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戰局?1943年的德國還有翻盤的機會

1943年9月年庫爾斯克戰役結束、意大利戰役如火如荼。德國從此進入快速崩盤模式,其實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實際情況,本不該如此崩盤。只是德國沒有做好長期預案。1943年9月 的一份統計,整個德國武裝部隊可用的全部人力超過1355萬人。包括982萬正規軍;60萬黨衛軍(非野戰部隊)和警察;

90多萬僕從軍(可能不包括芬蘭)和外籍部隊;90多萬德國輔助人員;120多萬外國輔助人員。

在近千萬德國正規軍中,承擔最主要作戰任務的是將近450萬人的野戰陸軍。另有15萬空軍野戰部隊和28萬武裝黨衛軍野戰部隊。

保有的德制坦克強擊火炮總數達到3434輛。其中超過92%為中重型。大炮數量達到8063門。

1943年德國鋼產量(含佔領區)3460萬噸。1943年:石油產量約20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500萬噸,進口石油240萬噸,繳獲石油幾十萬噸,合計約1000萬噸。1943年豹式2600餘輛;4型坦克的H型及J型 3000餘輛;其他4型坦克 3000餘輛;虎式坦克 1000餘輛;各型突擊炮3000餘輛。

43年是一個分界線,庫爾斯克之前德軍還是擁有相當可觀的裝甲力量的。如曼施坦因所說,當時還是存在和談的希望的。畢竟哈爾科夫之戰嚴重挫敗了蘇軍的士氣,讓蘇軍在慘重的損失中又增加了大大的一筆。另外,蘇軍也不是一般人人想象的那樣完全不怕損失的。(例如在《哈爾科夫1942》一書中曾經提到過早在1942年蘇軍就出現了由老人組成的蘇軍部隊,可見蘇軍可入伍的年輕人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充足)蘇軍在43年時的進攻戰役仍然不完全成熟,仍然有可能在德軍預備隊的反擊下被迫停止進攻,損失慘重。(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恰好證明了這一點,以及後來的日托米爾-法斯托夫反擊戰,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等。)所以在庫爾斯克戰役之前,如果德軍不發動這次進攻,而是利用防禦來消耗蘇軍的有生力量的話,至少可以保證不會像歷史那樣再無起色。但如果題主說的是庫爾斯克後的話,那幾乎沒什麼希望了。

扭轉戰局?1943年的德國還有翻盤的機會

說到防禦手段,不得不說在東線德軍將領,防禦主要分兩大派別。一是以曼施坦因為首,古德里安大力支持,包括巴爾克,梅林津等一大波將領的彈性防禦派,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了,代表戰役就是三哈。另外一個是由莫德爾,舍爾納,勞斯,(可能還有海因裡希)為代表的區域化防禦(該詞由勞斯提出)派。和彈性防禦相比,區域化防禦派更多講究將較小規模的預備隊分散在各戰線後方。雖然區域防禦派較彈性防禦來看更像“死守”一些(這一點很受希特勒青睞)。但兩者其實各有優劣,都不失為一種辦法。

綜上所述,如果德國在庫爾斯克之前,利用德軍強大的裝甲力量通過防禦作戰進一步消耗蘇軍兵力來迫使蘇德議和。我認為是有可能辦到的。(以上均未考慮如果德軍不進攻所帶來的一系列政治影響)

扭轉戰局?1943年的德國還有翻盤的機會

筆者認為:1943年德國的策略應該:1、充分動員組建新的師(老兵帶新兵)2、客觀上認識到已經很難取得全面勝利3、軍工生產做到優先發展空軍以對付越來越嚴重的轟炸4、整合軍工產業(1944年被炸那麼慘,產量超過1943年給個合理解釋)5、必要時放棄一些土地收縮東部防線(白俄羅斯陽臺很不合理,9、10月第聶伯河都守不住,要它何用)以空間換時間。6、做到部隊輪戰(不能全打完重建)建立戰略總預備隊人數在50萬人左右 7、既然意大利要守,巴爾幹半的防禦一定要加強,不得已時可以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戰略決戰(油田很關鍵)8、西線1943年任然以抗登陸為主(潛艇的攻擊不能停)9、意大利投入10-15個師吸引盟軍為主 10、爭取在波蘭或羅馬尼亞等德軍補給方便的地點與蘇軍決戰,恢復戰略平衡。11、讓歐洲佔領區的各族人明白這是新歐洲與列強的戰爭(合理性)12、在2線作戰壓力很大時選擇單方面媾和像1918年一樣。

你認為1943年的德國還能扭轉戰局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討論

扭轉戰局?1943年的德國還有翻盤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