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戀家」與「漂泊」

對潮汕的種種誤解

那年剛去廣州上大學,一旦有人知道我是潮汕人,就會笑著跟我說“膠己人膠己人(自己人)”。

潮汕人的“戀家”與“漂泊”

後來我才發現,潮汕以外的人對潮汕的認知就僅僅停留在“膠己人”和“牛肉丸”。更多時候,人們甚至不清楚“潮汕、潮州、汕頭”這幾者的區別。

“你是潮汕人啊,XX也是潮汕人哦。”

“真的嗎?我是汕頭的,他是哪裡的啊?”

“潮汕啊。”

“潮汕哪裡啊?潮州嗎?”

“潮汕潮汕啊!”

類似的小誤會還有許多。

“你家裡幾個弟弟妹妹啊?”

“我獨生。”

“ 那你以後打算要幾個孩子?四個?”

“四個?”

“那六、六個?”

可能是上上輩的豐功偉績,潮汕在外人眼裡相對而言是一個比較封建保守的地區,尤其是在家庭方面。

出門在外時,難免會有人下意識地覺得潮汕人,尤其是男性,都非常喜歡孩子,覺得越多越好。

但上上輩的觀念並沒有真的傳承下來,90後的潮汕人大部分都是獨生。

而新一輩的90後們也未必都非要孩子不可,甚至因為高鐵上遇到過太多的熊孩子,生孩子的念頭在他們心裡已經快被掐滅了。

“嫁給潮汕男生很慘的,他們都很大男子主義。”

“???”

“因為那邊重男輕女,男生從小都是寶,被寵著長大的。”

“潮汕女生也是被寵著長大的啊!”

“男生更寵一點。”

在外幾年聽過這樣的一個說法,說是“別嫁給潮汕男生,但可以娶潮汕女生”,原因是那邊的男生都從小“供”著。

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的時候差點哭出來。

我妹妹上學住宿的時候,我爸媽天天在餐桌上唸叨說:“哎呀,你妹妹今天又沒有給我打電話了。”

我上大學時打電話給家裡。

我爸:“找你媽去。”

我媽:“哎就這樣啊,先掛了。”

我:“……”

人們不知道的是,“重男輕女”在潮汕已經算半個都市傳說了。

潮汕人的“戀家”與“漂泊”

“你可以在外面用潮汕話說人壞話耶,別人聽不懂。”

“我以前也是這麼想的,直到……”

“直到?”

“直到我被另一個潮汕人打進了醫院。出門在外的潮汕人太多了。”

我們團隊裡有一半是潮汕人,多到主編曾咬牙切齒問我說:“為什麼你也是潮汕人?”沒過多久他去招一個時尚編輯團隊,面試了兩個男生,得知都是潮汕人以後他差點也要哭了。

“戀家”與“漂泊”的矛盾

我爸年輕時在廣州也有過幾年謀生經歷。往更遠地方漂的潮汕人也大有人在,忘記是哪個國外的城市,傳說在那裡用潮汕話也可以通行。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氛圍”,而對於潮汕而言,往外漂可能是融進血裡的特性。

“不回家找工作?”

潮汕人的“戀家”與“漂泊”

“嗯,留在深圳幹幾年再說吧。”

一個月後。

“你哭啥?”

“嗚嗚嗚,我想家裡的牛肉、腸粉、粿條、果汁冰、無米粿了。”

如果你有同事或者朋友是潮汕人,你也許會發現,明明他們選擇留在其它城市,但卻時常以無比懷念的姿態提起自己家的許多東西,雖然可能主要是美食。

在潮汕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種“戀家”和“漂泊”的矛盾,這點在我爸身上尤為明顯。

他年輕時跑過很多個地方,廣州、山東、北京都跑過。

或許是羨慕他年輕時的闖蕩,所以高考填志願時我抗拒留在汕頭周邊讀大學,畢業後也沒有猶豫地留在了廣州。

然後我爸很多次探我的口風,問我打算什麼時候回來,打算在汕頭買房嗎。

雖然說不管我做什麼決定他都支持,但確實能從諸如此類的細節裡感受到,他希望我能回家。

有人問,潮汕的年輕人總不願意留在自己的家鄉,是出於不喜歡嗎?

其實不是,不管是出門在外的年輕人,還是看著孩子出門在外的父輩們,他們仍然是眷戀著這塊名為潮汕的地方。

有些潮汕特質無法磨滅

初到廣州的時候,我習慣性地在第三者面前和朋友講潮汕話。後來覺得不太好,所以只要有聽不懂的人在場時,我都會講普通話。

有時朋友一直用潮汕話,我也會堅持講普通話,時不時給第三者翻譯我們在聊什麼。

前陣子和朋友開黑語音,普通話喊了一大堆,然後他後知後覺說:“不對啊,我們兩個汕頭人幹嘛講普通話?”

我忍不住笑笑。

在外面呆久以後,潮汕話其實說得越來越少。同樣的,不止在語言上,我身上的很多潮汕人的特性都在慢慢弱化。

朋友們往往只有在吃牛肉火鍋時才會突然想起我是個潮汕人,然後把菜單放到我面前。

但有些關於家鄉的東西還是無法完全磨掉,比如和別人第一次聊天時,他會突然說:“你講話有臺灣腔耶。”

而我也會笑笑,說:“我是潮汕人。潮汕話是閩南語系,所以和臺灣的口音有點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