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而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今天帶大家看一下那些詠史詩,看慣了優美詩文,流盡了網易評論區的淚水,帶大家看一下古人有哪些大詩人,空有一身文學,卻壯志難酬,得不到重用,鬱郁終生。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寫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採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而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達官貴人們享樂遊宴的場所,“秦淮”也逐漸成為奢靡生活的代稱。詩人夜泊於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豔曲,觸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泊秦淮》。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而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後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裡,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而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病起書懷

[宋]陸游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病起書懷》作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陸游時年五十二歲。被免官後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癒之後仍為國擔憂,為了表現要效法諸葛亮北伐,統一中國的決心,挑燈夜讀《出師表》,揮筆潑墨,寫下此詩,"位卑“句成為後世許多憂國憂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勵的名言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而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在公元1203年(宋寧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後不久,即第二年陽春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而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看完這些,是否有兄弟們,在事業上一籌莫展,總覺得前途一片迷茫!

送各位一句話:當你的才華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靜靜學習,當你的能力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