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平山堂有什麼來歷?

揚眼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平山堂”裡的師生情


平山堂位於揚州城西北大明寺內,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所建。

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歐陽修擔任揚州太守。大明寺在揚州城西北五里的蜀崗中峰上,景色清幽之極,歐陽修非常喜歡這裡,就在寺院西側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堂建在高崗之上,遠遠望去,江南幾百裡的地方都隱隱在目。坐在堂中,看見江南的遠山,正好和堂的欄杆相平,所以就叫“平山堂”。每當盛夏,歐陽修常常和客人到此遊玩,飲酒賦詩。南宋詩人葉夢得曾經稱讚此堂“壯麗為淮南第一”。

嘉祐元年(1056年),歐陽修已被調離揚州,他的好朋友劉敞(字原甫)也被任命為揚州太守。在餞行的酒宴上,歐陽修作了一首《朝中措》為他送別: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這首詞既是為朋友送別,也懷念了自己在揚州的歲月。在送朋友去揚州的時候,作者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平山堂,想起了堂前的楊柳,當年自己親手所種的楊柳,別來已是好多年了。接著他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幾句,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個氣度豪邁、才華橫溢的太守形象。而在最後,酒筵之前,面對知己,作者的人生感慨,不禁脫口而出。

詞裡的“文章太守”,雖然指的是朋友劉敞,誰又能說不是歐陽修自己的寫照呢?

到了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從徐州移知湖州,路過了揚州。這是第三次路過揚州,和前兩次一樣,他再次登上了平山堂憑弔恩師。

蘇軾當年參加科舉考試,主考官正是歐陽修。歐陽修一生桃李滿天下,但最被他讚賞的就是蘇軾。他曾經對梅堯臣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一頭地也,可喜可喜!”他不僅欣賞蘇軾的文才,更欣賞他的人品、氣度和志向,他曾對蘇軾說:“我老將休,付子斯文。”蘇軾也謹記恩師的諄諄教誨,以歐陽修一生所倡導的士人的擔當精神來要求自己。

熙寧四年(1071年),潁州西湖的暢飲,是師生二人的最後一次相見。鬚髮蒼蒼的歐陽修依然壯懷激烈,誰知兩年之後就與世長辭。蘇東坡聞聽噩耗,揮淚寫下祭文,其中有這樣兩句:“上為天下慟,慟赤子無所仰庇;下以哭其私,雖不肖而承師教。”

如今第三次來到平山堂,蘇東坡也已四十三歲,驀然回首,只覺彈指間半生已過。想想恩師歐陽修離世已有八年,而堂壁上他書寫的遺詞還在,他感慨萬分,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平山堂》: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詞的上片寫瞻仰歐陽修手跡而生的感慨。 “三過平生堂下”,說自己已是第三次登臨此堂了。“半生彈指聲中”,撫今追昔,感慨歲月蹉跎、人生如老。“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是說十年前和恩師歡聚,不料竟成永別。斯人已逝,書跡猶存,如今睹物思人,怎不讓人悲痛萬分。

詞的下片寫聽唱歐詞而生的感慨。“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在這憑弔恩師的時刻,目睹著平山堂前他親手所種的“歐公柳”,耳聽著歌女所唱的“楊柳春風”的歌詞,東坡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經歷,想到了恩師的一生遭遇,萬千感慨又如何說得完呢?白居易說:“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蘇軾卻說:“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歐陽修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在夢中呢?


萬卷縱橫眼欲枯

平山堂在揚州瘦西湖畔蜀岡中峰上。歐陽修在史稱“慶曆新政”的改良運動中受到保守派的排擠和打擊。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慶曆八年(1048)二月,歐陽修調任揚州。到任不久,就在山上著手營建了平山堂。

平山堂東,是南朝劉宋大明年間建造的大明寺;平山堂後,依山傍巖,是層層疊疊遮天蔽日的娟娟翠竹。佇立堂前,縱目眺望江南遠山,恰與堂前欄檻高低齊平,因此,歐陽修名堂曰“平山堂”。歐陽修還在堂前親手種了一株柳樹,後世稱之為“歐公柳”。

夏至以後,歐陽修就到平山堂消夏避暑,頗有無為而治的意味。他常常帶著一大幫同僚賓客來平山堂飲酒賞荷。

歐陽修很喜歡平山堂,離開揚州以後,還常懷念這裡的景色和生活。他在《朝中措·平山堂》一詞寫道: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楊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熙寧五年(1072),歐陽修卒於潁州(今安徽阜陽)。七年後,宋代另一位大文豪蘇軾來平山堂憑弔其老師歐陽修,寫下一首《西江月·平山堂》,此詞的刻石,至今還嵌在平山堂前西側的廊壁上。

從此,平山堂成了歷代文人吟詠不絕的題材。平山堂是文人浪漫生活的場所,是文人心目中理想與現實成功的結合之處,也成了文化揚州的一種象徵和標識,師生之情、朋友之情、同好之情等都在這裡得到了印證,所以平山堂是歷代文人吟詠最多的建築之一。有清一代,皇帝格外垂青於平山堂。康熙、乾隆、嘉慶都曾駐蹕於此,尤其乾隆題詩多達四十八首。

平山堂中高懸一塊“風流宛在”的匾額,“流”字的筆畫少了一點、而“在”字卻多了一點。據說是書寫者有意為之,想借此告訴後來者——文章太守歐陽修在揚州平山堂所營造的風流雅韻依然如故。


揚眼

揚州市區沒有山,城北有土坡名“蜀崗”,平山堂就在蜀崗裡,現在屬於大明寺景區內。據說歐陽修在揚州當太守(他在滁州當太守也留下了醉翁亭)期間,來到了這裡遠望南方,貌似看到鎮江金山,說遠山與此地平,就簡稱為平山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