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貧賤時連個朋友都沒有,發達後門客多達千人,死了卻無人收屍

他貧賤時連個朋友都沒有,發達後門客多達千人,死了卻無人收屍

他貧賤時連個朋友都沒有,發達後門客多達千人,死了卻無人收屍

主父偃,西漢時齊(今山東)人,精通《易經》、《春秋》,可家中貧窮,無以為生,年輕時他便外出遊學,歷經齊、燕、趙,想以文墨之才,口才之辯,博個一官半職。可是到處碰壁,此時骨肉至親不相認,鄰里朋友不來往,處境十分狼狽。

他貧賤時連個朋友都沒有,發達後門客多達千人,死了卻無人收屍

後來他西遊長安,在坐了好久冷板凳之後,走衛青的門路也不起作用,乾脆直接上書漢武帝,卻不想得到了賞識,漢武帝當天就接見作用了他。因主父偃上書《推恩令》,尊立衛子夫為皇后,揭發燕王劉定國的不法行為,很討漢武帝的歡心,不久後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自此躋身權要,勢傾朝廷。

他貧賤時連個朋友都沒有,發達後門客多達千人,死了卻無人收屍

這時,大臣們紛紛前來巴結他,動輒以千金相贈,門下的賓客超過千人,他極盛一時。不久,漢武帝任命他為齊相,他衣錦還鄉,鄉里自然另眼看待他將兄弟朋友召集在一起說道:“當年我貧困之時,從兄弟那裡得不到一衣一食之助,朋友連門都不讓我進;如今我為齊相,諸位迎我於千里之外。我這裡有五百金分贈諸位,從此再不與諸位來往,你們也不要再踏進我的家門!”

他貧賤時連個朋友都沒有,發達後門客多達千人,死了卻無人收屍

後來主父偃得罪被滅族,那些受他奚落的鄉親鄰里一個個自然是幸災樂禍,就是曾經蠅逐蟻附於他的門下,吃著他,喝著他,巴結著他的賓客們,也頓時作鳥獸散,最後連一個收屍的人也沒有。

他貧賤時連個朋友都沒有,發達後門客多達千人,死了卻無人收屍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完主父偃大起大落的生平遭遇之後,十分感慨地說:“當主父偃躋身權要,備受寵信之時,王公大臣誇讚他,四面入方的人都投奔他,賓客多達數千人。等到他身敗名裂,身死族滅,人人又都說他的壞話,最後連一個收屍的人都沒有,這真是可悲呀!”

他貧賤時連個朋友都沒有,發達後門客多達千人,死了卻無人收屍

司馬遷這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他從自己的人生經歷中,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著最為深切的體驗,所以,說出來是那麼樣充滿感情。其實,趨炎附勢,人走茶涼,這不只是人情世事的通病,而且是人性中固有的一種劣根性,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角落,無時無刻不在淋滿盡致地表演著,大約還得這樣一直表演下去,瞭解了這也就可以見怪不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