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的「資本故事」:在線票務平台終究要靠「搶人」上市

貓眼的“資本故事”:在線票務平臺終究要靠“搶人”上市

貓眼要上市,這是人盡皆知的秘密。但在線票務平臺競爭趨於飽和,尋找新的競爭掘力點成為了一大難題。

雖然貓眼和淘票票聲稱走向不同的方向,但大家似乎還是慢慢走到了一起。鞏固在線票務平臺的優勢,不斷依靠“資源背景”進入上游。就連藝術片,淘票票和貓眼都絲毫沒有落下,相繼入局。

美團上市後,貓眼何時上市便成為了更多人關注的焦點。如今,近10億港元入股歡喜傳媒,是貓眼加速上市的一個徵兆嗎?

文 | 韓墨墨

貓眼在資本市場再次迅速出手,這似乎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7月2日,歡喜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歡喜傳媒”)發佈公告,宣佈與天津貓眼微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下稱“貓眼”)訂立合作協議。貓眼將以約港幣9.53億元認購歡喜傳媒的15%股份,並且雙方會在影視項目的投資、宣發以及互聯網流量、技術等方面展開戰略合作。

歡喜傳媒背後的 “導演天團”陣容堪稱豪華,先後簽下甯浩、徐崢、王家衛、陳可辛、顧長衛、張一白六位股東導演,與賈樟柯、文雋、王小帥、李楊、陳大明等導演也保持密切合作。貓眼順利入股歡喜傳媒的話,也就意味著能通過資本強綁定這些導演及其作品。

這對於貓眼來說無疑是一支強心針。一方面,上游優質項目的爭奪戰白熱化,而且收益有風險,但通過入股歡喜傳媒,貓眼則能優先得到知名導演作品的投資和獨家宣發權,甚至可以通過權益轉讓提前鎖定收益。

而更為重要的是,在線票務市場逐漸飽和,貓眼的票務業務漸見天花板,其需尋找票務之外更多的盈利點去敘說被認可的資本故事,為上市做好準備。

斥近10億港元貓眼和歡喜傳媒

線上資源率先整合?

歡喜傳媒是一家影視內容投資、製作及新媒體播放平臺公司,由董平、甯浩、徐崢和項紹琨於2015年聯合創辦,並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貓眼電影則是目前市場佔有率第一的線上電影票務平臺, 其主要股東包括光線傳媒、騰訊、美團點評及微影時代等。

貓眼的“資本故事”:在線票務平臺終究要靠“搶人”上市

根據歡喜傳媒的公告顯示,貓眼將以約港幣9.53億元認購歡喜傳媒15%的股份,認購價格是雙方合作協議簽訂日之前3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即每股約港幣1.95067元。

貓眼的入股將會為歡喜傳媒引入充足的資金。歡喜傳媒公告稱,認購事項的所得款項將用於發展在線視頻平臺、電影及電視劇版權投資及一般運營。

同時,認購完成後,貓眼有權向歡喜傳媒提名兩名非執行董事及推薦一名財務總監人選。

除了資本入股外,歡喜傳媒和貓眼在業務層面也將達成戰略合作。

一方面,歡喜傳媒的電影、電視劇、網劇項目將給予貓眼投資權及獨家宣發權,並且貓眼有權單獨將這些權利轉讓給指定的關聯公司;

另一方面,貓眼將在其網站及APP內為歡喜傳媒旗下的流媒體平臺“歡喜首映”提供服務入口,並利用其流量資源對其進行推廣;同時,貓眼將利用其互聯網資源及技術,協助“歡喜首映”的運營與拓展。

貓眼的“資本故事”:在線票務平臺終究要靠“搶人”上市

從中可以看出,貓眼和歡喜傳媒存在一定的業務協同,單單在歡喜首映上,貓眼就可以通過自身的線上線下流量為其導流,這對於歡喜傳媒來說極為關鍵。

雖然目前,還處在測試階段的歡喜首映註冊用戶已達到幾十萬,但想要達到日播一部電影或一部電視劇的“運營目標“還是有著極大的流量空缺。貓眼依託美團、微信兩大生態系統,擁有美團、點評、微信、QQ、貓眼、格瓦拉六大流量入口。其10億級用戶覆蓋能力,恰恰可以彌補歡喜首映的流量缺失。

雙方的聯手,基本實現了在線票務購票到在線內容消費的一次“直達”,理想的說這是雙方率先展開了線上資源的整合。

資本強綁定上游資源突破票務天花板

實際上,最初以發行和票務為切入點進入行業的貓眼電影,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深入上游佈局,在《心花路放》、《大鬧天竺》、《羞羞的鐵拳》、《驢得水》等項目中,貓眼都以出品方的身份出現。

貓眼的“資本故事”:在線票務平臺終究要靠“搶人”上市

但此前更多的是圍繞電影,以項目制的形式與諸如光線、新麗傳媒、開心麻花等公司組局與合作,資本入股上游與擁有內容投資、製作能力的影視公司合作實屬首次。

這個舉動或許可以看出貓眼在上游佈局的緊迫感。

一方面,在線票務市場已經飽和。去年貓眼與微影時代合併後,電影票務市場最終形成以貓眼與淘票票為主的雙寡頭格局。根據藝恩數據顯示,目前線上渠道的票務銷售佔比已經達到85%左右。

對於貓眼而言,票務業務帶來的紅利期已過,收入增幅放緩;同時,雖然票補退潮,但與淘票票的競爭未止,仍需投入一定的資源成本,繼續輸血。可以看出,貓眼急需拓展自己的產業鏈佈局,尋找更多的營收增長點。

貓眼的“資本故事”:在線票務平臺終究要靠“搶人”上市

但往上游走並非易事。前有五大民營電影公司霸佔著頂級的電影項目,後有阿里影業、騰訊影業等互聯網影業的後起之秀對優質內容的“豪取強奪”,上游項目競奪的形勢隨著行業玩家的增多越來越白熱化。

同時,項目到手後還要面對口碑撲街、票房滑鐵盧導致虧損的風險。比如貓眼參與出品的《萬萬沒想到》,上映前業界預估其票房可達15億,而最後卻只收入3億左右的票房,對於出品方而言,收益大打折扣。

因此,貓眼通過資本入股歡喜傳媒,實際上是與歡喜傳媒背後的“導演天團”及其作品進行了強綁定,對於歡喜傳媒的電影和電視劇、網劇項目,貓眼有投資權以及獨家宣發權,並且有權單獨將這些權益轉讓給指定關聯公司,也就是說,貓眼可以轉嫁風險,甚至通過溢價提前鎖定收益。

貓眼盈利成謎

上市前需講好故事

在最近的上海電影節上,貓眼對外的口徑表示,已經從票務平臺升級為一站式互聯網+泛娛樂服務平臺。但貓眼的業績以及盈利與否,一直是業界的一個謎團。

貓眼的“資本故事”:在線票務平臺終究要靠“搶人”上市

2017年5月,光線公佈過一次貓眼的業績,宣佈其已經扭虧為盈,在2017年的前5個月營收10.32億,盈利了7313萬。不過貓眼2017年全年盈虧情況如何,截至目前仍未有公開數據可以查詢。

而最大的一個爭議點集中在2016年貓眼全年的利潤上。因為在光線前後三次的公告中,分別出現了三個不同的數字。

根據自媒體“壹娛觀察”的報道,去年5月光線發佈的公告顯示,貓眼電影2016年實現影業收入10.53億元,虧損5.11億元。而時隔4個月後,光線發佈的文件中表示貓眼電影2016年的虧損金額從5.11億元減少到1.09億元。到了去年10月,光線的另一份公告顯示,貓眼電影在2016年實現營收6.89億元,收入較之前縮水超過40%,但是淨利潤數額為199.52萬元,實現扭虧為盈。

貓眼的“資本故事”:在線票務平臺終究要靠“搶人”上市

或許要等到貓眼正式IPO之前,關於它經營的更詳細數據才能露出水面。但毫無疑問,擺在貓眼面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持續擴大自己的營收規模以及縮小虧損甚至實現盈利。它太需要在資本市場講好自己的故事了!

入股歡喜傳媒可以說為貓眼的未來藍圖增加了重要的籌碼。如果成效顯著,未來更不排除貓眼會繼續加碼資本佈局,爭取在上游更大的話語權。

目前,貓眼對歡喜傳媒的股份認購以及兩者的戰略合作仍在最後的公司調查與磋商階段。一旦確定下來,對兩者來說,都是利好的消息。不過蜜月期會持續多久呢?不得而知。而且玩家那麼多,如果貓眼有意繼續進行資本佈局的話,下一個“歡喜傳媒”會輪到貓眼嗎?一切只能且行且觀察。

(此文章為第一院線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