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錄取線差」,會更好地幫你選擇理想學校

我們考生,填報志願選擇學校時,都是要找一些往年的參照值,比如往年學校錄取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這些都很好理解,但也遇到一些新名詞,如錄取線差,自我線差等,有不少考生就不理解。

錄取線差是什麼呢?簡單地說,錄取線差就是大學錄取平均分(注意,這裡是指當年錄取所有考生的平均分,而不是最高分和最低分除以2)與錄取分數線的差。

寫成公式就是:錄取線差=大學錄取平均分-錄取分數線

讀懂“錄取線差”,會更好地幫你選擇理想學校

比如,山東大學2016年山東考區理科錄取平均分是649,當年分數線(二本)是451,則2016年的錄取差就是線649-451=198。

這個線差有什麼參考價值?製造這個名詞的人說,每年高考試卷難度不一樣,導致每年的分數線當然也不一樣,在各批次錄取人數一定的情況下,同一所大學錄取分數就不一樣了。但是如果沒有意外情況,如學校爆冷或爆熱,一般大學的錄取線差卻是水漲船高,試題難度大,考生考分都低,試題難度小,考生考分都高,因此,每年的錄取分數雖然有高有低,但在招生計劃數沒有較大變化的時候,這個錄取線差卻相對較為恆定。因而,它是考生報考學校時進行估算預測的重要依據。

考生可以用自己今年的考分減去分數線,這個結果,可以叫做自我線差。用自我線差與你想報考大學的往年錄取線差相比較,結果若是正值,也就是大於或等於錄取線差,你錄取的概率就大,值越大,錄取概率就越大;反之,如果是負值,也就是小於錄取線差,則錄取的概率就小,值越小錄取概率就越小。

當然,考生朋友還可以將近幾年的錄取線差平均起來,求出近三年或者五年的錄取線差,則更有比較意義。

讀懂“錄取線差”,會更好地幫你選擇理想學校

從理論上說,這個說法好像很有道理。但是,這也僅是一種估算,製造這個名詞的人自己就說,錄取線差準確的前提是考生總數和大學招生計劃數相對恆定,且學校近年來錄取不能爆冷或爆熱。

這也就是說,考生如果想用錄取線差作參考,一定先對該大學近年來的錄取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等進行一下比較,先確定這所大學近年來招生錄取情況趨勢,是平穩,是上揚,是下降,還是忽冷忽熱不穩定。

也就是說,考生想報考某所大學,不能只憑一個數據,也不要完全相信所謂的各種公式計算結果,要對這些數據作一個綜合預測才行。

如你想報某一所大學,首先先查看這所大學近幾年錄取的總體情況,如果最低分、平均分、錄取線差等所有數據都是上揚的,那麼,你要報這所大學,你的分數就要比這些預測數據還要再高才行,否則,這個志願就算是“衝”的志願了!

這裡我想提醒考生朋友和家長們注意的是,無論是網上的各種預測,或者你找專家進行諮詢,他們都有一句經典臺詞:“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也就是說,所有的預測僅是預測,沒有百分之百的保險。但是,考生和家長朋友也不要過於擔心,因為現在實行的是平行志願,只要你填報的志願學校有一定的梯度,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排列,你就不但一定有學可上,還會不浪費你的考分,上一所分有所值、心如所願的理想大學!

讀懂“錄取線差”,會更好地幫你選擇理想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