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拾叄史

“燕雲十六州, 通常認為是指由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太行山以東的山前“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與今太行山以西的山後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九州, 合計共十六州。史稱燕 (幽) 雲十六州, 又稱“山前代北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保護農業區、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當然也是中原王朝在其盛世時經略東北的基地,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從軍事上講,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重要的防禦屏障。在冷兵器時代,大山大河就是軍事上天然的屏障。從地形上看,燕雲地區北部的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阻隔了以騎兵為優勢的北方遊牧民族,是廣闊的華北平原的第一道天然屏障。燕雲地區中部和南部奔流著桑乾河和巨馬河是在戰略上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天然的第二道防線。

燕雲地區還有長城和五關,分別是金坡關、居庸關、古北口、松亭關及渝關,長城建在崇山峻嶺之間,藉助地形地勢阻擋北方騎兵的入侵。燕雲地區的長城自戰國開始營建,一直是保護農耕地區免受遊牧民族侵擾的重要軍事工程。

在國力昌盛時期,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經略控馭北方遊牧民族的據點和橋頭堡。隋煬帝在涿郡營造行宮, 大業七年後三次用兵高麗, 都以涿郡為基地, 集結兵馬、軍器、糧儲。在中原王朝國力衰弱時,燕雲十六州也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屏障與前沿, 是軍事鬥爭的“戰略緩衝帶”。

從經濟上講,燕雲十六州是重要的農業產區。燕雲十六州地處北緯39°~41°之間, 屬於暖溫帶季風性落葉闊葉林氣候 (西部部分地區屬於暖溫帶季風性森林草原氣候) , 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間。溫暖溼潤的環境十分有利於農業的生產發展。對於中原王朝燕雲十六州是重要農業區之一,但是對於北方遊牧民族,卻是最重要的財源。

燕雲十六州劃歸契丹後,與之而來是大量漢人給契丹王朝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了改變, 農業經濟取代遊牧經濟一躍成為契丹的主要經濟形式。燕雲地區是契丹的農業經濟中心, 也是主要的賦稅來源地。不僅是經濟,契丹的政治文化也在燕雲十六州的影響下,逐漸接近中原王朝。因為有了燕雲十六州的經濟和人口支持,以及漢文化的影響,遼(契丹)才可以和宋南北對峙長達兩百之久。

此外,燕雲十六州還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戰馬交易市場。在五代後晉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給了契丹之後,中原王朝便再組建不起成建制的騎兵部隊。中原也有馬,但是滇馬川馬負重可以,用作戰馬卻是實在無法跟草原馬相比,這對於宋軍的戰鬥力大有影響。以致於宋朝一直默許鼓勵民間人士到北地去走私戰馬(《水滸傳》裡的金毛犬段景住之流)。


毛劍傑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燕雲十六州在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區,共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十六個州。

從地圖上我們就可以得知,燕雲十六州所處的地勢多高山峻嶺,易守難攻,非常不利於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的馳騁,是歷代中原王朝抵抗北方外族政權南下的一道天然屏障。但由於後晉石敬塘稱帝心切,不僅以子事遼,而且將這個天然屏障一併送予了遼國。從此以後,中原王朝再無屏障可依,使中原廣大地區直接暴露在敵人的鐵蹄之下。因此盛唐詩人王維曾道: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即使石敬塘在作了將燕雲十六州送予遼國的決定後,劉知遠亦曾苦勸道:“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許以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可惜石敬塘稱帝心切,對劉知遠的勸諫根本置之不理,而劉知遠的擔憂在日後也終於被不幸言中。因為稍有地理和軍事知識的人都清楚,自燕雲十六州南下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對於擅長步兵作戰的中原王朝來說根本無險可守。

趙匡胤深刻認識到燕雲十六州對北宋政權的重要性,因此在平定了各個割據勢力後開始著手收復此地。但趙匡胤首先採取的是以錢贖取,贖取不成再考慮以軍事手段解決。為此趙匡胤特設“封樁庫”以積蓄錢財籌備贖金。對此他曾言道:

“石晉割幽燕諸郡以歸契丹。朕憫八州之民久陷夷虜,俟所蓄滿五百萬緡,遣使北虜,在贖山後諸郡。如不我從,即散府財募戰士,以圖攻取。”但由於不久後趙匡胤駕崩,繼位的宋太宗想借滅北漢之餘威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但被遼軍殺的大敗虧輸,自此高牆深壘,從進攻轉為防禦,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事情也就擱置下來,直到宋亡。從隨後的宋遼戰爭和宋金戰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遼國和金國每次出兵都以燕雲十六州為基地牧馬南侵,由於華北平原缺乏有效的天然屏障,因此宋軍幾乎敗多勝少,直到北宋招來滅國之禍。北宋滅亡後,金國對南遷的南宋政權窮追不捨,但由於南方地區湖河縱橫,山丘林立,非常不利於金國的騎兵作戰,這才最後逃過了滅頂之災。因此可想而知一個天然的地理優勢對一個王朝來講是何其重要。


歷史的小學生

燕雲十六州指的是燕、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這十六個州府,這裡可以說是北方遊牧文明和中原農耕文明的分界線,是中原防禦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的重要防線,戰略位置重要。但是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了造反將“燕雲十六州”作為禮物送給遼國以尋求支持,可以說是罪莫大焉,一直到1367年燕雲十六州才被明太祖朱元璋收回中原王朝的懷抱。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的屏障,向北是大草原,向南是大平原地區,都是適合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大規模作戰的地方,因此擁有山巒阻隔、太行山脈天險的燕雲十六州對於以步兵防守為主的中原王朝就是極端重要了,只要堵住少數幾個隘口,北方的大隊騎兵總不可能爬山吧?正是認識到燕雲十六州的重要,因此中原王朝自秦朝開始就依託此地區的山川地勢修建了“長城”,經過數代經營形成了以城牆為主體,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使得北方遊牧民族難以任意侵擾中原。

另外咱們都知道“久守必失”的道理,而想要主動進攻、消滅北方遊牧民族必須要有騎兵。想養出好的軍馬需要肥美、廣闊的草原和高寒帶氣候,只有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能滿足這兩個條件,而丟失了燕雲十六州自然也丟失了大規模養馬的地點。中原王朝缺少騎兵即使能偶爾打敗遊牧民族,也難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北宋宋太宗北伐的高梁河之戰就是如此,戰爭前期北宋軍隊勢如破竹,遼國望風而逃,但是因為北宋難以真正消滅遼國部隊,在北宋軍隊疲憊之時,遼國大規模反擊,北宋大敗,從此失去了收復燕雲的機會。

北宋不是沒想過在其他地區飼養戰馬,但是成本太高、難度太大。首先看成本,中原地區要是想養馬就要毀田種草,而養一匹馬所佔用的土地產的糧食能養活二十五個人,這對於生產力不高的古代來說消耗太大了。然後看難度,中國南方處在溫溼地帶,馬匹非常容易生病死亡;另外缺少牧草也使得活下來的馬營養不良,難以當做戰馬使用。失去燕雲十六州,中原王朝就相當於失去了進攻的能力。

同時燕雲十六州本身也是一個經濟發達、物資豐富的地區,北方遊牧民族獲得這一地區後相當於有了一個穩固的後勤保障基地。北方遊牧民族自己本身不產糧食、其他的盔甲、弓箭等物資也難以大規模自產,因此每次大規模作戰都難以持久,只要中原王朝守住城市不讓他們劫掠到物資自然就撤兵了。但是遼國、金國乃至後來的蒙古在得到燕雲十六州後,不僅是物資有了保障,甚至於原本由中原王朝掌握的冶金、製造床弩、投石機等攻城、守城裝備的技術也被遊牧民族得去了,大大加強了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和威脅性。


當狗容易做人難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在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區。包括燕州(即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

公元936年,後晉皇帝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契丹求援,並稱兒皇帝,共同出兵打擊後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正式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石敬瑭是漢奸嗎?

首先,石敬瑭不是漢族,而是沙陀族,屬於西突厥的一支,從血統上來說,石敬瑭不是漢奸。但石敬瑭已經漢化,並且統治地區和手下的官員大部分是漢族。所以從文化上來說,石敬瑭是漢奸。

唐朝貞觀年間,沙陀族在準格爾盆地東部,阿爾泰山以南,天山餘脈博格達山以北,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而稱沙陀,沙陀就是大沙漠的意思。

燕雲十六州在後周和北宋初年還有小的變化。

後周世宗稱遼國睡王當政,北伐遼國時,收復了瀛州、莫州、瓦橋關(原屬涿州)、永安縣(乾寧軍,原屬幽州蘆臺軍),與遼國以拒馬河為界。

到了北宋太宗時期,遼國又奪取了北宋的易州大部。北宋在瓦橋關建立了雄州,在益津關設立了霸州,乾寧軍設為清州。

中國中原政權從西周以來兩次丟失燕雲地區,均引發了嚴重的民族危機。

從東周的燕趙開始,中原政權就在燕雲地區修建長城,防禦北方遊牧部落,是中國長城的東段和北段,分佈有燕山山脈和太行山北段。是中原地區的天然屏障。

第一次是東晉南北朝時期

北方的匈奴和鮮卑族,長期佔據燕雲地區。導致北方和東北方的遊牧少數民族,遠遠不斷地入侵中原地區,造成了五胡亂華,數百年的分裂。

另一次是五代十國到宋朝

造成了遼國、金國、蒙古三次大的入侵。

燕雲十六州對中原政權的意義:

1,喪失了燕雲十六州的屏障,北方鐵騎可長驅直入華北平原,大平原非常適合騎兵作戰。在戰場上,使中原政權喪失有力地位。

2,燕雲十六州是北方主要的產馬地,戰馬多生活在北方寒冷的溫帶。再加上西夏獨立,北宋喪失了北方和西北的產馬地,使北宋騎兵的戰鬥力極其低下。

3,遊牧部落獲得富饒的燕雲十六州,可以說是如虎添翼,獲得大量財政收入、人力資源、武器設備。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本文為原創,如果覺得有點意思,敬請點一下關注並點贊。


沂藍書院趙月光

守住燕北才能守住燕雲十六州,守住燕雲十六州才能保住中原。就這麼說吧,燕雲十六州在古代是中原的北方門戶,失去這裡就相當於失去了大門,試問,家裡的門口玄關被別人掌握在手中,你心裡是什麼感覺?

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北京、天津、河北與山西的北部等海河流域,這裡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面積大約10萬平方公里,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後晉皇帝石敬瑭,為了鞏固政權巴結契丹,將燕雲十六州作為禮物送給了契丹。由於燕雲十六州的失去,直接導致了中原數百年裡暴露在了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之下,之後數百年,兩宋一直深受威脅,直接影響了天下的格局。

燕雲十六州是遼朝經濟與文化最發達的地方,也是漢人聚居的地方,然而數百年裡,對於燕雲漢人,遼、宋、金都態度多變。



對於遼朝契丹人來說,燕雲漢人“非我族類”,被契丹所排斥,將其置於社會的底層;而宋與後來的金,也並不認為燕雲的漢人是自己人,一直非常警惕。燕雲地區的漢人也非常清楚自身的處境,數百年裡並非“心向中原”,而是不斷變化投靠有利於自己的一方。

中原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就等於失去了門戶,自己的腹心之地暴露在北方鐵騎之下;而北朝佔據此地,就等於擁有了進攻中原的最佳基地。


澹奕

首先要明確:燕雲十六州是一個歷史概念。

什麼意思呢?燕雲十六州是在936年由後晉太祖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16州。從這時開始,燕雲十六州成為一個歷史名詞,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燕雲十六州成為中原王朝的噩夢。

從燕雲十六州的作用來看,也只有在南北分裂的兩宋時期,燕雲十六州才發揮了巨大作用,除此之外,之前的漢唐、之後的元清,燕雲十六州都沒什麼巨大作用。

那麼,在分裂的兩宋時期,燕雲十六州有什麼巨大作用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首先,燕雲十六州是抵禦少數民族的屏障

936年,為了獲得契丹的支持,石敬瑭大手一揮,將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此舉讓後面的中原王朝極其被動。

首先,燕雲十六州覆蓋了今天山西和河北北部、北京和天津市的全部。是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重要到什麼程度呢?

首先,從秦朝到明朝的長城,都從燕雲十六州穿過;

其次,從秦朝到明朝,這裡一直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分界線,當然也和長城有關;

這裡是中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穿過的地方,是中國農牧分界的過渡地帶;

從古至今,很多大戰都發生在這附近,比如979年宋遼高梁河之戰,1211年蒙金野狐嶺之戰,1449年明瓦土木堡之變等。

最後,從金朝到清朝,這裡是中原王朝的都城所在地!

燕雲十六州境內是太行山北支和燕山山脈西段,山地面積大。北部,是一望無際的蒙古高原,南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處於兩大地形區之間,意義自然巨大!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佔據這裡,可以俯視蒙古高原,築起關隘,可有效阻擊遊牧民族的騎兵南下。對於遊牧民族而言,佔據這裡同樣可以俯視中原地區,而且,從這裡向南直到黃河,中原地區已經無險可守,如果遊牧民族騎兵越過燕雲十六州向南突進,中原王朝無力抵擋。

後面的澶州之戰、金滅宋之戰就說明了一切!

所以,失去燕雲十六州,就意味著烏龜失去殼,相當被動。加上冬季黃河結冰,從燕雲十六州向南基本就直接開到汴梁城下!

2、燕雲十六州是少數民族南下和漢化的窗口

對於契丹而言,燕雲十六州絕對不是簡單的南下起點,對於遊牧民族出身的契丹來說,燕雲十六州是契丹走向封建化的重要契機。

由於自古以來,燕雲地區就是中原王朝的傳統勢力範圍,因此這裡人口稠密且基本都是漢人,佔據這裡,意味著契丹佔據了中原的一部分。

這些漢人的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原文明,這對於契丹而言是學習的最好機遇。

所以,契丹對於燕雲十六州的管理和其他地方明顯不同。契丹設置南面官,和北部的北面官,實行雙軌制度,類似於今日的“一國兩制”!

通過對燕雲十六州文明的學習和吸收,契丹在很短的時間裡,完成了封建化的改革。到960年北宋建立時,趙匡胤面對的,已經不是漢朝面對匈奴,唐朝面對突厥那種封建文明對部落文明的情況了,而是和北宋並駕齊驅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制帝國,而且,由於其帶有遊牧民族的特性,契丹成為農耕+遊牧的複合型帝國,這是北宋難以應付和消滅的!

1005年宋遼澶淵之盟簽訂後,宋朝得到十六州中的涿、瀛、莫三州,代價是每年宋每年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

至此,宋遼停戰,燕雲十六州繼續為遼國發光發熱。

3、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重要戰馬產地

對於中原王朝而言,想要消滅北方少數民族,就需要打仗,打仗就必須要有騎兵,騎兵的組建,必須有適宜的戰馬產地。

在古代,騎兵所需的馬匹,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東北就指的是燕雲十六州,西北指的是河西走廊,這裡地形起伏大,牧草廣佈,適合出產良馬。養馬不能散養,要在長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群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

毫無疑問,燕雲十六州符合這一特點。而這裡,被遼國奪了去,河西走廊,在1038年又被西夏奪了去,北宋基本沒有了養馬之地。而且,與馬相關聯的裝備用的鐵礦,也都在遼國境內,這是宋朝硬不起來的原因!

失去天然馬場,宋朝只能在民間養馬,但是質量上參差不齊,難以組建強大的騎兵。燕雲十六州天然牧場的失去,使中原地區養馬,只能從人的嘴裡奪糧食去給馬匹,代價太大。而通過和遼國交易獲得馬匹,又被人掐住了脖子,因為這是戰略物資。

所以,沒有馬的北宋,形式極其被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