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543億美元估值掛牌上市:價格厚道?爲何沒能感動人心

小米543亿美元估值挂牌上市:价格厚道?为何没能感动人心

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團正式在香港掛牌上市,發行價17港元,估值543億美元。就小米集團上市,億歐小編採訪了億歐公司聯合創始人、知名互聯網分析師黃淵普。黃淵普認為,小米最大的瓶頸在於智能手機這個核心不夠強,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好小米成為100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以下為採訪記錄:

億歐小編:雷軍曾在上市路演時對投資者說道“(小米)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按照發行價,市值(估值)真的沒到550億美元,你怎麼看?

黃淵普:雷總對自己創立的小米太過自信了,或者基於對上一輪投資機構的責任,需要抬高估值,但資本市場並不買賬。實際上,以現在的543億美元,已經是各路投資人給足了雷總面子。雷總用信譽擔保、四處化緣,一些大佬(李嘉誠、馬雲、馬化騰)才來做背書,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攢了現在的局。但確實,如雷總昨天發的內部信,小米能夠成功上市就意味著巨大的成功,不容易。

億歐小編:雷軍持股31%,按照543億美元的估值,雷軍身價近170億美元,在科技富豪榜裡面,也已經是排名很靠前。

黃淵普:雷軍早已經財富自由,他追求的肯定不是錢本身,但身價代表著江湖地位。以170億美元的身價,雷軍排在馬雲、馬化騰後面,和李彥宏、丁磊的身價量級差不多。如果按照原先的1000億美元的估值預期,雷總是可以和馬雲、馬化騰平起平坐的;現在身價退到第二梯隊,多少會有些小失落。

小米一共有超過7000名員工持有股票或期權,股價高低,對員工的影響可能還更大。不少員工,原先指望上市後可以買房買車,現在的股價,難免會讓一些小米員工失望。之前預期越高,現在就越失望。加上還有鎖定期,鎖定期結束後的股價是高是低,也不好說。

億歐小編:業內說雷軍善於取勢,但小米在判斷上市時機上失誤了麼?

黃淵普:雷總2010年4月創立小米,絕對是判斷對了勢:2007年蘋果一代發佈、2009年中國3G牌照發放;在移動互聯網爆發前,小米掐準了好時機。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到2012年進入爆發階段時,小米已經有了相當的沉澱。相較而言,後續進入的羅永浩,2014年才發佈錘子手機,註定不會大成。

雷總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了8年,小米是他一手帶大的孩子,越看越順眼,自認為值1000億美元以上。但二級市場,把小米對標硬件公司,或用蘋果公司的市盈率做參考,給出的估值/市值不到300億美元。儘管目前的543億美元估值離雷總的預期很遠,小米現在上市依然是最合適的時機,搶先在二級市場募到真金白銀;後面還在排隊的一大批科技互聯網公司,大概率只會比小米更難獲得資本認可。

億歐小編: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多科技互聯網公司得看小米的“臉色”?

黃淵普:是的,小米遇冷,還在排隊IPO的科技互聯網公司只會更冷,其它科技互聯網創業公司的估值體系將被重新校準。我此前說過,這一次,科技互聯網泡沫真的要破了:除了目前市場大環境不好(比如市場上錢緊了)、股市整體表現不好;中美政治經濟可能的衝突影響市場心態,另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紅利確實沒了。小米此次上市,是晴雨表,將開啟一個新的創業投資階段;可以說,很多科技互聯網公司命懸於線,這線就是小米。

億歐小編:那接下來,小米的增長紅利在哪裡?

黃淵普:根據招股書,小米此次上市募到的資金,主要花在三塊:一是核心自家產品,包括手機、電視、筆記本電腦、AI音箱、智能路由器;二是生態鏈,包括IOT、生活消費產品、移動互聯網服務;三是全球化擴張。

第一大塊,目前國內是紅海競爭,很難說小米還有多大的增長紅利,華為、OPPO、vivo都是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已經是個位數的增長。我認為,小米的增長紅利在第二和第三塊:2017年生態鏈是200多億元收入,我打聽到的消息是小米生態鏈的收入預計在2018年能到400億元,2019年目標衝刺800億元,將成為主要增長點;而國際化方面,印度的成功經驗,有望在“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取得一些突破。

億歐小編:小米的生態鏈是良性的麼?存在什麼問題?

黃淵普:小米招股書裡面,“生態鏈”一次被提及了122次,生態鏈企業超過210家。其中,智能硬件相關的公司超過90家,都被小米或順為所入股。應該說,小米給到生態鏈企業的支持還是充分的,除了本身投錢之外,小米的背書使生態鏈企業下一輪融資更容易,也使生態鏈企業在和自己的合作伙伴談合作時更有籌碼;另外,生態鏈企業借小米的渠道,可以快速做到一定的銷售額,解決了生態鏈企業啟動難的問題。

小米有生態鏈,但不能說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單從生態鏈企業的情況來說,目前大多數體量還小,本身還需要進一步成長;比較大的華米,2017年營收20.49億元,但市值目前只有5.5億美元。所謂的小米生態鏈企業有多少已經是獨角獸的PR宣傳,有不實之處。此外,小米從生態鏈企業採購產品,雙方按一定比例分利,小米的毛利率不錯,不過生態鏈企業,目前能夠盈利的並不多。另外,隨著生態鏈企業越來越多,小米依然缺明確的規則(實際上,也沒法100%明確),相互之間的競爭激烈,要盈利就更難了。生態鏈企業的健康程度,長期會影響小米的健康程度。

億歐小編:小米通過生態鏈擴充品類,目前看起來什麼都賣,邊界在哪裡?

黃淵普:除了智能硬件外,小米的平臺上,各種品類的產品已經不少。很顯然,小米朝著一個多品類、大消費方向在走了。小米應該不會犯當年凡客的錯誤,在凡客的案子上雷總已經買過大單;但我個人依然擔心的是,小米是為了上市衝業績而過早放開了一些品類、過雜地開放了一些沒必要的品類。在小米生態鏈企業的智能硬件產品上,小米有很大優勢;但在諸如飲食、嬰童等品類上,實在是看不出小米有什麼優勢。

作為渠道電商平臺,阿里和京東的優勢已經很強,即便小米可以追上一些;但小米的營收增長如果要通過類京東的方式(渠道電商)實現,小米的想象空間必然有限。2017年京東的營收為3623億元,三倍於小米,但現在(2018年7月8日)市值只有563億美元。

小米是誰?想成為誰?這個問題,雷總可以再回答一下。

億歐小編:小米說硬件、電商及新零售、互聯網服務構成了“鐵人三項”,你怎麼看?

黃淵普:這個說法和模式很牛逼,但顯然還沒有發揮出最佳的效果。小米的硬件以智能手機為核心,但這個核心本身不夠強,雖然號稱是世界第四,但其本身在中國的領先優勢並不明顯,華為、OPPO、vivo、小米的出貨量隨著各自的新機發布,出貨量此消彼長,但整體差距並不大,在可預見的將來,決出勝負的可能性也不大。手機的換機頻次未必是高頻,但手機的使用絕對是高頻,可以由此帶動其它產品的銷售或由此延生其它互聯網服務。

核心沒有足夠強,是目前小米最大的瓶頸。智能手機,是小米各項業務的發動機。小米手機,從低端開始打,好處是可以迅速鋪量,圈住不少用戶;不好的是,消費力不夠的用戶,後續驅動其它產品,效果就要差不少。小米現在打高端市場,抓高端用戶,除了產品質量外,得為以往相對low的品牌形象補交大量學費。實際上,想同時抓住高端用戶和低端用戶,本身可能就是個悖論。

黃淵普:幾年前,流行一個叫“C2B”的概念,是阿里提的但沒有被阿里實踐好。現在看,我覺得小米反而是最接近實踐“C2B”的企業。小米的牛逼之處在於拔高了一些行業或品類的供應鏈能力,加上本身對用戶的重視,未來有希望把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迅速反饋到生產製造環節,實現規模化的定製服務。如果說,以往已經有不少科技互聯網公司,它們大多是“虛擬經濟”,市場上也有不少實體企業、但缺少科技元素;小米是科技結合實體經濟的典範。基於此,

小米的品類擴張紅利也可以換種說法:實體經濟升級和消費升級的紅利。當然,小米在核心技術上還需要加強,否則也驅動不起來。

億歐小編:有人說小米吹牛吹得太過了,你怎麼看?

黃淵普:八年前的雷軍應該也沒想到,內斂務實的自己,今天竟然會變得如此愛講大話。我非常不贊同把雷軍和賈躍亭放在一起比,雷軍做小米,是一步一個腳印起來的,各方面行得正、也立得住。但目前有輿論把雷軍吹牛和賈躍亭的“生態化反”放一起比較,雷軍和小米的公關還是需要反思的。很多事情,說得太過,最終會給自己埋下苦果。小米的公關,在科技互聯網領域,實力僅次於阿里;不過,建議小米這個階段不要去跟阿里比公關,畢竟小米和阿里的硬實力還差得太遠。

黃淵普:以17港元的發行價,小米已經做了讓步;個人認為,小米的股價接下來一個月內還是有一定漲幅的。但是,現在市場大環境確實不好,半年內小米跌破發行價是大概率的事情。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我看好小米成為1000億美元的公司。

小米這家公司,短期投機,長期投資,看不同人的出發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