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歷史謎團,蘇聯海軍爲什麼非常注重潛艇?

1.歷史:蘇聯紅海軍草創時期的20年代,主導海軍建設的指導思想是被稱為“小型戰爭理論”的青年學派,其主張發展快速機動的輕型艦艇,結合潛艇、航空兵快速擴充艦隊實力,取得近海制海權。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到二戰前蘇聯海軍潛艇部隊的規模已經世界首屈一指(並不是赫魯曉夫才開始重視潛艇的)

解密歷史謎團,蘇聯海軍為什麼非常注重潛艇?

2.現實:對於原本基礎薄弱,又被國內戰爭嚴重削弱的蘇聯工業和國民經濟來說,短期內難以承受建造週期長、技術複雜,成本高昂的大型艦艇的開銷,技術上也面臨缺陷。而潛艇雖然技術相對同噸位水面艦艇來得複雜,成本也更高,但能夠以小博大,是一種非對稱兵器,所以即便相對比驅逐艦更昂貴,但仍然獲得蘇聯海軍重點發展。

解密歷史謎團,蘇聯海軍為什麼非常注重潛艇?

3.地理:蘇聯海軍被各自獨立的海岸線分割為四部分,而漫長的北冰洋沿岸又是難以通過,也無法部署水面艦艇的。這就意味著戰時蘇聯四大艦隊被其地理位置相互分割無法互相支援,只有潛艇是例外。

4.發展:戰後核動力技術的運用和潛射戰略導彈的出現,使潛艇由一種戰術兵器一躍成為戰略兵器,無論是構成二次核反擊力量,還是限制對方的二次核反擊力量,核潛艇都是必不可少的兵器,對於國力相對較弱的蘇聯來說,優先確保戰略武庫的地位是必須的,在這一基礎上才能規劃其它水面艦艇的發展。事實上冷戰時期美國海軍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只是其獲得資源比蘇聯海軍多得多。

解密歷史謎團,蘇聯海軍為什麼非常注重潛艇?

5.反面:30年代中期,斯大林提出大艦隊計劃,力求建立一支以戰列、重巡洋艦為主力,並得到航母掩護的均衡艦隊。作為蘇聯發展遠洋海軍的首次嘗試(斯大林認為,蘇聯之所以迫切發展遠洋海軍,是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封鎖,支援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這一計劃得到實施,開工建造了4艘蘇聯級戰列艦(一度計劃建造20艘),2艘克朗斯塔德級大型巡洋艦(後續計劃建造15艘),6艘基洛夫級輕巡洋艦和7艘夏伯陽級輕巡洋艦(計劃建造12艘)。

並計劃41-42年度開工2艘71型艦隊航母。但受限於工程經驗的極端缺乏和衛國戰爭的爆發,這個龐大的計劃最後只結出6艘基洛夫級,5艘夏伯陽級的成果。戰後斯大林仍然想要建設一支均衡發展的紅海軍,但在他去世前,蘇聯造船工業只來得級完成14艘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而對之後上臺的赫魯曉夫集團來說,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什麼的太遙遠,海軍只需要防禦蘇聯海岸線就足夠了,自然也就不再需要建造什麼大型水面艦艇了。

解密歷史謎團,蘇聯海軍為什麼非常注重潛艇?

說完這些,再從海權的角度分析蘇聯海軍。蘇聯作為世界上少數洲際級別的大國,它的經濟主要依賴於內部市場、資源,以及陸上貿易,是個典型的陸權國家,而其所處的地緣位置又決定其要擴展的方向是歐亞大陸邊緣地帶,也就是西歐,在這個方向上發揮主要作用的仍然是陸權。所以蘇聯海軍與傳統海權國家海軍的戰略有很大差異是必然的。

簡單的說,傳統海權國家之所以要發展均衡艦隊更多的在於保護其海上經濟利益,而蘇聯海軍除了掩護陸地側翼外,主要發展遠洋作戰能力的目地是破壞資本主義海權帝國的海上利益(除了斯大林的大艦隊計劃外,斯大林的大艦隊計劃的動機是基於及其特殊的革命國家理念,革命國家是海權和陸權之外的另一種左右國家戰略的因素),這就決定了蘇聯願意發展潛艇這類對海上經濟活動威脅性更強的非對稱性作戰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