浮雕或圓雕,只要屬於藏傳佛教系列,均以擦擦稱謂一概而論,似已約定俗成。

擦擦是從古印度石板塔腹內置放聖物的風俗演變而來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其題材大多為諸佛、菩薩等造像和佛塔、經咒。諸題材製作成的擦擦均符合最基本的藏傳佛教儀軌。被藏傳佛教僧俗視禳災祈福的宗教聖物,不可褻瀆。

“擦擦”,一種模製的泥佛或泥塔

種類

每一件古老的擦擦都有其自身的宗教、藝術、文物和收藏價值。因材質的不同、年代的遠近、製作者身份的尊卑、藝術水平的高下、出土和傳世數量的多寡等諸多因素,構成了對擦擦品評鑑賞及珍稀程度界定的客觀依據。因此對擦擦的種類有必要進行劃分。

泥擦

一般用最普通的泥巴,好一點的則用阿嘎土、煉泥、香泥(摻有香灰)、紙泥(摻有紙漿)等等製成,通稱“泥擦”。此類泥擦子素泥為多,在古老的擦擦中,普通泥擦尚屬於存世量相對較多的一種。除罕見品或屬於“名擦”的泥擦以外,絕大多數泥擦其價值相對較低。

骨擦

將圓寂活佛、高僧骨灰混合泥土製成,因其成份摻入骨灰而得名,比重小於泥擦。此種“骨擦”也較泥擦為少,傳世者相對更少,多數出土自塔腹。藝術、收藏價值較一般泥擦高,有一定文物價值。

布擦

據藏傳佛教儀軌,歷代達賴喇嘛、班禪大師及少數大活佛圓寂實行塔葬,此為藏地最高級葬禮。塔葬之先,須將大師法體用鹽巴、藏紅花等珍貴藥品進行脫水處理,方可塑成金身,安放於金、銀靈塔塔瓶之內,供萬世瞻仰。此種靈塔在布達拉宮靈塔殿內有八座,供奉著八位達賴(五、七至十三世達賴)的法體。將脫水處理出的大師體液混合泥土製成的擦擦稱為“布擦”。藏語“布”意為法體。據藏地傳說,身帶布擦,無論人處何方可醫百病,可避邪惡,可得平安,甚至刀槍不入。因此藏人認為布擦最宜作護身符,掛在身上,可得佛法護佑,以避邪惡。東嘎·洛桑赤列大活佛還認為,正掛大師布擦於前胸,不離方寸,意與大師心心相印。

藥擦

傳世品中尚有數量極微的“藥擦”。是以多種名貴藏藥為原料,依藏醫藥工藝流程、宗教儀軌,精煉壓制成型並可服用醫病的擦擦,因其原料為藏藥(或有藏藥成份)而取名“藥擦”。傳世藥擦製成的年代大多在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有經驗的收藏家和做古玩生意的明眼人,即使不精於擦擦一道,僅憑不同於泥土的“手頭”感覺和反映歲月年代的表層“包漿”,便會準確無誤地判斷其極珍罕的文物、古董價值。此種藥擦帶於身上,不僅平時可以護身,暗示自己抵擋邪氣,若真遇疾患不測,便可作藥物及時服用。右圖是在後藏地區薩迦北寺居民家中收藏到的一枚藥擦,明顯被掰掉了一角,且斷裂處早非新痕,似服用有年了。需要說明的是,傳世藥擦必須細分為兩種,其一是純名貴藏藥製成的藥擦;其二是用泥質藥漿製成的,即藏藥與泥摻拌而成,藏地常將此種材質的圓雕擦擦稱為泥質藥漿佛像。兩種藥擦的比重,觀感都有分別。

名擦

類似“名畫”、“名作”,因出自名人、名家之手而得名,故將達賴、班禪等大活佛、知名人士親手製作的擦擦分類作“名擦”。此種名擦背面幾乎都工整鈐蓋有大師本人的印鑑痕蛻、指紋或標記。如下兩圖為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所制“西方三聖”和“金剛手菩薩”兩件名擦,均背鈐五世達賴喇嘛海螺印,清晰可辨。藥擦較難尋覓,名藥擦更是難尋,其珍貴价值則不言而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