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乾隆工玉器的精妙之處

玩玉的人很多都知道“乾隆工”這個說法,任何清代或清以後的玉器把件,只要帶上“乾隆工”,馬上身價倍增,被人高看一眼,“乾隆工”已然成為玉器精品的代名詞。那麼究竟乾隆工是哪種工藝,它到底有何特色?

詳解乾隆工玉器的精妙之處

乾隆工是什麼?

乾隆工,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乾隆時期玉器的工藝,因用料考究,精雕細琢,不惜工本,極富有時代特色而成為一種固定名詞的稱謂。“乾隆工”的特點就是在用料和製作上不計成本,在工藝上精益求精,盡善盡美。

詳解乾隆工玉器的精妙之處

乾隆時期的玉器生產和工藝非常發達,從乾隆24年(1759年)至嘉慶18年(1803年)為玉器生產的鼎盛時期,由於乾隆對玉的痴愛,在玉器生產和收藏上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

詳解乾隆工玉器的精妙之處

“痕都斯坦”為一地名,即現在的印度北部,隸屬於蒙兀兒帝國的勢力範圍。其地所制玉器華麗細膩,風格獨具,藝術史名之為“蒙兀兒玉器”。同時,土耳其半島的鄂圖曼帝國亦有玉器工藝,風格近似,然精美不逮。18世紀盛清之際,二者皆經新疆東傳到清廷。

詳解乾隆工玉器的精妙之處

蒙兀兒及鄂斯曼王室均信奉回教,故玉器洋溢著伊斯蘭風韻。此類玉器擅以純淨的玉色搭配繁複層層疊疊紋飾,光潔豐美;有時鑲嵌金絲及寶石,燦爛華麗,部分作品追求薄可透紋效果,精巧細緻。

詳解乾隆工玉器的精妙之處

採用水磨技術,通體玲瓏薄透,從內壁可以看到外壁浮雕花紋,可謂鬼斧神工。在裝飾手法上,採用浮雕、立雕、鏤空雕等複雜組合工藝。浮雕的紋樣磨去琢痕,形成凹凸的視覺反差,增強其藝術表現效果。

詳解乾隆工玉器的精妙之處

目前所見清宮藏痕玉,一種是當年輸入,另一種系宮內工匠仿製,稱“西番作”,多刻年款。從乾隆三十三年到嘉慶二十二年(1768—1817)的近五十多年間,各地向朝廷進貢了800左右件痕玉。同時,清廷的駐外大臣也購買一些進獻乾隆。

詳解乾隆工玉器的精妙之處

乾隆時期玉器的工藝,因用料考究,精雕細琢,不惜工本,極富有時代特色而被稱為“乾隆工”。“乾隆工”的特點就是在用料和製作上不計成本,在工藝上精益求精,盡善盡美。

乾隆工精妙之處?

“乾隆工”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玉料好。乾隆要求製作玉器的料一定要是好料。乾隆二十五年新疆開始貢玉,每年春秋兩貢就達兩千公斤。如遇特殊情況,還要派專差採玉。乾隆四十一年,從新疆運大玉六塊,計兩萬餘斤。

詳解乾隆工玉器的精妙之處

其次,是工好。乾隆把當時江南制玉好手調往宮中如意館,並要求宮廷畫家繪製圖樣,日夜趕製玉器。故而當時的玉器不但工好,而且還具有藝術性。

詳解乾隆工玉器的精妙之處

再來,就是拋光好。當時的拋光是非常講究的,從粗砂到細砂,再用裝有麥麩的布袋用手一點點揉玉器,這麼做十分浪費人力,卻能把玉質內在的亮揉出來,從而表現出玉質的潤度。

詳解乾隆工玉器的精妙之處

乾隆工具有精細、多層次、薄而巧等特點。精細是指玉器上所有的線條流暢分明,刀法一脈貫穿有力,沒有任何不連續的刀工。

多層次是指對於淺浮雕,所有凸起的弧面都圓潤光滑,沒有扎手感,每個細部,一層層順著玉石肌理向內刻,層次分明。

詳解乾隆工玉器的精妙之處

薄而巧是指將玉材處理得薄如紙,使得上面雕刻的紋飾可以透光而視,清晰可見,巧則是指擅長度量玉材,表現其最好的一面,正所謂物盡其用。

此外,把好彩頭和吉兆象徵盡心盡致地表現在工藝美術上,在清代乾隆時期的玉器上極為普遍。玉器上的紋飾可謂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無一不祈盼自己能夠健康長壽、幸福吉祥。

詳解乾隆工玉器的精妙之處

因而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工匠們運用不同的工藝方式表達了渴求生命、嚮往長壽的意願。蝙蝠象徵福澤,梅花鹿象徵功名利祿,佛手象徵富貴在握,月季取月月洪福之意,象徵青春常在。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臺自互聯網蒐集並整理發佈,侵刪。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